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迎来开门红,现在还有上车机会吗?|智氪VIP(限时免费)
文|范亮 黄绎达
资料来源:雪球,36氪整理
作为智氪投资策略系列的开篇,我们将会从2023年的经济展望开始,从经济的变化中来寻找投资线索,从而能够帮助投资者确定今年的投资主线,再深入到具体的板块,探讨合适的入场时机和投资节奏,进而获得投资的超额收益。
2023年的经济怎么看?
图:疫情对居民资产负债表、消费意愿的影响
图:不同统计口径下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
在2023年经济复苏趋势确定、流动性仍保持宽松的背景下,不光我们对A今年股市场的投资机会有信心,资本市场对A今年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也有信心,不少投资者期待的牛市也极有可能出现。
在板块选择上,最重要一点是:不要试图违抗政策方向和经济趋势,要顺势而为。因此,通过上一部分对宏观部分的展望,我们已经对今年经济的主旋律有了非常明确的了解,即“消费复苏”、“地产减轻拖累”、“制造业继续发力”、“出口转向低迷”这四条核心主线。
自然,我们的投资也应从上述方向中掘金,再看近期市场中反弹最凶猛,讨论热烈程度最高的消费板块。据其他国家历史经验,全面放开后,疫情将对经济产生短期的脉冲式冲击,消费板块在一季度末才会正式迎来复苏,但炒作消费复苏预期的资金却已早早入场。
大量搏预期资金的进场,使得消费板块已经涨幅偏高。因此,我们需要等到一季度末消费数据基本确认见底,搏预期资金兑现离场时,才我们买入“基本面”的时间点。
而就地产板块来看,与消费类似,利好政策的传导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期,而搏预期资金也已先行,目前地产板块涨幅已经偏高。因此,房地产行业全面启动复苏的2024年,可能才是我们“买基本面”的最佳的投资时间点。
当然,如果想要参与复苏预期的博弈,地产链中估值处于低位的家用电器等地产后周期板块则有望在情绪冰点后迎来一波反弹。
最后,作为易忽视的板块,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与通用设备正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2023全年有望迎来复苏,而目前市场预期的反应并不充分,正是“买预期”的最佳时间点,投资宜早不宜迟。
接下来,我们将对前文的投资策略观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1、消费板块:今年经济复苏的支柱力量,机会确定性高,但最佳投资时间点可能在一季度末出现,建议超配。
我们之所以担忧近期消费板块过热,主要源自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在前期新冠感染人数激增的背景下,线下消费在2023年一季度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地铁客运量是反映线下经济活动的先行指标。从国内部分城市的周度地铁客运量来看,自2022年12月第二周开始,整体的地铁客运量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一直到2023年2月起,地铁客运量才有了实质性的恢复。
毫无疑问,全面放开后遭遇了一轮疫情的脉冲式冲击,出行频率因此而大幅下降,对线下消费造成了一轮短期的暴击。目前来看,疫情高峰已在年初兑现,这意味着消费在一季度仍难言复苏。在短期冲击下,大部分消费类企业财务状况在一季度可能还会恶化,这无疑会对二级市场的火热的投资情绪造成扰动。
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二是目前消费板块在前期的复苏预期中,已经有不小的反弹,存在一定的交易过热。
从中证主要消费指数的估值和涨跌幅数据来看,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23日,中证主要消费指数累计涨幅约为27.96%,动态市盈率约为40倍,近三年估值分位数则从11月初的约20%提升至46%分位。
而与其他宽基指数相比,沪深300在同期的涨幅约为17%,科创50在同期的涨幅约为-2%,中证500在同期的涨幅则约为9.5%。
很明显,当全面放开后,在好预期的刺激下,近期消费板块已经显著跑赢大盘。而随着一季度消费数据,以及相关企业财务数据的走弱,消费板块受情绪性的影响,实际上面临着较大的回调压力。
因此,我们认为消费板块的最佳投资时间应在一季度末,此时社零等高频数据预计开始转强,同时消费股的财务状况也基本探底,随着前期博预期资金的逐渐离场,预计消费板块将会在基本面复苏的角度有所表现。
在配置比例方面,作为2023年确定性最强的热门板块,消费可能会走出主线级别的行情,因此我们建议超配消费。
在细分板块的选择上,从2020年疫情后消费股的表现来看,可选消费优于必选消费,线下餐饮、酒旅、电影等线下场景对应的上市公司反弹幅度较大。
而在可选消费中,高端消费的反弹幅度则很可能领跑全场。这是因为,高端消费在疫情期间的低迷,更多是因为消费场景受限而非收入下滑。因此,随着线下消费启动复苏,高端消费则会率先开始释放积压的需求。
2、地产:目前估值已反应弱复苏预期,2024可能是最佳时间点,建议低配。
就地产板块而言,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尽管国家目前已经出台了多项房地产行业的利好政策,并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将 “房住不炒”的表述放在靠后的位置,但地产在明年只能做到止跌,而非增长,这将会成为压制地产企业估值抬升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房地产的复苏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的是时间。
一方面,在需求端,从房地产相关政策放松,再到经济复苏后购房者信心和需求的恢复,最终到销售数据的实际回暖,需要一段不短的传导期。
另一方面,供给在低位,补库存同样需要时间。2021年5月后,土地购置面积就开始了同比负增长,到2022年8月负增长程度超过50%,房企拿地的长期负增长制约了2023 年的新开工面积,从而在供给端对房地产形成压制。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情况,2023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也是只能做到减轻拖累,这也是目前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观点。考虑到房地产的体量和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能做到对宏观经济减轻拖累、房地产周期不在那么扭曲,对我国经济复苏的贡献就已经足够了。
而与消费板块类似,自2022年11月以来,地产板块在复苏预期下,也有相当幅度的反弹。截至2023年2月23日,上证地产指数的涨幅接近18%,同样明显跑赢大盘。而地产板块近三年的估值分位数也从低点的约10%上升至86%。
因此,考虑到2023地产的复苏力度,以及股市目前的涨幅,我们认为,反弹后的房地产板块在2023年的投资价值并不算高。
当然,房地产行业也并非没有投资机会。
随着房地产政策在2023年形成托底,以及购房信心以及土地购置面积的恢复,房地产行业在2024年则可能有所表现,我们应从2023年下半年起密切关注地产行业相关的高频数据,利好政策的发布也会带来短期的投资机会。
在配置比例方面,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目前面临的不确定性仍较强,我们建议低配地产板块。
3、制造业:中游的设备制造存在预期差,投资宜早不宜迟,建议中配。
就制造业板块而言,我们知道,制造业的景气度与出口、地产等终端需求的景气度高度相关。
目前市场最担忧的地方在于,制造业2021和2022年的高增速部分来源于出口高景气度的拉动,而在2023年出口转向低迷的背景下,相关企业的成长能力可能会受到压制。
我们认为,一些对出口依赖程度高的行业确实会受到出口低迷的冲击,但制造业仍有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按行业分类,制造业主要分为上游原材料制造、中游设备制造、下游消费品制造三大类。
在政策面,我国在《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长期来看,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和智能化无疑对中游设备制造需求形成利好。短期来看,若要实现明年5%的GDP增速,制造业板块依然需要出力,发力方向则大概率集中在制造业中游的机械设备和仪器仪表领域。
在库存周期方面,目前制造业整体处于被动补库存向主动去库存转变的阶段,而根据东吴证券测算,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及通信、仪器仪表行业已经率先步入被动去库存阶段,明年也有望先行复苏。
因此,中游设备制造领域不仅随经济复苏处于上升周期,还存在一定的预期差。
而从估值情况来看,申万专用设备与通用设备指数在年内均有不小的涨幅。其中,申万专用设备指数估值约为30倍,分位数处于近三年70%的位置;申万通用设备指数估值约为39倍,分位数处于近三年43.14%。
尽管中游设备制造领域短期涨幅也已偏高,但考虑到顺应我国对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等的政策支持,上述行业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均具有不错的投资价值,适合逢低买入。当然,我们要避开其中出口占比高的企业。
在配置比例方面,考虑到我国以往的各类政策对权益市场的高影响力,中游设备制造领域也具有不错的确定性,我们建议中配中游设备制造板块。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36氪整理
4、家电板块悲观预期出尽,估值处于低位,搏复苏预期开启,建议低配。
除中游的设备制造业外,下游的消费品制造(如家电)受益于消费复苏及地产的弱复苏,也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
截至2022年11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23%,但申万家用电器指数营业收入却同比增长2.58%。
作为与地产高度相关的行业,2022年家电营收表现与地产销售面积走势出现背离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家电营收表现一般滞后于地产销售面积的变化;二是家电强劲的出口表现抵消了国内需求的低迷。
在疫情与地产政策放松前,市场对家电行业2023年的看法是:地产销售面积的不断下滑,以及出口的下滑,将会使家电行业面临海内外需求同时收缩的窘境。
在上述的悲观预期下,家电板块在二级市场的表现跌入冰点,申万家用电器指数在2022年的跌幅一度超过30%。
伴随着地产的弱复苏,以及国内对扩大消费的重视,2023年家电在内需端的压力会大大减轻。而从估值端来看,23年2月23日申万家电指数的动态市盈率约为17倍,近三年估值分位数仅为27%左右,仍处于低位水平。
我们认为,在2023年经济预期转暖的情况下,一旦地产端的高频数据确认止跌或反转,估值处于低位的家电板块就有望迎来反弹。
在配置比例方面,考虑到我们对家电的投资是以博预期投资为主,存在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建议低配家电板块。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点击下方图片加入【智氪VIP】知识星球,即可免费阅读更多36氪付费文章。
【智氪VIP】 正在招募知识星球内测用户,首批内测用户有机会获得6折年卡会员哦~点击上方图片链接加入吧!
3.领取智氪VIP年卡专属优惠券
36氪旗下官方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关注 👇🏻
现在还有上车机会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