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嗯,为了避免不告而别,做了中产先生mini,主打精悍短文。
2437个字 阅读时长:7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
去年三个季度之前,轮番的密集调控政策,终于在真正意义上遏止了楼市的势头,不过有点用力过猛,导致GDP直接降到5%以下。三季度之后,楼市政策开始回暖,政策一步步松绑,从四五线开始一直到强二线城市,从购房补贴到利率下调再到现在的大面积松绑限售限购。
今年以来,楼市从销售到开发纷纷转负,这其中疫情是很大的影响因素,但问题不在于疫情让人们无法出门买房,而是一连串的因素导致大家买房的预期和意愿都变了。
楼市不振,除了房企的债务风险,上下游产业的就业,其实更影响了地方的土地财政,现在的土拍偏远城市基本就是流拍,热点城市基本都是国资托底,左手倒右手。所以,现在各地都出现很多楼市骚操作,希望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刺激楼市,总结一句话就是:
这是高层最愿意看到的结果,郭树清曾经特别指出过一个群体:新市民主要是指在城镇居住但没有户口,或刚拿到户口不足两三年的群体,目前这类群体有近三亿人,包括个体户、打工人等群体。新市民群体看似很大,有三亿这么多,但是其中的刚需可能并没有那么多。
户口其实和购买力没太大关系,没有户口只能说有购房的需求,但是购买力从哪里来?个体户没买房的很少吧,如果把送外卖的自雇也算个体户的话,靠送外卖来接盘高房价,还是有点压力的。
现在外卖也就一二线和三线省会发达,但是动辄8000以上的月供,就算外卖一个月1万,能维持多少年,真要接盘还不如回老家。
农民工类似,早年人力工资不高房价也不高,那时候能接盘也都接了,如今虽然人力工资上去了,但房子想要接盘怕是也接不起。剩下的白领打工人,前几年没上车的,估计还在攒首付,人数就更少了,而且年轻白领还想买房吗?而且,城市新市民只能在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去接盘,这些城市的楼市问题反而不是最严重的。
但问题是,学区房并不是增量,而是流动,用完几年,孩子毕业就卖掉了。
而其他改善大都也是置换,特别是在当下楼市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置换就要先把二手房卖掉,但是看看现在二手房的鬼样子,指望改善来接盘楼市,也很难。
其实要我说,楼市最大的接盘侠应该就是投资者,注意不是炒房者,炒房这个问题我们下面会讲。居民中长期贷款一般来讲主要就是两项,一个是车贷,另外一个是房贷。
居民中长期贷款负增长,15年来首次,负增长说明新增贷款少了,大家对楼市预期不好,另一个很多人选择提前还贷。现金留在手里做理财的收益都不能覆盖银行利息,干脆提前还贷算了。不愿意贷款,愿意储蓄,甚至提前还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炒房客这几年过得不是很好,前段时间有消息曝出,炒房祖师爷欧神又在群里借钱还房贷了。
我记得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他的联络计划集资到群里公开借钱,这种情况有一两年了吧。
另外一个炒房的深房理,现在很多人也在蹲他的后续吧。
上面这些群体基本都是所谓的楼市存量群体,现在都不太能指望得上。
先来说增量资金,上面说了,有钱人不愿意买房,或者说现在海外房地产这么火,干嘛要在国内买呢?
有钱的定义不一定就这么窄,有稳定的现金流(未来的钱)也行啊,有很多公积金(存量变增量)也行啊,自己没钱直系亲属有也可以凑一起啊,增量资金不就有了。
珠海目前的政策:一人买房全家帮,用什么帮,用公积金帮付首付帮还月供。
看到公积金就知道了,在中国体制内群体的现金流最稳定,他们的公积金相对也最多。让体制内群体去接盘楼市,起码看上去是可行的,而且逻辑是一致的:这比接力贷的好处在于这不是次贷,体制内群体的现金流还是很稳定的,同时可以盘活公积金作为增量资金支撑楼市。未来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别的城市也出台类似的政策,这种政策特别是适合处在二三线之间的城市,经济也不算差,但是人口流入没二线那么多。在中国哪个群体最多?农民,早些年有9亿人,随着城镇化推进,现在只剩六亿了。但是六亿也不少啊,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变成市民,不就可以买房了吗?这个城市从去年就开始了拉人进城的计划,上至每个区县,下到每个乡镇,都被分配了拉人进城的任务,4年准备拉50万人到新城区。为了吸引农民进城,不但送现金补贴,还送工作,解决教育和养老,简直就是变相的房子下乡。在明眼人看来,振兴县城其实就是一种拉基建和托底楼市的政策,是刺激经济的手段。总的来说,短期之内想要刺激楼市,我对用行政化手段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做法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倒是觉得体制内接盘更有可操作性。
俗话说,下雨天,多读书,经济小年,更应该蛰伏蓄势。
冯唐的这个成事心法,集合了曾国藩、麦肯锡和他个人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成事方法论,不管是职场白领,还是管理者,都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