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山”在哪?为何大诗人冯至“三绝之作”均与它相关?
2023年2月22日,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冯至逝世30周年纪念日。他曾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多次谈到冯至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冯至20世纪20年代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登上文坛,40年代创作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影响深远。这三本书,被钱理群先生称之为冯至的“三绝”,并称“以其艺术的完美、纯净,特立独行于四十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之林”。而这三本书的写作都与杨家山密切相关。
1940年
杨家山在哪里
冯至的“三绝之作”均与它相关
抗日战争爆发,我家随着同济大学内迁,辗转各地,于1938年底来到昆明。这一年多颠沛流离、同舟共济的逃难生活使得同事、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友谊。我们初到昆明,人生地疏,多亏家在昆明的高年级同学吴祥光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他很快帮我们找到房子安顿了下来。1939年暑假后,父亲辞去同济大学工作,受聘于西南联大任外文系教授。摆脱了他不擅长的行政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研究,他的心情非常舒畅。
但是,日本飞机又追过来了,空袭警报时有发生。8月的一天,吴祥光邀请父亲去参观他父亲经营的一个林场。那时候的人们都想要“实业兴国”,20多年前,他的父亲吴树藝老先生用“价300两”买下“周围30里”(见冯至《昆明日记》)的秃山,建了一个林场。主要种植松树、枞树,此时已经初具规模;当时的资源委员会准备出资30万元购买全山的树木,吴老先生不同意,他要保护这一片青山。
那是一个幽静的去处,位于昆明东郊,金殿背后的山上。出大东门沿着去金殿的大路走七八里到达小坝;离开大道经过菠萝村,拐到云山村,顺着山坡上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入山谷。山谷两边是茂密的松林,脚下是静静的小溪,走着走着听到水声,只见对面山脚下涌出一股清泉,泉水湍湍地流入树下清澈的小潭,这是小溪的源头。
从这里左拐上山,不一会儿就望见山顶上十几棵挺拔的有加利树包围着一座庄院。长了二十多年的松树和枞树还不很高大,这些有加利树却十分显眼。它们本不是本地树种,可能正是因为生长得快,才被主人选来看家护院。庄院里有七八间瓦房,用土坯筑墙围成一个不小的院子,有几位老农在这里管理林场,就算是林场的“管理处”吧。
1991年
一访杨家山
废墟中,当年的茅屋尚有部分残存
2010年
二访杨家山
与父亲的有加利树
鼠曲草和林中小路重逢
谢过杨明,沿小路上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顶上那些高耸的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 ”
——《十四行集·有加利树》
回到北京,我用拍摄的照片制作了三种贺卡,分别配上了父亲的《有加利树》《鼠曲草》和《原野的小路》三首十四行诗当作贺年片寄送朋友,并附上一封信:“去年秋天我曾回昆明,重访了抗战时期住过的杨家山。当时住过的茅屋早已不存,林场树木却非常茂盛。我有幸见到曾给予我父亲很大启发的有加利树、鼠曲草和林中的小路。当时给我的感觉,好像70年来它们一直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回访。我把它们拍照下来,配上父亲的诗,做成贺卡寄给你,希望你能喜欢。”贺卡寄出,得到热烈的回应。
1940年
三访杨家山
一草一木给“我”的启发
胜过任何名言懿行
第二年,2011年我又得到机会去昆明,是同济大学校史馆邀请我去的。他们要去拜访在云南的同济校友,收集与同济大学师生有关的事迹。他们约我同去寻访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在昆明留下的痕迹。这样的好事,我求之不得,欣然前往。
11月26日,我到达昆明,昆明市规划设计院的同济校友接了我,安排我住在翠湖边。校史馆的两位老师喻大翔和周黎萍已经先到了,此刻正在与院领导讨论工作安排。同济大学在昆明校友很多,近400人。最年长的是104岁高龄的魏述征老先生,他与同济同龄,1907年生,学医。早期校友多学医、学机械;解放后的校友多是建筑、土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
第二天一早我们出发,先去杨家山。吴玉明开车,吴在喜沿路介绍他所知道的老一代同济人的情况,他是同济后代啊。
有去年寻访的经历,我们很顺利地来到上次拦住我们的“悬崖”面前。我知道,有人曾努力寻找过这个林场茅屋的遗址,却都无功而返,包括我们的上一次。这次喻大翔教授下定决心,锲而不舍,转来转去地找路子,到底被他爬了上去。他在上面走来走去,穿过那些有加利树,忽然叫了起来,“有了,有了,你们快上来看!”他慌忙地沿着“悬崖”边上找到一个稍微不那么陡的地方,把周黎萍和我拉了上去。
在喜一路分析着当年人们上山的路是怎么走的,喻老师提出去云山村看看,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拥护。绕过世博园坡下一个大建筑物,世博酒店,沿街走下去,右前方“云山村明星小学”的牌子赫然在目。我和在喜都兴奋起来,这莫非就是当年母亲捐赠图书的小学吗?在喜忙跳下车去打听,果然,此学校即原来的云波小学。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引发出另一段因缘。
1982年,母亲审稿得到400元稿费。那个年代,这些钱还是能干些事的。她马上想到的是杨家山附近的孩子们,于是给吴祥光写了封信,请他帮助给杨家山附近的小学或幼儿园买书、报、画等。
吴伯伯很重视,马上交代在喜去办。在喜骑车到金殿附近打听,学校不少,但都是厂办的,这一带已经建了不少大工厂,只有一个是属于云溪公社的云波小学。进一步了解后,在喜一手承办,把捐书事办得妥妥帖帖。事后,学校曾给母亲寄来感谢信,称吴在喜为“您的使者”。
20年过去,当年委屈在双龙寺里的云波小学如今成为坐落在大道上的“云山村明星小学”!我们望着高大而朴素的大门,感慨万分。可惜这天是星期日,不能进去,再说我们下午还有别的任务要完成,也没有时间。
第二天,喻老师他们约校友、原省园艺博览局郭方明局长来谈。郭局长提出带我们去参观花博会。郭局长1958年毕业,分配来昆明,一直搞规划工作。世博会他自始至终负责,费尽心血。他亲自给我们介绍,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一山一水,娓娓道来,都有思考,都有说道,归结到一点:人与自然。最后把我们带到了“人与自然”景区,我理解这是世博会的中心思想——人与自然的谐和发展。这也是父亲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表述的主张。
《山水·后记》|节选
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予我许多启发,在寂寞中,在无可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冯至在活字
冯至 著 北京出版社 2019-10-1 “大家小辑”系列 |
冯至 著 北京出版社 2019-10-1 “大家小辑”系列 |
冯至 著 北京出版社 2019-10-1 “大家小辑”系列 |
[奥]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著 冯至 译 “大家小辑”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 北京出版社 2019-10-1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