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制了这张《经济学人》封面,它离具备人格还有多远?
这张《经济学人》封面由AI绘制
这是“基石模型”的创作案例之一
《经济学人·商论》2022-06-21
How smarter AI will change creativity
谷歌AI研究员认为聊天机器人LaMDA“已具备人格”引发了关于AI伦理的最新讨论。除了重复性、规律性工作,新兴机器智能还掌握了语言、音乐和编程等符号,并能以有创造性的方式使用它们——能完成这类任务的“基石模型”代表着人工智能的突破。基石模型所谓的“涌现”行为——比如理解笑话或给现实情景配谚语——看起来和真正的人类智能非常相近,连设计者也对此感到诧异。训练新模型所需的巨大成本和海量数据则意味着,更关键的问题是谁将控制这类新技术。
【首文】基石模型
更智能的AI将如何改变创造力
机器智能新突破的希望与风险
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台电脑,能替你遣词造句,润色文章,或者把一段旋律谱成曲子,听起来就像是你自己写的(尽管你根本没写过),再或者写几百行计算机代码来解决某个问题,让你集中精力攻克更大的难题。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计算机不过是当年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动力织布机和蒸汽机的后辈。但同时它也是一类新型机器,毕竟它掌握了语言、音乐和编程等符号,并能以看似有创造性的方式使用这些符号。有点像人类。
能完成这类任务的“基石模型”代表着人工智能(AI)的一种突破。它们也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到来,但这次革命将会影响到当年工业革命未曾触及的高级脑力劳动。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发生什么,毕竟AI过去的发展不乏挫折。但现在是时候看看机器智能的下一个大事件所带来的希望与风险了。
基石模型是“深度学习”这项技术的最新发展。深度学习在十年前崛起,如今已统领AI领域。深度学习系统大体上仿照了人类大脑神经元的网络结构,用千百万乃至几十亿文本、图像或声音片段样本加以“训练”。近年来,深度学习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为训练它而投入的时间和资金不断膨胀,令人担心这项技术已接近发展极限。一些人担心会出现“AI凛冬”。但基石模型的登场显示,打造更大规模、更复杂的深度学习系统确实可以继续释放愈发令人惊叹的新能力。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
《经济学人·商论》限时特惠·季度低至¥99
3000+中英双语原刊文章 2000+BBC主播原声朗读音频 《经济学人》双语纪录片系列
加入订户专享的吴晨主编领读社群,每日获取主编推送 与其他订户的高质量交流群组 编辑精选《经济学人·商论》阅读指南
商论直播对话系列 优先参与线上线下活动,与主编面对面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订阅季度商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