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经济会复苏;六成准备扩张;期待得到融资监管赋税支持。
2月17日,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的一家快餐店在停业多月后重新开张。午饭时间,店里满是就餐的客人,服务员穿梭在走道里,不停收拾上一拨客人留下的碗筷。店门橱窗上,还贴着实习店长、收银员、厨工等岗位的招聘信息。类似这样的景象,如今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有一种普遍的感觉:经济正在回暖。
这究竟是一种触底后的短暂反弹,还是一种持续上扬的趋势?它背后的源头和动力是什么?以及它的韧性如何?见微知著。今年,《中国企业家》的全国“两会”调研,选择广大中小微企业作为切入口,因为它们最贴近行业一线,也最能感受到经济温度的变化。为此,我们联合了蚂蚁集团、网商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服务型制造研究院这五家机构,于1月下旬面向全国中小微企业发送问卷,围绕企业、行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信心展开调研,共收回问卷1357份,其中有效问卷950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梳理分析以及部分企业的电话调研,我们有了以下几点观察:1. 企业看好经济复苏,对长期发展表示乐观;
2. 2023年,六成左右企业有人员扩招及投资/业务扩张计划;
3. 新能源依然是2023年最被看好的赛道之一;
4. 仅两成左右企业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充足;
5. 融资政策、松紧适度的监管以及降低赋税是企业最想得到的三项支持。
此次问卷调查的950份有效样本,来自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很遗憾,没有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样本。其中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是上海,有207家;随后是北京148家;浙江143家;江苏85家。企业数量最少的是黑龙江和青海,都只有1家(见图一),与我国经济活跃度的地区情况成正相关。图一
从所属行业看,来自制造业、互联网、大健康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到28%、17%和10%;零售业、房地产、金融业的占比都小于10%;最少的是新能源领域,仅有2%的企业(见图二)。图二
值得注意的是,950家样本企业中有28%成立时间超过20年,25%成立时间在10年~20年之间(图三)。也就是说,超半数的样本企业成立超过10年,属于迈过创业生死阶段的较成熟企业。其中,成立时间超过20年的企业中制造业的数量最多,而成立时间在3年~5年的企业中,互联网企业最多;从市场看,大部分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占到约84%,有约11%的企业是国内国外各一半,约6%的企业以海外为主要市场。图三
样本企业2022年总体经营发展情况在意料之中。受大环境影响,一多半企业(67%)在2022年没有达到预期,达到预期的不到三成(27%),超预期的仅占6%。从区域分布看,江浙沪地区达到或超过预期的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59家。在未达到预期的企业中,北京有97家。在导致未达预期的原因中,除了疫情,还有市场竞争、客户流失、行业标准未定等原因。而达到或超预期的企业,很多得益于所处行业或海外订单。位于嘉兴市的东鑫模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内饰配件,2022年的订单很多来自蔚来这样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公司负责人冯敏东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将走向世界,企业所处领域的市场尚不饱和,发展前景乐观。
1965年,戈登·摩尔在《电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预测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10年后的1975年,人们惊讶地发现,摩尔的预言居然成真了:此时已经可以在集成电路上放入6.5万个晶体管。摩尔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大胆的预测,在于他发现了一个现象:过去16年(大约是1949年~1965年)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在保持价格变的情况下,从1个增加到了64个。同样,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中小微企业的问卷调研,我们发现了四个方面的积极信号。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有发展后劲,未来将呈上升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的制造业、服务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分别回升了3.1个、14.6个百分点至50.1、54.0,综合PMI回升10.3个百分点至52.9。从分类项看,今年1月的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和从业人员指数等指标均有所改善,经济整体转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估,2023年全球增速将有四分之一的概率降至2%以下,有10%至15%的概率降至1%以下,而中国的GDP实际增长率预计能达到5.2%(注:数据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12日,最新预测调整至6%左右),且2024年有望继续保持4.5%的增长率,远超美国、欧元区及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的GDP增长预期(见图四)。图四。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Wind数据库
在政策层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围绕经济发展进行部署、出台政策。开年第一个月,先后召开了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等,进一步将经济领域的政策导向和推进方向具体化、实操化。各地政府也纷纷吹响经济号角。随着31个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各地2023年GDP发展目标也陆续公布,其中有21个省区市将目标定在6%及以上,最高的是海南省,GDP目标为9.5%左右;GDP目标最低的天津也定到了4%,拼经济信号强劲。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给《中国企业家》关于2023年“信心”调研的回复中说,“在中国投资,长期主义的根基是国运。”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去几十年,自己做的最重要的判断就是“Long China”——看多中国。在“您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来自哪里?”一项上,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是来自中国的“市场规模大”和“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另外“鼓励企业家精神”和“鼓励科技创新”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来源。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作为劳动力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接近尾声。调研中仅19%的企业认为“劳动力充足”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来源(见图五)。最新的人口数量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调研显示在细分领域和下沉市场我国依然拥有广大的市场空间,咖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广为人知的有瑞幸咖啡的崛起、沉浮与逆袭。从事咖啡连锁生意的蔡女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她和丈夫在上海开设的精品咖啡店,短短几年就有了好几家分店。虽然过去三年给他们带来了不小冲击,但他们很看好精品咖啡在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发展前景。图五
再看行业,2023年最被看好的前三大领域分别是:新能源(49%)、大健康(43%)、旅游(40%)。得益于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宏观导向以及中国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这两年的业绩非常亮眼,除了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外,隆基绿能、亿纬锂能、赣锋锂业等新能源领域企业也都进入了千亿市值俱乐部。“大健康”“旅游”则有较明显的“后疫情”特点,短期预计会出现较快发展和较大反弹。对照新能源领域49%的看好率与传统汽车仅7%的看好率,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很可能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并不断蚕食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见图六)。但大家对房地产的短期预期依然不乐观,在调研中仅有5%的人看好,房地产行业的调整阵痛或将持续。而像芯片、新材料这样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才能见成效的领域,以及概念一度很火的元宇宙这样的前沿领域,并不在短期的看好项里。图六
企业家和创业者颇像那种“每次考试前都说没准备好,但成绩下来总是全班第一”的好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战略上都表示乐观,战术上却十分谨慎。这一点体现在调查问卷中关于“2023年的关键词是什么”一项的回复中。经统计,出现频次最多的一个词是“稳”,随后依次为“创新”“发展”“活下去”“突破”。“增长”“开拓”“坚持”“服务”“国际化”等,也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对于2023年公司的利润预期,虽然大都表示乐观,但42%的企业负责人还是认为较2022年只是“小幅增长”,23%的负责人认为会“快速增长”,还有13%的负责人表示“不确定”、9%的负责人认为将“持平”(见图七)。此外,关于“2023年是否有融资计划”,超过一半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有,32%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没有,还有15%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不确定是否会融资。图七
这种谨慎也体现在我们的一对一电话调研中。陆先生是上海一家线上母婴品牌运营商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企业家》,2022年公司的经营发展超出预期,从2020年底上线至今,销售额已经翻了10倍。但他同时也强调,“企业不是很具备代表性,一方面因为主营业务是线上业务,受疫情影响小;另一方面,因为2021年做好了一些渠道,2022年正好处于快速上升期。”位于绍兴市的欣荣印铁制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国外超市食品定制铁质包装盒的企业,2022年公司实现了超预期发展,负责人严骏杰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调研时表示,“主要是因为运气好,提前拿到了美国和德国超市的订单。”他表示,自己对未来三年很乐观。另外,他认为虽然中国拥有最全的钢铁产业链,但自己的企业已经属于“夕阳产业”,目前正打算往高新技术领域转行。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迈入到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不再是“水大鱼大”,也不是“草莽英雄闯天下”,而是追求高精尖发展。企业拼的是品质而非数量,企业家谨慎的背后是一种理性,这种理性既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也是回应时代要求的一种必然。相比于预期上的谨慎,大多数企业在行动计划上则十分积极主动。从调研数据上看,66%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在2023年会扩大投资和业务范围。对于“2023年主要的资金投入方向”,大部分企业负责人的选项都是扩张性的,其中24%是“开拓新市场”、20%是“扩大经营规模”。此外,用于“技术研发”和“人员扩招”也分别占到17%和12%(见图八)。图八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今年1月的服务业就业指数仍位于荣枯线以下但降幅收窄。根据我们调研数据的预计,今年的整体就业情况大概率会有一个显著提升:有57%的企业主表示2023年的员工数量会增加,24%的企业2023年员工数量预计持平,剩下19%的企业主预计员工数量会有所减少。调研中,大多数从事新能源、互联网行业的企业主都表示有扩招计划,例如上述从事线上母婴行业的陆先生就称自己2023年计划大量招人、大量投入新品,“争取2023年团队人数翻倍”。此外,具体到2023年的发展信心,大部分企业主认为“公司产品/服务的竞争力”“行业前景乐观”和“公司的技术优势”是自己的信心来源,而“资金、人才充足”“国内市场复苏”和“投融资市场活跃”并不是多数企业主今年的主要信心来源(见图九)。
过去三年,当企业普遍遭遇困难时,国家在各个方面给予了支持。调研中,关于“疫情期间公司享受到了哪些政策扶持”的反馈中,“税收减退免”“社保缓缴”和“租金减免”是最普遍的选项。但中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仍需要政府层面加大扶持,首当其冲的就是融资。根据2023年最新一期《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有63.3%的小微企业有融资需求。在我们“企业目前最想得到的支持”一项的调研中,“融资政策”同样呼声最高,其次是“松紧适度的监管”“降低赋税”和“人才引进”(图十)。从事光伏行业的赵先生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调研时表示,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在媒体上不断普及,群众对光伏产业接受度很高,市场需求自然有增长,但光伏行业的前期投入较大,他的公司还是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虽然今年1月人民币的新增贷款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至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但具体到千千万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周德文看来,要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除了加大力度外,“建议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打通债券融资通道”。图十
在我们的电话调研中,有企业反馈,税收方面的优惠不知道去哪里对接。“一直听说有人才公寓,不知道去哪里对接,审批流程也不清晰。”政策能够方便有效地得到落实,成为中小微企业的普遍诉求。另外,在“哪些方面的改进最能增强您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一项中,相较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市场壁垒突破”和“法律法规完善”,大多数企业主认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对民营经济的认可、保护”以及“企业扶持政策落地”目前最能增强自己信心。其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一项占到了近70%、“对民营企业的认可、保护”占到了60%(见图十一)。图十一
近年来,国家在肯定民营经济贡献的同时也一直强调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还提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而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同样重要。正如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言:世上的奇迹很多,但最大的奇迹就是人。最后,特别向本轮调研的支持方:蚂蚁集团、网商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五家机构表达诚挚的感谢!有了他们对本轮调研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获得了如此规模的高质量样本。
参考资料:
《1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2.9 五个月来首次扩张》,财新《2023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宏观周报:2022年中国GDP增长3%,各省2023年增速目标出炉》,金融界《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OSOME)季度调查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查理德.S.泰德罗(美)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