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会再说“节哀顺变”?生活2023-02-23 09:02一年多前,我的一个好友失去了至亲。事发突然,我过了好几天才知道。震惊又心痛,我想立刻打电话给她,但拿起手机又犹豫了。思来想去,想问候她的心情占了上风,我还是给她发了消息:我听说了噩耗,非常伤心难过,心里在惦念着她。她的回复很简单:谢谢你。我也不知道,我的消息是给了她一丝抚慰,还是平添更多伤感。直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和我们一群朋友见面,有人对她说:真的不知道能说什么,说什么好像都没用,想着也许应该让你自己静一静,所以就没有第一时间联系你。她抬起头,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微笑:不是这样的。应该说的,不管说什么都好。幸好第一时间给她发了信息——我有些释然。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心情。直到前些日子我失去了妈妈,我终于明白了:是这样的。当重要的人,爱的人离开,就好像生活的一个维度突然坍塌了。外人一般看见的只是悲伤,但身处其中,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情绪远比悲伤复杂。这个时候哪怕只是别人短短一句:你还好吗?会让你感觉到你是被关心,被支持的。虽然爱你的人走了,但世界还没有忘记你。记得小时候爷爷去世,我家一个多星期拜访的客人络绎不绝。客厅里热热闹闹摆满了花圈,来悼念的人送的丝绸花布满满当当的挂满了四面墙。大人们忙着端茶倒水,聊天叙旧,白天总是在人群的包围中匆忙度过了,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看见我妈边收拾边抹眼泪。我虽然挺喜欢这喧嚣的氛围但也有点不解:为什么有人去世了,家里却像过年一样?现在我懂了,给失去亲人的人及时的带去问候和陪伴,是最大的人情和善意。所以,千万不要“怕打扰到TA”,“给TA时间和空间静一静”。一定要第一时间发去你的问候,不管是电话还是短信还是邮件,这是你可以做的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件事。有读者留言说:没有办法体验你的心情,说什么都好像是假惺惺的。我特别理解。很多人,包括不久前的我也是一样,没有太多这种经验,不知道说什么才是得体的,觉得没法感同身受那种痛好像就没有资格去安慰她。但其实没关系,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安慰一个人,说什么都不会是假惺惺的。不认识逝者?没关系,你的关心是给生者的。没有办法感同身受那种痛苦?不需要,只要说些暖心,鼓励的话就好了。实在不行,还有我们中国人的老话“节哀顺变”。有很多的读者对我说“节哀”。能给网上素昧平生的人留言无论如何都让我无比感激,但如果是给你生活中认识的人,还有很多话比它带来更多的安慰。这句老话来自《礼记·檀弓》。古人为了保护生者不被哀伤之情过度伤身,很多丧礼的具体规定都贯穿着节制服丧者哀情的精神,便是“节情”,也就是节制人的情感过分表达,让人的情感能够在一个合适的尺度内逐步地抒发出来。而“顺变”是指整个丧礼过程能够顺应人的情感变化。古代的丧礼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丧礼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礼制规定,帮助人的哀伤之情逐渐缓解、平复,从而最终走出丧亲之痛,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这一套礼节,“节哀顺变”听起来就变得很空洞。就好像你摔破了膝盖,不会因为别人说“别痛了”就停止疼痛,失去亲人的人也不会因为别人说“节哀”就停止悲哀。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哀悼是一个人必经的漫长过程。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都需要出口去释放情绪。而失亲之后的生活,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也需要时间去适应,长短因人而异。这时候,要“节哀顺变”,对于痛苦还新鲜的人来说,未免显得有些冷漠无情了。英文里同等的场面话是“I'm so sorry for your loss.( 我为你感到非常难过)”。虽然很简单但表达了同情心。如果后面加一句“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请告诉我”,就是表达支持了。有许许多多的读者和朋友都对我说了这样的话,真的很暖,让我非常感动:如果你认识去世的人,说一点你对他们的美好回忆,也是很感人很特别的。最有效的,要是你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妨和他们分享一下。有很多的网友们跟我说了自己失去亲人的心情和恢复过程,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希望。我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分享相同的经历是一种疗愈的方法。说来说去,安慰别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共情”。悲伤难过的时候很需要有人理解和认可,共情的人多了,负面情绪好像被分担了,压在胸口的沉重大石头也就轻了一些。牛妈一向能从各种烂事里找到闪光点,但是这一次真的很难。不过,如果我的亲身经历能让一个人对身边正在悲伤的人说一些比“节哀”更温暖的话,也算是有一点点积极的意义了。牛乱 2023年2月23日 于西雅图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