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
「防疫战略的转变,绝不意味着所谓‘躺平’,更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接受财新采访时提醒说,「必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吴敬琏认为,对于那些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如无公共机构(包括从中央到基层党政机关、公共卫生机构、传媒)认真负起责任来,就难免发生民众慌乱、病急乱投医或求告无门的风潮。」「防疫战略的转变,绝不意味着所谓‘躺平’,更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接受财新采访时提醒说,「必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作为一个关心现实问题的经济学人,吴敬琏一直密切关注着疫情的演变。尤其是进入年末以来,华北地区奥米克戎病毒感染病例飙升,令他忧心忡忡。12月6日,也就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防控新十条的前一天,他给某智库的一封信里就提出,在领导上已经认识到防疫战略必须转变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改变过去主要把资源用于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大规模建‘方舱’等做法,抓紧时间做好在新冠病毒不可能清零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损害的准备。吴敬琏提出,「最关键的是用普及第三针乃至第四针疫苗(特别是蛋白重组、复必泰等非灭活疫苗的注射或吸入)、储备一定数量的Paxlovid等特效药来应对重症疾患等办法来为身老体弱的脆弱人群提供充分保护。」今年92岁的吴敬琏住在一家养老社区。最近,他和夫人一起主动接受了第三针疫苗(重组蛋白)注射,没有感觉不适。但是,他也发现,一些人对于灭活疫苗注射有各种顾虑。他希望,政府和卫生机构能够提供更多的科学信息和更多的疫苗选择,尽快提高高龄老人的疫苗注射率,建立起防疫屏障。吴敬琏告诉记者,他注意到现在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足以误导轻信民众的信息,而对严肃的科研报告和医疗专家有科学依据的建议充耳不闻,甚至嗤之以鼻。这就容易招致混乱。吴敬琏还提醒道:「据说,有些地方用少报或瞒报阳性率办法,来安抚民众情绪。如果真有,必须坚决制止。」最近网上流传的图表,预言北方地区的感染高峰可能到2023年1月结束。吴敬琏对此表示,不赞成用大量的篇幅去宣传感染高峰即将过去,「现在大家要做的是,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督促政府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今年下半年以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特区在放松社会管控的同时,政府积极为市民提供医疗帮助,平稳度过了数次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已具备高度的抗疫韧性,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中国大陆有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应对。例如,他的家乡江苏省常州市政府为全市「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免费发放含有退烧药、抗原检测试剂等的「健康爱心包」,受到舆论的赞扬。吴敬琏认为,对于那些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如无公共机构(包括从中央到基层党政机关、公共卫生机构、传媒)认真负起责任来,就难免发生民众慌乱、病急乱投医或求告无门的风潮。」(来源:博雅人文)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