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能演好戏吗?央视为什么痛批“绝望的文盲”?
“绝望的文盲”从春节档的尾声开始发酵,至今正好一个月。
最初是哔哩哔哩的up主上传了一则剪辑视频,收集了艺人王一博在电影《无名》路演期间的问答场面,观众问题无非是“你想对这个角色说什么”“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都是侧面了解演员对角色的揣摩程度,但王一博都答不上来。
退一万步说,提笔忘字或者是一时无法组织语言,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整个视频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当王一博不但回答不出问题,还反而批评提问者“你的问题没有意义”,话一说出,竟然引得粉丝一片叫好。这种傲慢与无礼令人瞠目结舌。
2月14日,央视网发出长篇评论《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随后,“绝望的文盲”相关词条登上了各大平台热搜。
在百万网友观看、官媒发声、上亿阅读量之后,当事的艺人王一博并未有任何回应,批评的声音却被动消减。目前哔哩哔哩上多则相关视频被下架,央视网的那篇评论文章在其微博也不可见。
后来不断有人试图把战火引到其他演员的身上,试图把“答不上来”“否定提问者”合理化,仿佛这样便能让大家忘了“绝望的文盲”究竟是在说谁。
“那周迅可是鼻祖了”“刘亦菲也是著名的绝望的文盲呢”,且不说这两位演员有多少代表作,实际上在自己的角色上钻研得有多深,单拎出来粉丝的这些话,里头洋溢的那种“大家都一样烂,我家的烂一点怎么了”脑回路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绝望的文盲”这个议题,最可怕不是“文盲”本身,而是面对质疑时,只有防御和反击,没有反思,更是“文盲”被隔绝于批评之外、被悉心呵护着、逃避和掩埋问题的绝望感。
演员的自我修养
POST WAVE FILM
网络上对于提问的观众有很多说法,但无论这位提问的观众有何目的和私心,她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总结了“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第二章里,有这样一段话:“饰演一个角色,就必须体验到与角色相符的情感,每次都要重复这一创作过程。”
这意味着演员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处境之中,是表演的基础工作。
观众提问王一博“如果你穿越到那个时代的上海,遇到叶先生,会对他说什么”,并非是在讨论穿越这件事的可行性,而是在用一种情境式的提问,试图了解王一博是否把自己放在了角色之中,是否在沉浸中有所得。演员的自白,也会帮助观众理解这个角色。
许多演员在拿到一个角色时,都会做一些基本的背景调查与人物研究。
在出演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三国》之前,陈建斌特意把曹操的诗和留下来的真实典籍重新看了一遍,从《蒿里行》的句子“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陈建斌感觉到了曹操的对生民的怜悯。因此,在陈建斌版本的曹操身上,观众不仅能看到枭雄霸气,还能体察到这个人物关怀苍生的底色。
为了出演《无人区》的悍匪,黄渤提前到达拍摄地新疆,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训练;为了拍《引爆者》,段奕宏真的去过了几个月矿工生活;为了演好甘肃的村妇,海清取消了家庭旅行,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在甘肃当地体验生活、学习方言,拍摄期间播种麦子、收麦子、喂养动物,甚至电影里的房子都是她和剧组一起盖的。
对于王一博来说,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回答角度:比如从历史背景来说,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人们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或者从人物内核来说,作为年轻人,你会如何理解角色的选择?
只不过,对于一个看了什么书都要秘而不宣的艺人来说,任何一种角度,都可能是一种自我暴露。
没文化能演戏吗?
POST WAVE FILM
胡因梦曾经翻译过美国表演老师乌塔·哈根的书《尊重表演艺术》,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愿意成为演员的话,事先必备的条件就是才华。你只能盼望上天赋予你这份异禀了。才华是高度的敏感性、易受伤的心灵、性能极好的知觉器官(视、听、嗅、触、味——强烈的)、活泼的想象力、对现实的领悟力、想传达自身经验与感触的强烈欲望、想让自己的一切被人耳闻目睹的冲动等等的混合体。”
才华通常被认为是天赋,有时候它也被称作灵气。
周迅就常常被认为是富有灵气的。不过,通过她在《表演者言》的自我剖析可知,看起来非常虚无缥缈的所谓“灵气”,其实就是周迅把细节融入角色的能力,比如她在《橘子红了》里,特意穿上那个年代的小鞋,致使整个人的体态发生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周迅入戏。
这是一种天然的感知力,拥有了这一项之后,大多数演员还需要培养品格和道德,以及塑造对于身处世界的看法以及打下基础教育。
因此,要演好戏,当然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的。需要说明的是,文化并不等同于学历,而是一种对剧本的文本理解、对社会背景的掌握以及对人物内心的挖掘。
公认的好演员里,咏梅就并非科班出身,但却凭着静水流深的演技,成为了柏林影后;王宝强从小学武术,没有上什么学,本在各个剧组做群众演员,但生活经历和感知力就是他最好的文化,他也凭借着对角色的吃透,成为了扛票房的大演员。
在《尊重表演艺术》里,还有一段话,乌塔·哈根认为:“最理想的年轻演员,应该具备或求取历史、文学、语言学(加上外国语言则更佳)、戏剧史,以及剧场与演员的关系的知识,还有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绘画、舞蹈等等)的熏陶。”
国内表演系的高等学府,无一不是在向这个理想的方向培养年轻演员。
就在央视网发出那篇《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几天后,网络盛传“上戏明年表演系考生高考须达一本线”,虽说是误传,但艺考的文化分数确实在逐年提高。
以上戏为例,2022年,表演(戏剧影视)及表演(音乐剧)方向的专业,高考文化课要求则为不低于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普通类本科第一批次分数线的65%。到了2023年,同样专业高考文化课需达到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普通类本科第一批次分数线的70%。
这样的调整本身是合理的,但它提高的门槛,拦住的只是原本就打算吃求学之苦的人。
真正的文盲并不绝望,绝望的是买票进场的观众。
从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完整获奖名单,华语片再接再厉!
您的点赞与在看
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感恩的心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