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老板的疑惑,订单都 TMD 去哪儿了?
作者:猫哥
来源: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01
最近,长三角和珠三角开工厂做外贸的老板们,感受到了绝望:
全面放开已经几个月过去了,疫情真的结束了,再也不会有地方封控,生产已经如期恢复,扎堆出国抢订单的活动也参加了;
·····
但是外国客户的订单呢?
依旧没有起色。
好一点的企业,订单量还剩下往年的几分之一,差的几乎没有订单,这还不是个案。
其实商务部在2月初就有过解释,说我们现在“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从前两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转变为外需不足、订单下降”。
这就说的很明白了,前两年是有订单的,但是受上游供应、生产受限和物流价格等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订单履约受阻,现在放开了,但订单少了。
政府企业都很着急,之前,大家倾巢出动,组团包机,去欧洲日本等国家抢订单,但效果一般。原因也很简单,对很多大厂来说,选择供应商是个很谨慎的事,需要考察、磨合,有的得花好几年时间,一旦选定也很少随便替换,不是说你去一趟呆几天,靠聊天、吃饭、喝酒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为搞不到订单,猫哥认识的贸易商选择了关厂回乡,去竞选村主任。
那海外的订单咋说没就没了呢?
换位想一下就能明白,欧美的厂商也不能因为没有中国货就不做生意,他们总得找到其他的供应商,商品差点、价格贵点,总比没有强吧?
有外贸厂商就说了,去年年初,咱们物流停滞,航运费高涨的时候,波兰、克罗地亚这两个欧洲国家,已经近水楼台先得月,都在给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供货,贸易增速翻着番往上走。
可能人家人工贵点,但是架不住物流有优势,再加上同属欧盟,税收方面也有很多优势,综合一看,也还行。
除了这个原因,更多的欧美客户,还是很担心美国咄咄逼人的架势。
前几年美国开始限制中国的高科技,同时搞起了制造业回流,比如要求在中国的供应商必须在海外设厂,要求美国公司脱钩等等,这几年,不少欧洲厂商,这几年花大力气做的事,就是重塑供应链。
比如之前热炒的东南亚,这几年东盟十国从中国拿走了不少低端制造的份额,很多是中国厂商的主动迁徙,还有一部分也是被动的选择,东盟十国最近的贸易增速都不小,抢的就是中国人的饭碗。
前两年还能说这是一种威胁,现在已经是一种切实的伤害了。
02
外贸人的难,看看航运就知道了。
2021年,是海运集装箱最辉煌的一年。
那时候的运价,真正解释了什么叫一箱难求,价格比平时涨几十倍,因为全球都指着这些箱子装满中国生产的商品运过去,做集装箱的中集集团,当年收入1637亿,净利润66.65亿,搞航运和码头的中远海控更猛,2021年总营收3337亿,净利润892亿。
台湾的长荣海运直接给员工发了40倍月薪的年终奖:
但是从去年开始,很多广东和浙江的工厂,出现了经营不善的情况,直接发公告停工停产,详情可以看猫哥之前的文章《焦虑的中小企业,每天都在算钱、数日子》。
海运的价格也一路暴跌,到了今年,有些船亏本也做,全球5000万标准箱,过剩比例超过10%,最近有很多视频显示,在上海港宁波港天津港等重要港口,停放了海量空集装箱,有的港口都得另外找场地来堆放,上海港甚至把集装箱运到太仓了。
“码头的空箱都堆满了,现在很多都堆到太仓去了,这种景象很多年都没见过了。” 一名上海港码头操作人员说,“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加班了。以前加班时,通常是上班12小时,休息12小时,现在是上班12小时,休息24小时。”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也一路走低,咱们的国际贸易中有95%的货物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运价持续走低,其实就反映了一个事实,贸易额在下降,货物少了。
船公司那边说,春节之后,从亚洲出发的货船航班,取消了一半,这可不是同比环比的数据,而是主动取消的,背后的萧条可想而知。
03
于是,问题来了,全面放开之后,订单会慢慢回来吗?或者说,之前无往不胜的“中国制造”会回到以前的高速增长状态吗?
这就看我们怎么找到新的增长点了。
怎么理解呢?过去这20多年,中国制造的成功之处是加入了全球供应链,成了世界工厂,其中的大买家,就是美国。不管你今天怎么骂美国王八蛋,这是真实的历史,没法否认。
但今年的数据其实能看出一些趋势问题。
美国的需求萎缩了吗?一点没有,2022年美国进口商品3.96万亿美元,比2021年还增长5561亿美元,创了纪录。
那中美贸易情况咋样呢?总贸易额6906亿美元,刷新了2018年创下的年度最高纪录,这其中,美对华出口1538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5368亿美元,美国贸易逆差3829亿美元,仅次于2018年的4194亿美元。
如果光看这一点还是很好的,但是呢,数据还有另一面,比如美国去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不是中国,是欧盟,九千多亿美元;美国第二大的贸易伙伴也不是中国,是加拿大,接近八千亿美元。
那中国排第三吗?也不是,是墨西哥。
这个排名比往年可差了不少,虽然说这里面有战争因素、能源问题、物流成本等等,但是个人都明白,美国去中国化的意图也很明显,如果供应链的替代更迅速、成本更显著,美国出什么幺蛾子都可能。
但据此说中国制造一去不返那也太夸张了,未来会怎样,得看老百姓的努力,更得看大国博弈,但“中国制造”过去这二三十年的最大成果,不是专家说的所谓“不可替代的全产业链”,这里面注了多少水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的底气在于一代又一代的活生生的人,这些人不是在某个计划下像流水线一样规划出了“中国制造”,而是在政策的边缘寻找缝隙、在市场上苦觅机会,只要给一丝阳光就敢发芽生长,生生不息。
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信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