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芯”霸权
在6月7日凌晨开幕的WWDC上,苹果发布了包括iOS 16、WatchOS 9在内的多个全新系统。更具看头的是性能继续提升的M2芯片,这让苹果干脆利索地完成了其两年前定下的换芯计划。过去十几年,苹果逐步构筑起了属于自己的芯片王国,实现了系统、终端、芯片一把抓的战略。这构成了其宽广的护城河。
编辑/ 董雨晴
在刚刚开幕的苹果2022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全新一代自研芯片M2和首批搭载该芯片的新款笔记本电脑MacBook Air如约而至。
M2芯片官方宣称的性能提升还是不错的,但经过全新设计的MacBook Air售价高达9499元起,没这么多预算的可以散了。
另外,尽管在发布会开始前曾有很大的声势说苹果会发布AR相关产品,并以此正式进军元宇宙。但这一次的WWDC上,苹果没有任何相关表态。
“软硬兼施”的一届
北京时间6月7日凌晨1点,WWDC正式开幕,苹果发布了包括iOS 16、WatchOS 9、MacOS Ventura、iPadOS 16等全新系统,同时还推出了M2芯片,以及搭载该芯片的Macbook Air和13英寸的MacBook Pro。其中,Macbook Air自2008年发布以来,第一次进行了设计上的重大升级。
可以说,这是一届“软硬兼施”的WWDC。
iOS16系统对于国内iPhone用户来说,新增的一个最直观的功能可能就属锁屏显示了,它类似于安卓手机的锁屏界面,可以显示自设壁纸,天气、时间等小组件。其他如信息撤回、家人共享等功能的更新,对国内的用户来说影响不大。实际上,很多功能对于国内苹果用户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参与感。
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iOS16需要iPhone 8或更高版本的机型。理论上不再支持“一代神机”iPhone 6S了。这足够让那些苹果手机“钉子户们”难受一阵子的。
除此之外,苹果还在iOS16中对CarPlay(车载)功能进行了一次大升级,使界面和显示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苹果CarPlay起步于2013年,早期发展不错,但之后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这次的重大升级,从中可以窥见苹果在为自己的汽车战略加码。但苹果仍然只字未提自己的造车计划进展。
WatchOS 9的更新没什么惊喜。很多人期待的省电模式并没有到来,只是增加了一些表盘和睡眠监测相关功能。至于MacOS Ventura、iPadOS 16,则更多还是主打跨设备的连接互通,以及提升多任务处理的操作体验,增加了提升多软件使用效率的“台前调度”功能。
即便如此,使用iPad工作的弊端依然无法通过这一两个功能的更新而得到彻底解决。苹果离实现“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这样的畅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视觉中国
M2芯片是苹果本次大会的发布重点。虽然没有M1芯片诞生时那种从无到有的开创感,但也可以用一个稳字来形容。
根据苹果的介绍,M2芯片采用5nm制程,集成了200亿个晶体管,比 M1 多出 25% 。相比上一代M1,M2的性能高出18%。M2在性能增强的基础上,功耗做到了进一步降低。苹果声称,M2同功耗下的性能是最新10核PC笔记本电脑芯片性能的1.9倍。
新芯片的性能提升整体还是不错的,但也如业内此前的预测,3nm制程的M2可能要等到2023年了,目前的M2更像是M1的升级版。
搭载了这颗新芯片的MacBook Air,外观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改过去坚持了十多年的楔形形态,采用了直角切边使外观更方形,更接近于MacBook Pro。
两年前苹果宣布桌面芯片自研计划,宣布用两年时间完成从英特尔芯片向苹果自研芯片的过渡。如今,“两年之约”已到。苹果如愿摆脱了英特尔的束缚,几乎实现了Mac产品线自研芯片的全面替换。
苹果掀起的这场芯片“革命”,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在转向自研芯片之后,苹果的Mac销售和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数据显示,苹果2020财年Mac收入创新高达到了280亿美元。而2021财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350亿美元。在最新的一季度市场报告中,全球PC出货量整体下滑,但苹果Mac出货量实现逆势增长。分析机构们认为,性能强劲的M芯片,仍将在未来两三年为苹果Mac业务带来提振。
只用了两年,苹果俨然已经成长为电脑芯片行业的标杆。当然,苹果强化自有生态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开来。
自研芯片阳谋
业内已经将苹果视为“新晋芯片巨头”。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之前发布的报告,苹果在2021 年的第一季度来自 A 系列和 M 系列应用处理器的收入增长了 54% 。“Apple 的 iPhone、iPad 和 Mac 设备因为其内部的半导体投资提供受益匪浅。”该机构称,“苹果用M系列芯片取代英特尔芯片重新点燃了移动计算大战。”
苹果自研芯片始于乔布斯时代。乔布斯信奉和提倡的苹果哲学是,只有核心技术才能带来竞争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苹果自研芯片已经涵盖了包括iPhone、iPad、Mac等苹果所有的产品线。苹果芯片部门已经拥有了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团队。
两年前,苹果将这个蓄谋已久的自研芯片计划,以线上发布的形式呈现到大众眼前。又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苹果已经成为计算机芯片行业无法回避的名字,英特尔、AMD与英伟达等芯片巨头曾多次下场与苹果芯片进行性能PK。
看上去过去两年时间里,苹果执行力超群,完成了它的“两年之约”,全面转向自研芯片。但为了这个果断的时刻,苹果已经准备了许多年。
根据媒体报道,苹果为了研发PC处理器,已经投入了10多年,至少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6家以上的公司。其中,2008年收购PA Semi被认为是苹果自研芯片战略腾飞的重要一步。
有分析人士曾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苹果推出自研芯片,是出于竞争的需要。“是苹果追求性能领先功耗平衡,和实现最大化利润的关键部分。”
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曾经表示,低功耗是苹果过渡到自研芯片的原因。苹果自研芯片采取的Arm架构,相比英特尔的X86架构,在功耗控制上更具优势。“低功耗更有利于5G时代的竞争。”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苹果更换底层架构,选择自研芯片取代英特尔,是为了自身产品节奏不受英特尔的牵制,掌握产品节奏的主动权。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苹果过去的确受到过英特尔的“拖累”。2018年,受英特尔制程迟延影响,苹果不得不推迟了当时13英寸MacBook的出货。
图/视觉中国
2020年发布的M1,就成了苹果摆脱英特尔计划的第一步。双方长达14年友好的合作关系,从那时开始被打破。
不过,相比于开战英特尔,更为有说服力的一个观点为,苹果转向自主芯片,有助于打通自家的各条产品线,实现软硬件高度集成,增强产品体验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强化自有生态的目的。有分析师曾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处理器价格至少占笔记本电脑整体成本的20%,“苹果自研芯片,可以降低成本”。
根据机构估计,2020年苹果推出首款自研电脑芯片之后,年内为苹果总共节省了25亿美元的成本。“随着苹果将其整个Mac产品线过渡到自己的芯片,将有更大的花费节省。”有分析师当时判断,苹果M1芯片的成本仅在40-50美元,但采购英特尔酷睿i5处理器的价格为200美元左右。
业内评估,苹果实现了Mac芯片自给自足,对英特尔的影响颇大,大约每年让英特尔少赚36亿美元。
步入“芯”时代?
一位观看了今天WWDC的硬件行业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搭载了自研M芯片的Mac产品,扩展了其在游戏市场的想象。“过去用苹果笔记本电脑玩一些大型游戏是难以想象的。”该人士说,历来苹果电脑在支持游戏方面是很不理想的,“但你可以看到,随着设备性能的提升苹果对游戏市场越来越重视了。”
这一次在WWDC上,苹果就特意展示了几款即将登陆MacOS平台的游戏大作,包括《生化危机:村庄》、《无人的天空》等。针对游戏提升,苹果新的Metal3接口,提供MetalFX超采样技术,用于提升游戏画面效果和帧率,使得一些适配的3A游戏大作也可以在Mac上流畅运行。
“引入大作,拉近知名游戏发行商,是苹果为了扭转其在电脑游戏市场劣势的重要一步。”上述人士说,这一切都得益于苹果自研芯片给Mac带来的性能提升。
不过,目前苹果只是开始有了重视电脑游戏市场的迹象,想让Mac真正打动游戏玩家,仍然任重道远。
但无论如何,苹果打造芯片帝国,在加筑其生态“围墙”的同时,扩充了其生态想象力。
在今天的WWDC上,苹果演示Mac和iPad的无缝交互操作,流畅的体验依赖底层的打通。而苹果全家桶连接互通的魅力,也是苹果硬件生态的核心竞争力。苹果拥有自己的芯片,自己的操作系统,可以从最底层提升跨设备的交互体验,同时强化产品的安全属性。
好的软件体验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撑。苹果的软硬件版图是一个整体。“苹果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软件系统,那么芯片就是它需要补齐的能力。”曾有业内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说,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苹果频繁抢供应商的活。
2019年苹果以1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的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业务,表露了自研基带芯片的野心。当时,苹果通过这笔收购从英特尔那得到了超过2000名基带工程师。
根据最新的传言,苹果有望在2023年也就是在iPhone 15系列上正式采用自研基带。切换到自研基带,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减少对高通的依赖。过去苹果采用英特尔和高通基带,但是iPhone信号差一直是被诟病的点。有了自研的基带,苹果可以通过底层调优,补足短板满足用户对信号网速提升的需要,强化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除了手机SoC、PC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之外,苹果还在投入Wi-Fi、蓝牙、射频集成电路等芯片的自主研发。
苹果造芯为消费者带来的优质体验,也为其自身带来巨大利益。就如这几年其在WWDC上呈现的结果一样,苹果已经是芯片行业的强手。而过去十多年来,苹果逐步构筑起了属于自己的芯片王国,实现了系统、终端、芯片一把抓的战略。这构成了其宽广的护城河。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我们从《财经天下》周刊出发,以新媒体的形式和节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