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烟火气的早餐铺子,藏在宁波的菜市场里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作者 / 驳静
摄影 / 黄宇
宁波市内诸多菜场,菜场周围的早餐铺子,总是跟菜场一起热闹起来。老宁波人有喝早酒的习惯,有时是老酒,早餐铺子里老板用开水壶热好,论杯卖,喝白酒的坐定后,从怀里掏出一小瓶也是有的。都是老头儿。倘若问他们怎么不在家喝,他们会告诉你,大清早在家喝酒,老婆子要骂的。年轻人为什么晚上喜欢去酒馆喝一杯,老头儿就为什么喜欢早上去早餐铺子喝一杯。喝完早酒,再去隔壁菜场顺便把菜买了,菜场的人流和早餐店的人流算是相互成就。
喝早酒,跟苦力活儿也多少有点关系。早年,宁波菜市场周围总需要一些人力的,拉货、搬货、运货,还有像烤鸭(多为温州麻鸭)店这样的铺子,男人起大早干完活儿,剩下的售卖工作交给女人了,一天算是忙完了,那么也要喝点早酒——对凌晨3点就起床的劳动人民来说,7点钟已经不早了。御寒也好,增强体力也好,这种清晨清冽而热气氤氲的气氛里,可以拥有心无旁骛的放松一刻。
“
邱隘菜市场/无名牛肉面馆
“邱隘”原是个村庄,“隘”虽然不是多音字,但宁波人不说“ai”,说“ga”,去声,宁波带隘字的地名还有挺多,都是“姓氏”+“隘”的组合。但邱隘的名字可能传出宁波过,因为这里的咸菜很有名,倘若春天来,可以在邱隘镇见到壮观的晒制咸菜的场景,也就是“雪里蕻”。我们到邱隘菜市场的时候挺早,才6点。菜场并不热闹,街市仍然处在疫情氛围中,但一拐进这条小街,“无名牛肉面馆”却热闹非凡,整条街也是这里最热闹。
听说宁波人爱喝早酒,终于在这里见识到。店里四五张小桌,每一桌都坐着老头儿,每个老头儿面前都有一杯黄酒。我是没要酒,起得早,本来也还没来得及饿,但一闻到牛杂汤,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叫。我点了一份牛腩米线,跟一位大爷拼了个桌角儿。
▲想见到堪比夜宵排档的早餐店气氛,你得起得够早
大爷66岁,已经退休了,但又找了份活儿,所以一会儿还要去上班呢。杯中酒已经见底,黄酒可以喝温的,也可以喝冷的,大爷说他一向都喝冷的,冷的爽利。碗旁边摆了两块啃干净的牛蹄,他本来是自斟自饮,不碍事,举起酒杯,全场的老头儿都可以跟他干一杯的。比方说,门口那桌三位大爷,脸上都已泛红,不知是黄酒喝的,还是热汤衬的。其中一位瘦小的大爷很热情,他说,一年到头,只有冬至和大年初一两天不来,除此之外一天不落。也不跟老伙计们约好,反正就是过来,总能碰到一两个熟人。
我又问他,早酒为什么不在家喝。不及回答,旁边已有人替他接话,“家里老婆要骂的”,笑声四起,大爷也笑嘻嘻地喝掉了杯中酒。
我的牛腩粉上来了,原来这里的粉是藕粉,断了的线似的悬在汤里,不用筷子,可以把粉丝喝进嘴里。老板娘热情,过后又送我一份牛筋。此外还有牛杂、牛排和牛蹄等一应牛的部位。汤底都是一样的牛骨汤,只是各自一锅,掌握火候,牛筋要煮烂,又不能煮得过烂,失去嚼劲,熬炖几个小时,入味之后要将火关小。反倒是藕粉和豆泡两样,经得起久煮。煮面的汤也是牛骨汤。熟客知道,店里还有牛肚,不在显眼处,点了,老板会转身从后面给你切上一块。
11月的宁波还没有太冷,我吃得一身汗,觉得很过瘾。老板娘又夸我们说,“你们这两个年轻人起得这么早”。他们店里,别看现在全是60岁以上的,其实也很受年轻人欢迎,只不过他们9点以后才会陆续出现。那时,喝早酒的老头儿也散场了。配料非常简单,一点肉丝,一点青菜,他用大厨房的燃气灶,夫妻店,总归是老板娘健谈一些,她告诉我们,她老公姓徐,这店起先是他姐姐一家做起来的,弟弟帮忙。做了十几年后,他姐夫家的房子拆迁了,得到一笔钱,不用再干这辛苦的早餐了,索性交给弟弟一家来做。
“
邱隘菜市场/小可以点心店
就这条街,往前走50米,先要经过一个小广场,视野为之一开。这里有几家售卖海鲜的店铺,都开了很多年,其中上书“小船货”的那一家人头攒动。再往前走,街巷又极狭窄,只可过行人,“小可以点心店”的厨房间半敞开,冲着街面,说是厨房,其实很像那种移动的夜宵摊,只是它上面加盖了铁皮顶盖,厨师的工作间就有点自成空间的意思了,并且视野受限,除非探头执意要看,这样随便走过是看不到灶台和厨师的。我就探头执意看来着,只见师傅戴着口罩和帽子,确实有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听我跟他说话也是一愣。
▲小可以点心店的老板夫妇
“小可以点心店”名字是这么起的,浙江人的点心跟北方人的点心不一样,未必是甜的糕点才是点心。有时中饭吃得早,晚饭还有一个小时,正是青黄不接,这种时候是要来一份“点心”的,所以夜宵又叫“夜点心”。
既然如此,什么都可以作“点心”。“小可以”的厨师可以给你炒年糕、炒面,同样的食材也可以做成汤面。此时才早上7点,我又刚从“无名牛肉馆”吃了一大碗牛腩和牛筋过来,看到这个阵势,觉得非尝一下不可,又不想浪费,见正有人点了份炒年糕,我便跟老板娘说,我想尝一口,年糕多炒一点,炒出来分些给我尝行不行。这样的请求照道理是很冒昧的,但反正已经问出口了,老板娘竟也不以为忤,真的叮嘱她男人说多炒一点。
我吃到大师傅那一口炒年糕的时候还是蛮吃惊的,这是火力很旺的铁锅才能炒出来的年糕,焦香,火燎,烫嘴,镬气足。黄宇本来矜持,说“你吃就好了”。但架不住看我吃得香,又赞不绝口,竟也按捺不住,点了一份炒面,吃干净后说,“确实不错”。这一瞬间的心动是值得的,因为大师傅分明是用爆炒腰花的火候为我们炒面炒年糕,后来我从他背后看他颠锅,有条不紊,干脆利落,挺有风范。
老板娘告诉我们,他们夫妻俩已经60多岁了,是温岭人,姓梁,年轻的时候在北京的王府井一带卖豆腐,卖了16年。后来北京准备迎接2008年奥运会,把他们那个市场拆了。市场一拆,夫妻俩就回了浙江。梁师傅当时有个叔叔就在邱隘,他们就过来,在这儿开个小买卖。梁师傅去厨房看了两天,自学了颠锅,觉得还可以,就给铺子起名“小可以”,就这么干了下来。那么我就明白了,这个“小”字,恐怕是夫妻俩16年北京生活的注脚。
梁师傅的炒面确实可以,生意不错,以至于把对面的铺子也盘下来做了店面,虽然非常小,只多摆下两张桌子,对这个小买卖来说,也算是扩张了。
▲客人到小可以点心店点了炒年糕,可以坐到对面去吃
后来我在“大众点评”查,发现“小可以点心店”只有一条评价,而菜品里面是空的,不禁想,做美食报道这么多年,难得碰到一家被打动的小店铺,居然还未被互联网开掘过,真是意外的惊喜。
“
月湖菜市场/仓桥面结面
比起上述两家早餐店,仓桥面结面在宁波美食界算是显学,被报道和拍摄的次数也很多。做面结面的早餐铺子在宁波为数不少,很多都打“老仓桥”的旗号,本地朋友告诉我说,月湖菜市场对面镇明路这家才最正宗,不过后来又去华严街上那家“老仓桥头面结店”,味道也不错,跟那里的老板一聊,他们会说,“我们才最正宗”。
不如把“正宗”与否抛诸脑后。面结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千张包”,豆皮裹肉,这东西是我家乡富阳的特产,我从小爱吃,肉馅儿肥瘦比得当,又嫩又香。不过宁波经典做法面结汤,倒第一次吃。在镇明路这家店里,看老板一家人裹面结,有种秩序感。二人负责裹肉,一人负责捆扎,一条蔺草,扎起四个,堆成小山。我意欲为山头贡献一个尖儿,捆扎两个,都被拆掉重做,“要再紧一些”。
▲仓桥面结面,经典搭配是“面结汤+猪油拌面”
面结四个,盛出来的时候蔺草是要剪掉的,腰上留下一道明显勒痕。碗里舀一勺汤,两棵小青菜,两块油豆腐,我更喜欢四个面结清汤寡水地端上来。再来半客生面,成一汤一面,极爱这个组合。
镇明路仓桥面结面很受欢迎。那是全面开放前的最后半个月,宁波的餐馆跟大家一样,其实处处人气寥寥,倒只有这家店排起大队。所幸大家基本都点这个组合,端上来也快。人多,得拼桌,我张望了一下,坐在了一位戴着皮帽子的爷爷对面。
我的猪油拌面端上来时,他的碗已经见底。皮帽爷爷说他很爱吃,每次都是油豆腐面结汤,加猪油拌面,一周两次,每次坐七站公交车来吃一顿,他教我说,面一定要多拌一会儿。
猪油拌面,猪油在碗底,这是加快上菜速度的法子,倘若做精致一些,半客面先入碗,再放猪油,淋酱油,最后撒点葱花,这样不只好看,也更容易入味。但老百姓不在乎这些。面软硬适中,拌匀了,香极。也有放油渣之说,我觉得多此一举,油渣一盆,早就放冷,面里猪油味道已经很足,再加一个冷冰冰的东西是没有必要的。
▲紧挨着“仓桥面结面”的“面食早点”生意也很好
不过有一样我倒是在乎,面结在汤锅里煮着,有时就不计较时间长短,我盛到那一捆,显然煮过头,面皮软软的,失却硬朗风格的面结,总是令人遗憾。但不是点了再煮,确实只能碰运气,倘若早上高峰时期来,人多排队,面结恐来不及煮久,反而可以碰到恰到好处的火候——老这样排队,点了现煮确实也不现实。毕竟只是一家人经营的小店。
5点多开门,做到9点,这时候进来的客人会被婉拒,因为老板一家人已经坐下来包面结了,要为11点的中午时段做准备,同时也要把自己的肚皮喂饱。豆皮从富阳进货,要用时先以碱水泡软,泡到何时足够软,那只有老太太的手知道。她不到30岁就开始做面结,今年已经70多岁。小店一直生意不错,早上与午间,这家小店要卖掉300多张面皮。
驳静
三联记者
喜欢听故事
个人公众号:王有有家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3/4期)
排版:孙孙Boy /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