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拒绝破窗救车内幼童:应把孩子的命放在精明算计之上|自由谈
全文共2114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经过一种精明的算计之后,选择了自认为成本最低的解困办法。他们往往预估了危险系数,当得出孩子暂时没有致命危险的结论时,他们情愿选择保守方案,好比明明可以手术“一刀切”却选择保守治疗。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伍里川
责任编辑|陈斌
幼童被锁车内哇哇大哭,家长拒绝消防员破窗,执意等开锁师傅。最后孩子没事,但网友却吵翻了。这事近日发生在江苏无锡。面对在车内满脸通红的幼童,消防员拿来战斗服盖在车窗上,还时不时用仪器测温,防止因车内温度过高致孩子有生命危险。经过漫长的等待,开锁师傅赶来将车门打开……
“车玻璃值钱还是孩子命值钱”,这个讨论命题看似“无厘头”,但现实中却屡屡困扰人心。
今年1月,浙江衢州,在高速服务区执勤的警官接到求助称,一名两岁孩子被锁车内,孩子满脸通红、满头是汗,情况十分危急,必须马上采取措施。但孩子父母不同意用破窗锤破窗,警官只好请服务区车辆修理间的修理师傅帮忙,最终,用工具将车门打开,孩子成功获救。
2021年7月17日,河南焦作。一男童被锁车内,父母报警求助。消防员赶到现场后发现,钥匙被锁车内,男童在车内满头大汗哭闹不止。天气炎热 ,距离男童被锁已过去一个多小时,情况危险。消防建议破窗救人,家长却很犹豫,问“能不能开锁”。
孩子在历险,而家长想的是“再等等”。孩子的耐受力成了一种“筹码”,怎么看都有点“魔幻”。
有些家长或许会这么想:喊专业人员来不就是不想打碎玻璃嘛?要破窗咱自己就给破了,那还要你们来干嘛?要是消防人员还拥有开锁技能,那敢情最方便。
当然,也有“明事理”的家长。4月25日,新疆克拉玛依,一名小孩被反锁在车内,车门无法打开,小孩被困十多分钟 ,在取得车主的同意后,消防救援人员对车窗进行破拆。同样是在近日的无锡,无锡市中医医院附近一名幼儿被锁车内,消防人员后赶赴现场处置,现场与其父母协商后立刻破窗,令幼儿脱困。这一“立刻”,让孩子少受多少罪。
同样的境地中,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着实是一份考验。
人们普遍质疑某些家长把孩子的命看得比一块玻璃的价值还不如,这其实是误读。虎狼父母即使有,也是极其罕见。天下为人父母者,心疼险境中的儿女,懊悔、忧急难当,别无二致。
对理应接受“立刻”手段却拒绝之的家长来说,大致有这些情况。
一是心疼车子,舍不得破坏。对某些人来说,好不容易开上人生第一辆车,或价值不菲,或蕴藏着别样的情感,不忍将心爱的车子弄得面目全非。
二是经过一种精明的算计之后,选择了自认为成本最低的解困办法。他们往往预估了危险系数,当得出孩子暂时没有致命危险的结论时,他们情愿选择保守方案,好比明明可以手术“一刀切”却选择保守治疗。这里也体现着一种保守的人性。
三是倾向于转嫁成本。人们不解的是,有些求助人何以既喊来开锁师傅,又喊来消防人员?其实很好理解。他们是将两种解决方案同时铺陈在脑中,根据具体情况“便宜行事”,前提是保险起见。要是消防人员别有手法,不用破窗就能救出孩子,自然最好,因为这不用付费。可能性是有的,万一消防员是从天而降、技术全能的英雄呢?实在不行再让开锁师傅“一揽子”解决问题也不迟,比起数目不小的玻璃费,开锁费只是毛毛雨。说白了,两种方案各有“备胎”存在,不管选择哪种方案,总有成本被悄然转嫁到某些人头上。
问题是,在前述第一起事件中,消防救助所代表的公共资源,无形中被过多占用、消耗。这是令不少网友感觉不爽的地方。
对消防部门而言,接到求助立即出动,这是职分所系,无可推脱。依据消防法,消防部门对于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负有应急救援之责。
毫无疑问,在此类事件中,以救人为中心,什么时候也不可改变。
揆诸事件中消防等部门的表现,也是坚持“人命关天”理念的。以衣遮窗、仪器测温就是消防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灵活应对。
而在更多时候,救援单位并非全然听从被困孩子家长的意见,当破窗就得破窗,毫不犹豫。毕竟被困车内的幼童,无法表达和主张权利,在家长犯糊涂的情况下,救援单位的果决就至关重要。
救援单位当然有谨防破窗伤娃、设法降低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义务,不能说一到事发现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启“暴力救援”模式,但站在更高层面,救援单位只能听命于法定职责,相机行事、当机立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并没有消失,只不过“紧急避险”享有“免责权”——这个免责权并不能滥用。
总的说来,相关事件的处置,不仅考量着受困孩子家长的识见,也考量着相关部门的表现。完成一次成功的解救,是多种因素、多方面力量合作的结果。开锁师傅的参与、修理师傅的帮忙,并不突兀,也不多余。毕竟,在事态紧张的情况下,多一种救济渠道、方式不是坏事,而选择并展开最为合理的解救方式,本身就包含了对各种资源、力量的“检验”和期待。看解救行动是否成功,核心标准还是“人命”是否保全,以及,是不是最快捷、付出的成本最低。为此,我们需要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例如“破窗时机”的把握,这不仅是一门“救援学”“社会学”,甚至是一门科学。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