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推“考研新城”:地方为吸引年轻人奇计百出|自由谈
全文共187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决定了,各个地方政府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争夺,实际上也是一种存量博弈。长远来看,先下手为强,谁能吸引到人来扎根落户,谁就是赢家。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张是之
责任编辑|陈斌
你考研我补贴,近日浙江湖州推出国内首个考研新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湖州市吴兴区人社局向国内多所高校发送《关于邀请贵校优秀学子来吴考研学习的函》,推出考研新城计划,为考研大学生提供免费公共课、免费自习室、免费辅导讲座等公共服务。
考研新城准备了三千多平方米的自习室,课桌座椅、电灯电扇等均完全免费。住宿方面,今年考研新城配备了1000个床铺,四人间一个床位每月450元。按照规划,2023年有望再增加约2000个,后续总共达到5000个。
除了提供学习场所和住宿服务外,当地还为考研学生提供相关课程服务,费用也不算贵。而且为了吸引学生过来,他们还给学生准备了6个月的生活补贴,每月500元。
应该说,湖州政府考虑得还很周到。从生活住宿到上课需求,甚至是学生的答疑需求,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可以说是相当用心。
这折射出两个经济社会大趋势。
一是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机会的竞争趋于激烈,进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采取延迟就业的策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076万。这么多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在当前的防疫及经济形势下,企业对扩张会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所以,体制内外就业都弥足珍贵,至于稳定的体制内就业受到热捧就不足为怪了。
同样来自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有457万人报名,比2021年增加了80万人,增长了21%。这个数字相比五年前,2017年增加的256万人,几乎是翻了一倍。
所以总体来看,湖州对这个市场动态的把握还是相当精准,是有备而来并不是一时兴起。另外从公开报道来看,湖州此举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个“考研产业链”,另外一个目的则是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湖州,打造一个“新青年城市”。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主要是放宽户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提供补贴等办法。背景则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
前几天哈尔滨市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2021年末哈尔滨市常住人口988.5万人,户籍总人口943.2万人,比上一年少了11.6万人。哈尔滨人口跌破千万,迅速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从全国各省公布的2021年常住人口数据来看,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常住人口出现下降,占比超过一半。15个省份常住人口增长,其中浙江、广东和湖北增量位居前三,而人口下降的省份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和中部地区。
整体上来看,一方面,人口仍在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另一方面,一些省份虽总人口在下降,但省会城市人口却在增加。人口向城市聚集,注定是未来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
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决定了,各个地方政府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争夺,实际上也是一种存量博弈。长远来看,先下手为强,谁能吸引到人来扎根落户,谁就是赢家。
湖州虽然处于长三角腹地,但在上海、苏州和杭州的环绕下,并不具有最强的吸引力。之前当地吸引大学生的方式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通过企业来吸引毕业生过来工作。
这次通过考研新城来吸引年轻人,对当地来说是一举三得:其一,以服务的姿态,确实满足了考研市场的需求;其二,有人就会出现其他不同需求,短期内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其三,看上去是年轻人的短暂落脚,其中如果有愿意留下来的,从长远看给当地带来的是长期人才储备。
不论湖州的尝试最终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他们这种提供服务的姿态和做法都值得肯定,筑巢才能引凤。更进一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人才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让地方政府认识到自己的压力和短板所在,看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
特别是紧挨着大城市的中小城市,在就业机会和其他资源上如果没有更好的优势,那就需要在服务保障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勉强对抗一下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政府之间的行为其实也符合市场竞争规律,也要顺应规律而为。市场规律之一,便是存在竞争一定好于没有竞争。可以说,湖州和其他地方吸引人才落户的做法,都是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一种具体体现。从这个角度讲,希望这样比拼服务的竞争最好能来得更多一些。
(作者系经济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