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最新发声:抓住“黄金72小时”!张伯礼:转阴后这几周非常关键!疫情报告数据为何不准?吴尊友回应!
来源:看看新闻 上海杨浦 央广网 环球时报
据看看新闻Knews,1月6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赴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指导。张文宏表示,社区医院条件很好,也很空,只要医生抓住“黄金72小时”,把药及时用上去,95%以上患者不会进展到重症。
据“上海杨浦”微信号公众号,1月5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来到杨浦,为辖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讲解新冠病毒感染的救治方案。杨浦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社卫中心主要领导及骨干医师参加现场培训,8家公立医院相关负责人及骨干力量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参加了培训。
张文宏教授介绍了当前有效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医疗方法,并就基层救治作专题培训。
他表示,当下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主战场在“基层”,社区家庭医生对辖区内重点人群要尽快采取介入治疗手段,对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做好分类筛查、建立台账、摸清底数。
社卫中心要根据新冠治疗指南,抓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黄金72小时”,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确保轻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对病情加重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分级诊疗机制,及时阻断65岁以上重点人群的重症发展概率。各社卫中心要充分发挥分级诊疗前沿阵地的优势,有效缓解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就诊高峰,防止医疗挤兑,切实发挥起基层“网底”作用。
关于“新冠后遗症”,张伯礼研判→
1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央广网《对话大家》节目中,与广大网友分享了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康复要点,并表示烟火气会回来的,要充满信心。
疫情报告数据为何不准?吴尊友回应
疫情报告数据为何不准?未来将如何监测疫情?吴尊友回应热点问题
据环球时报,近期,关于中国新冠疫情数据统计、报告机制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1月6日中联部举行的“中国防疫政策专题吹风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专门就中国新冠疫情的分析、报告方法以及下一步我国的疫情监测机制介绍了相关情况。
“新冠疫情的统计、分析和研判是我们制定防控政策的基础,也是动态了解疫情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还是我们评价防控措施落实以后防控效果的重要方法,”吴尊友表示,中国一直在开展新冠疫情的统计、分析和研判工作。
吴尊友介绍,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时,我们建立了新冠诊断的标准,确定了诊断的方法和统计分析报告的方法,疫情统计、分析数据从无到有。而在武汉新冠疫情控制以后,直至去年12月份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这一阶段我国的新冠疫情主要由境外输入引起,对每一起疫情,我们都能够及时的发现并在短时间内扑灭。
“在应对这些疫情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较小的疫情我们逐步的按照传播链的方式去开展核酸检测,对于较大的疫情,我们几乎也能够发现所有的感染者并进行诊断、管理,所以这段时间疫情统计采用的就是计数的方法,我们对疫情掌握得非常准确。”吴尊友称。
而在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许多民众反映目前每日报告的数据和民众感受到的数据有差别。对此,吴尊友解释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按照行政区域开展的核酸筛查方式,而主要采取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进行核酸检测,以及其他人员愿检尽检的方式,这样就使得我们检测的人数以及最终报告的感染人数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许多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自行在家开展抗原检测,即便检测结果呈阳性也不再上报,而是自行居家治疗,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现在每日报告的数据和实际感染数据有一些出入。
而在防控方案优化后,特别是1月8号对新冠将实行“乙类乙管”后,我们又将如何做好疫情的监测工作?吴尊友表示,为及时、动态掌握疫情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科学研判、预测疫情的流行规模、强度和时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已制定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指导全国疫情监测。下一步将继续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为主体,各个医疗机构监测、报告病例,同时还将开展多种形式的监测,例如在全国已经设立了500多个流感哨点监测医院,还可以在一些重点机构,例如养老院、福利院、精神病医院、学校等特殊场所开展监测,也可以对水环境进行监测。
“这个阶段我们将主要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同时采取多种统计方法并用来掌握情况。这也是过去几年欧美国家和现在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方法,”吴尊友称。
此外,吴尊友还介绍称,从2020年开始,过去三年,我们对一些重要病例都进行了毒株的分离,监测,及时了解变异株在传染性、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重要生物学特征方面的变化,而且这些数据也都向社会及时公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