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笑气”,那只会让你的人生变得可笑|自由谈
全文共2061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人会面临困难,甚至迷惘,但只要坚持爬坡,坚持做好一个事情,总能享大大小小的成功果实以及带来的内心成就感,事后回味都是美好的回忆,这比任何毒品、准毒品带来的短期刺激要持久、健康得多。成就感本质上也是一种快感,但是一种高级形式,才是正确、自然得获得快感的方式。
本文首发于南周知道
文|伍里川
责任编辑|陈斌
最近,哈尔滨警方打掉了一个售卖“笑气”的家族式犯罪团伙,而住在某宾馆的两名女子“功不可没”。这两名小姑娘,在宾馆里吸食了“笑气”后,发出了怪异的笑声,从而引起注意。警方逮到为其提供“笑气”的嫌疑人,并顺藤摸瓜抓获犯罪团伙成员。从今年三月以来,这个团伙已通过卖“笑气”获利7万多元。
这起案件有两个关键词:“笑气”、年轻人。
“笑气”本来并不可笑,而是挺正经的东西。其学名为一氧化二氮,为无色有甜味气体,是一种氧化剂。其麻醉作用于1799年由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早期用于牙科手术麻醉。现实生活中,“笑气”作为蛋糕店奶油的发泡剂,以及自动咖啡机的驱动力来源等等,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一些人也将“笑气”用作毒品代替品,吸食“笑气”,感受片刻欢娱。
既然是“良家气体”,咋就能被整成准毒品或者毒品代替品的呢?只因人在吸食大量“笑气”后,会出现欢欣情绪,也会无意识傻笑,痛觉缺失。总而言之,人很容易被这种舒适感俘获。
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笑气”成瘾性很强,容易让人产生依赖,且用量逐步增大,具有“腹黑”一面,可将人在缺乏防备中彻底拖下水成其奴隶。吸食“笑气”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专家提醒,吸食“笑气”会引起心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损坏等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2017年,一篇名为《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了首都国际机场》的文章引来超10万次点击。一名在美国西雅图留学的中国女学生自述,最初因为好奇,在国外吸食笑气,导致生活及身体机能全面紊乱,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业,坐着轮椅回国。今年4月,媒体报道,扬州一女子在朋友怂恿下吸食“笑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有时一次性能吸食二百多支。当民警找到她时,她刚刚吸完“笑气”,意识模糊,甚至连腿都“瘸”了。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女留学生中间“戒”过两个多月。“但是停下来的时候,特别难受”,最终复吸。这个例子说明,只要谁碰了“笑气”,只会被它慢慢拖下水,别想上岸。
“笑气”不属于毒品,因而尚未纳入管制。由于易打擦边球,又相对比较便宜——石家庄警方调查发现,1支拇指大小奶油气弹的售价一般为2.5元至4.5元,10支/盒的售价在24元到40元不等——因而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石家庄市警方曾表示,吸食“笑气”的多为青少年,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这一点也被多起事件所证实,例如,哈尔滨那两位小姑娘,小的刚满18岁。有意思的是,两人向警方自称是某传媒公司员工,下班一起来消遣一下。
作为“准同行”,我不知道她们背负了怎样的压力需要“笑气”来排遣,唱唱歌跳跳舞不香吗?但显然,在“笑气爱好者”中,为了释放压力、追求快感而吸食“笑气”的大有人在。这种极其危险的行为,并不会让吸食者一“笑”而过。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放纵自己,付出的身心代价是深重的。
一些年轻人喜欢“尝鲜”,追求刺激,且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反对,其越是尝试。这可能是一种“试错”,可惜并没有“解药”可提供。此外,虽然“笑气”看起来不贵,但是什么事都搁不住量大。坐着轮椅回国的那位女生,曾创下两三个月就花掉几十万元的恐怖纪录。若是家境一般也如此“作”,那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与被警方逮个正着的“丢脸”相比,一些人对吸食“笑气”大大咧咧无所谓的态度,更令人忧心。
尽管“笑气”所带来的“快感”往往只有片刻,但是对空虚的心灵来说,“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满足感足可填塞。他们已经从精神上演变为实实在在的“瘾君子”,甚至是“垮掉的一辈”。他们大吸特吸的“笑气”,比当年的一群二百五名士嗜服“五石散”还要惑人心智。
年轻人处于事业爬坡的阶段,而爬坡是非常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一时爬不上去,就泄气,或心生惰性,也是常见现象。我二十岁之前,每每从邮递员那里收到大量退稿信,也曾跺脚想“放弃”过。好在那时并没有“笑气”让我“移情”。
人会面临困难,甚至迷惘,但只要坚持爬坡,坚持做好一个事情,总能享大大小小的成功果实以及带来的内心成就感,事后回味都是美好的回忆,这比任何毒品、准毒品带来的短期刺激要持久、健康得多。成就感本质上也是一种快感,但是一种高级形式,才是正确、自然得获得快感的方式,包括最容易的,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看一本好书、达成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心愿等等。
无论是谁,对人生负责任的办法,都是在出现迷乱迹象之前,做出积极选择。说白了,这是和人性中的至暗弱点博弈的必有项目。放弃和放纵是最简单的事,坚守“赤子之心”,拒绝被低级诱惑套牢。而这个选择带来的成效,最“划算”,也最让人快乐。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