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那只“符”,到底什么来头?
▲央视《国宝档案》“20130824 古代战争——邯郸之战”截图
这场著名的战争,即“信陵君窃符救赵”典故的发生背景
如果魏公子信陵君没有回头讨侯生计策、如果如姬未能守诺盗符、如果晋鄙未被朱亥所杀……信陵君、魏国和赵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史记》中的这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实在是险象环生、跌宕起伏。而其中的总钥匙——“窃符”之“符”,即虎符。
当年,秦兵围邯郸,赵王送信于魏请求发兵支援。魏王先派将军晋鄙援救,后秦国派信使威胁魏王:若敢援手,攻破赵国便来灭魏。魏王害怕,命驻军于邺。赵国无奈,继而转求魏公子,公子屡次请求魏王发兵救赵以自救被拒。
侯生献计,以杀掉魏王宠妃如姬杀父仇人为代价令其盗取魏王虎符,有了虎符便可夺得将军晋鄙的军队出兵援赵。
几经周折,魏公子取得虎符、夺取军权支援赵国,最终秦军被退,赵魏得到了平安。
▲央视《国宝档案》“20130824 古代战争——邯郸之战”截图
虎符究竟何物,竟如此重要呢?
所谓虎符,亦即兵符,为当时帝王调兵遣将所用信物,多用青铜错金做成小巧的立虎或伏虎形状的令牌,此牌玄机在于分作两半,君主与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符到如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此亦为“符合”一词的来历。
据载,虎符是由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为了君主传达命令调动部队时免出差错,在通讯设备原始的古代,可称为是一种确保安全的密码。
▲央视《国宝档案》“20130824 古代战争——邯郸之战”截图
虎符长什么样子呢?同时期出土虎符中最有名的一件,当属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战国错金杜虎符。
这件杜虎符上有错金铭文 9 行 40 字,字体为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殹”——此为目前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展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军事制度,也反映了当时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准。
▲战国 青铜错金杜虎符(左半符正背面)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为左半符,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度0.7厘米——令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件小巧之物,竟能牵动当时战场上的风云。
另一件非常珍贵的虎符全件,系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阳陵虎符,此符还要略小于杜虎符,长仅8.9厘米,高3.4厘米,亦为青铜所铸,完整形,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可见其用与杜虎符无异。
▲秦 阳陵虎符 国家博物馆藏
为什么如此重要之物要用虎形呢?这就涉及到“虎”的文化渊源了。
说起来,虎图腾自上古便有,与最早的龙图腾同在。民族学学者刘尧汉、杨和森等提出:虎伏羲、龙女娲的远古图腾构成了中国龙虎文化的文脉传统。
传统印象中,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为什么说“虎伏羲”呢?
其实虎图腾崇拜早在上古已经普及开来,伏羲氏族的图腾即为虎。而秦汉后始有“龙为真命天子”之说,又尊伏羲为三皇之首,故而将虎易变成龙,自此才有了人头龙身之说的。
▲唐 佚名《伏羲女娲像页》 故宫博物院藏 以龙为天子后,伏羲的虎图腾发生异变
虎文化也可寻至远古神话中,如盘古开天辟地。
汉文献《三王历记》中载:“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在彝族的原始资料中,认为虎即盘古,在其文化中,混沌时代宇宙间有一只硕大无比的虎,它的眼变成日月,皮变成天,肠胃变成江河湖海,筋骨变成山脉,虎毛变成花草树木。
无论如何,虎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殷墟 甲骨文的虎字, 有头、 尾、躯干及四肢,十分形象;《周易·乾卦文》说:“云从龙,风从虎”,将虎与龙并驾齐驱。
道教崇虎,认为虎是护法神,张天师、赵公明(财神)、西王母(黑虎女神)以及土地爷,皆以虎为坐骑;外丹家以龙喻水,以虎喻火,内丹家则说“神者是龙,气者是虎”。
▲近现代 徐悲鸿《骑虎财神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对虎的崇拜自此源远流长,而自虎符起,虎便衍生成为了“官”“将”的象征,战争的旗帜有虎形旗、英勇的武将叫做“虎将”、国家派出的使节叫做“虎节”、衙门公堂竖“虎头牌”、通向王宫的门称为“虎门”、王宫议事的大堂是“白虎堂”……
由此再传至民间,“虎”则成为护佑挡灾、寓意前程的虎头鞋、虎头帽,渐渐的,虎也成为了护佑、财富、利势、锐意等等象征了。
在逐渐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虎文化逐渐彻底融会贯通在华夏文化中。上至国家军权、股肱重臣之地位象征,下至黎民百姓实际生活之日常所用,无处不在。
▲清同治 黄色缎钉金线绣虎头纹小夹鞋 故宫博物院藏
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今年又正值虎年,观复博物馆也做了相关的“虎文创”,如此件【观复锔瓷金虎问泉杯】▼
其设计取典自茶圣陆羽“虎丘问泉”,相传陆羽曾居于苏州虎丘山,他在山上中觅得一泉,泉水清甘味美,极适煎茗,遂在虎丘上山挖筑石井,时称“陆羽井”,又称“陆羽泉”。
而“虎丘”之名,则源自一个传说——相传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幸亡故,死后数日其子将之葬于海涌山,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虎丘山。
茶与虎,这两种文化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于是,我们用馆藏战国金虎形饰作为本款【锔瓷金虎问泉杯】设计的主要元素,再辅纯银镀金为材、以传统锔瓷法作锔钉呈现▼
以同一件馆藏所造文创还有虎年临近时推出的【观复金虎迎瑞黄金红包】,此物可做挂饰,悬与厅堂或随身携带,即可赏其威,又可借其守护之意,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除了金虎祥瑞提气加持,此杯还取神于宋代官窑茶器之雅:青灰釉神韵,紫口铁足,大片开片,再现高古茶风▼
茶与虎在文化中相遇,古人与今人在茶席上神交。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在一盏茶中得不到,只要你“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点击阅读原文,带一只金虎回家喝茶养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