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发女孩”抑郁离世,天下人苦网暴久矣
从雷颖琛、“粉发女孩”到刘学州,一个个都正值青春年华,人生本来有许多可能,却都不幸凋谢,让人悲伤、愤怒。在他们身后,是危害日久的网络暴力问题。他们的经历是见诸报端的,但还有许多未经公开的网络暴力事件。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一条比较正常、可供讨论的消息,却引来一些莫名其妙的谩骂式留言,其中充斥着让人无法理解的恶意。
网络世界究竟怎么了?为何会有那么多毫无由头的语言暴力?为什么会有“厕妹、厕弟”这样的存在?那些在网上满嘴污秽不堪,恶意谩骂、造谣他人的网民究竟是一群什么人?
“粉发女孩”抑郁离世,天下人苦网暴久矣
文/邓峰
数月前,在香港天水围,一名18岁女孩雷颖琛(网名:依奈)不幸坠楼身亡。她生前曾遭到一群自称“厕妹”的跨境网民的持续网暴,不堪其扰,最终走向崩溃。这是非常令人悲愤的故事。多么年轻、鲜活的生命,却被恶臭的网络暴力吞噬。
继雷颖琛之后,最近杭州发生了一起因网暴而抑郁离世的悲剧。故事的主人公叫郑灵华,杭州一位24岁“粉发女孩”。去年7月,保研成功后,她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在爷爷病床前和爷爷一起分享喜悦,并拍下照片。照片里,她染粉色头发,据说是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明媚而鲜艳,却不料,照片在网上流出后,竟遭到十分恶意而又莫须有地诋毁、侮辱。有人造谣她和爷爷是“老少恋”,有人抛出“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得跟酒吧陪酒的一样”的离奇言论,有营销账号趁机捏造一个个荒谬故事。网暴事件给她造成很大困扰,她患上抑郁症,最近不幸离世。
“粉发女孩”生前曾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她一方面记录、收集网暴者的言论,另一方面向平台投诉。但正如类似案件维权所存在的困境那样,因网暴者多是网络匿名,难以追踪,取证困难,以至于直到不幸离世那一刻,她的维权都未能成功。
去年初,曾轰动一时的刘学州案,同样是一起与网络暴力密切相关的案件。刘学州本是一个十多岁的不幸少年,自2021年底开始在网上寻亲,但屡屡遭受网络喷子们的语言暴力。后来他因抑郁症服药自杀,生前遗书中提及网络暴力。
从雷颖琛、“粉发女孩”到刘学州,一个个都正值青春年华,人生本来有许多可能,却都不幸凋谢,让人悲伤、愤怒。在他们身后,是危害日久的网络暴力问题。他们的经历是见诸报端的,但还有许多未经公开的网络暴力事件。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一条比较正常、可供讨论的消息,却引来一些莫名其妙的谩骂式留言,其中充斥着让人无法理解的恶意。网络世界究竟怎么了?为何会有那么多毫无由头的语言暴力?为什么会有“厕妹、厕弟”这样的存在?那些在网上满嘴污秽不堪,恶意谩骂、造谣他人的网民究竟是一群什么人?
据说,“粉发女孩”生前曾总结出一些网暴者的共性:“有的是根本没了解清楚事情全貌,有的是现实生活不如意、想借机发泄情绪,甚至有的是为了赚钱。”这里包括三种类型:不明真相却跟风攻击他人;因生活不如意而挟私报复和发泄情绪;将网络暴力当作流量致富密码。这其实都指向人性的幽暗,只不过因网络的虚拟性而放大。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在《法治的细节︱面对网络暴力,法律真的无能为力吗?》中分析称:“在网络时代,我们似乎也开始渐渐丧失了对复杂情感的体察,丧失了对他人境遇的体谅。空洞和浅薄,最终导致的又是观点的极端和情绪的残暴……我们的情绪极容易就被极端意见挑动,也越来越倾向对他者进行非黑即白的评判;而这种情绪和判断,又会像利刃一样刺向身处舆论漩涡的个人。”
像幽灵那样存在的网络暴力,让人想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的分析:“叫魂大恐慌向中国社会的观察者们凸显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的现象: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叫魂案从一开始就带有这种令人不快的特征……更有甚者,他们虚构了一个容易为人们相信的故事……一旦官府认真发起对妖术的清剿,普通人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清算宿怨或谋取私利。”如果说叫魂案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和猜忌的官府的共谋,利用的是当时社会所盛行的人和人之间的敌意和妖术迷信,那么网络暴力的屡禁不止,则是因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包括赚取流量的营销账号、挑拨对立的挟私报复者)利用许多网民不明真相却乐于跟风、恶意揣测的幽暗心理。
从这一点来说,针对困扰社会已久的网络暴力问题,既要从法律和网络平台规范层面进行打击,尤其是要重点处罚那些借网暴来谋取私利的网民、营销账号和挟私报复者,又要针对人性幽暗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现状,尝试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法。
毕竟,天下人苦网暴久矣,若不能从源头处遏制网暴,若不能对那些被网暴伤害的人提供行之有效的救济,那么很难保证在今后不会再次出现让人痛心的悲剧。
附:罗翔教授的维权建议
罗翔教授在《法治的细节︱面对网络暴力,法律真的无能为力吗?》中给出了法律救助建议。他说,对于网络暴力,无论是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法律不仅惩罚虚构事实的诽谤,还惩罚损害他人的名誉的侮辱,用真实的信息损害他人名誉也可以构成侮辱。
为此,他给出维权步骤建议。一是保留证据(最好在公证机关的公证下),对于所有侮辱诽谤的侵权行为截屏固定证据(可以考虑交给律师等专业士来干)。二是走司法程序,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让隐蔽的网暴者现身,建议包括:1、第一步是立案,当事人或律师可以向法院申请调查令;2、如果没有申请到调查令,先给网络平台发律师函,要求网络平台提供网暴者个人信息;3、有些平台可能会提供,但是如果不提供,到法院起诉网络平台,这些网络平台的信息是可以查到的;4、到公安机关告状,如果有足够多的证据,可以让公安机关直接依照职权查询违法行为实施者的个人信息。
推荐阅读
ChatGPT爆火 | 清华教授钱颖一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复旦教授批躺平:当初脑子一定被驴踢了,不然怎么会上这帮龟孙子的当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