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期间,台湾地区从上到下均对战事给予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其中,台湾军方据说从乌克兰战场得到了一条关键“经验”——大力发展不对称作战。
李喜明是台军不对称作战最重要的鼓吹手。
作为前“参谋总长”,退役后他写了一本名叫《台湾胜算》的岛内畅销书,,副标题为“以小制大的不对称战略”。
台军高级将领退役之后出书的情况非常罕见,蔡英文当局默许他破例,大概是想借此做一波全民宣传。
在这本书中,李喜明批评台湾目前的建军思路缺乏效率,是个面子工程,是为阅兵和演习准备的。
他提倡采用以小搏大的模式,不要再花高价钱去购买/研发一些诸如军舰、潜艇、飞机、坦克之类的大型武器装备,而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很多致命的小东西”身上,同时模仿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简称A2/AD)”的战术思想。
为了详细解释台军的新思路,下面一一展开。
台军F-16战斗机。由于机场目标十分固定,李喜明认为台空军很难在高强度战争环境下存活并发挥战力。
战场环境下,一方对于交战区域的管控力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完全控制”很容易理解,比如美军打伊拉克,前十几天只派空军和巡航导弹出马,先把伊拉克的重要设施用轮番轰炸一遍,待完全掌握制空权后陆军才进场。美国人的这种模式看似简单、粗暴、有效,实际一般国家根本玩不起,准确点说美国其实也玩不起,只能支撑一场对中小国家的局部战争。一枚战斧巡航导弹的价格100多万美元,比一辆新型主战坦克并不便宜多少,几百枚投下去相当于自爆了好几个装甲师;至于说美国空军随便扔的那些精确制导炸弹,价格基本在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一枚不等,炸到价值低点的目标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正因如此,俄军2月24日开战之初只打了160枚导弹就草草结束。“势均力敌”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朝鲜战争空战,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尤其在“米格走廊”区域内,中苏一方还能占到上风。“区域拒止”是中国为对付西太平洋美军发展的战略战术,采用DF-21、DF-26等大量中程弹道导弹形成对敌威慑。区域拒止的含义是:我虽然不能控制这片区域,也无法与你形成势均力敌之势,但你同样不能完全控制战场环境,得小心谨慎悠着点来,甚至不敢进来。开战至今俄方表现不及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空军没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经常出现战机被击落的情况,对陆军进攻起不到多大的支援作用。这是因为尽管乌克兰空军基本被打没了,但防空系统却没有瘫痪,尤其在西方国家的援助下,使得俄军战机并不能够尽情发挥。俄乌战争的强度非常大,精确制导炸弹又十分昂贵,俄军战斗轰炸机一旦携带普通炸弹出击,为了瞄准便需要低空投射,很容易遭到乌军小型防空系统/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打击。换言之,相对于美军打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来说,俄军做不到完全打瘫痪对手的防空系统——纵然享有空中优势,也没能转换成地面战果。而俄军之所以没能够达到美军“完全控制”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乌军事先装备了大量先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由于目标过于分散,使得俄军开战之初并不能够全部清除这些威胁。李喜明认为,乌克兰战场区域拒止的模式就是台军发展方向。他以当下的台湾海军为例,尽管拥有4艘“基德”级驱逐舰、6艘“济阳”级护卫舰、8艘“成功”级护卫舰、6艘“康定”级护卫舰以及2艘“剑龙”级常规潜艇和一艘“玉山”船坞登陆舰的强大账面实力,但实际能够起到的防卫作用非常有限。按照台军设想,这些船只并不是用来争夺制海权或者阻止解放军登陆用的,而是在战前接到美方情报通知时迅速离港(留在港内很容易被一锅端),跑到台湾东海岸一侧留着做个接应。可随着解放军航母战斗群相继入列,东海岸似乎也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地,表面威风凛凛的大舰反而成为累赘。因此,李喜明指出,在已知不可能赢得制海权与制空权的前提下,与其花高价买F-16、买军舰,不如购买各种型号的防空系统或岸基导弹,并储备下大量弹药。即台军的思路不是去争夺制空/制海权,而是尽可能削弱解放军的制空/制海权。从完全控制、势均力敌、区域拒止到完全放弃,“区域拒止”被认为是弱势一方最优的选择。既然放弃争夺制海/制空权,选择区域拒止,那么如何威慑对手不敢轻举妄动呢?李喜明认为,当解放军登陆后,台军需将前期保存的力量做重新整合,利用不对称武器系统实施小型、机动、精准、致命、分散、廉价的现代游击战,类似早期乌克兰战场的形态。这一时期的台湾需要像乌克兰那样做全民动员,以分散指挥的方式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社区都当成战场,让进攻一方无法快速达成“克里米亚式”既成事实的胜利,为域外势力介入争取时间。对于部分岛内学者提出的“解放军一旦登陆台湾即选择投降”的说法,李喜明予以驳斥。他认为弱势的一方绝不能透露“止战点”(即使真的有),因为那样对手根本不用准备止战点之后的事宜了,坐等投降即可,如此一来将大大减弱威慑效果。总而言之,台军不对称防御作战的构想一经提出,立即获得美国赞许。其中的很多装备,如:鱼叉导弹、海马斯火箭炮、单兵作战系统、无人机等,已经进入实质性采购流程;像快速布雷船和小型导弹艇等台湾自己能造的,也纷纷建造下水。近年来,不仅台军在尝试探索新思路,美军同样动作频频,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便是其远征前进基地和濒海战斗团。按照美媒报道,美军计划2030年前组建至少三个濒海作战团,分别部署在夏威夷、冲绳和关岛。每个团将由濒海战斗队、濒海防空营和濒海后勤营3个作战单位组成,规模约1800人。濒海战斗队是全团的行动主体,由1个步兵营和1个导弹连组成,主要配备联合轻型战术车辆、海马斯火箭炮、岸舰导弹、小型登陆艇以及无人战舰等。1、在第一岛链冲绳群岛上选择若干个岛屿事先完成基地建设与弹药储备(未来不排除由台军按照美方标准在台湾本岛及外岛建立类似的基地);2、战时,用鱼鹰或C130运输机从关岛等后方基地空运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及部分高价值装备到提前准备好的“远征前进基地”;如此一来,美军不需要布置重兵于第一岛链,而是通过组建高机动性的濒海战斗团、依靠简易临时基地,实施制海支援作战。由于该作战模式具有高度分散、高度机动的特征,使得其在对方火力打击下的生存概率大大提升,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美军在第一波击时的伤亡。当然,长期关注军事变革的朋友大都了解,美军各兵种特别喜欢炒作新概念,这些新概念不一定就是为了实战,有时候也用来忽悠国会,以为谋取更多的预算。正如一年前人们无法预料到今天的局面一样,今天我们同样无法预测战争将走向何方、以何种形式收场。实际上,有人统计过二十世纪以来爆发的历次国际战争,只有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和2003年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这两场战争的进程完全符合了各方预期,其他每一场战争的进程都是出人意料的。对于台海局势来说,冲突的强度越大、全民参与性越深入,代价与不确定性也就越高——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与战争不同,和平方案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妥协,但却有着两点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其一自然是和平,其二就是可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