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米尔、高更、委拉斯开兹……这6本高分好书背后,竟然“藏”着6幅世界名画!
2023年,译文君的朋友们在“报复性看展”。
譬如最近上海博物馆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打开朋友圈,每天都能刷到这个展览里的世界名画。
好家伙,都2333年了,我居然还在“云看展”。
译文君突然想到,有哪些名著和世界名画之间颇有渊源呢?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个主题书单:细数6部名著背后的6幅世界名画!
暂无评分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美]特蕾西·薛瓦利埃 著
李佳姗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
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
她侧首回身,双唇微启,恬静出尘,蓝色包头巾与粗布衣衫间闪烁着一枚珍珠耳环。
这位令世人情牵惊叹至今的画中人,唯微笑的蒙娜丽莎堪比。
她是谁?她是怎样走进维米尔的光影色彩中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 绘
美国作家特蕾西·薛瓦利埃为这幅名画构建了一个传奇世界,为300多年前荷兰台夫特地区的市井风俗、艺术家个人生活重新着色:
一个比蒙娜丽莎更神秘的少女,一对画中人无法拥有的美丽耳环,一则被世人追问与想象了几个世纪之久的遗谜。
艺术与世俗、暗黑与屈辱、隐忍与高洁的交叠对撞中,一个美丽的故事在画布光影间缓缓延展开来……
豆瓣9.1分
《哈姆雷特》
[英]威廉·莎士比亚 著
方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父王被恶叔杀害,王位被篡,母后却委身于凶手,王子在复仇过程中只能装疯卖傻。
而奥菲利亚,既是哈姆雷特的恋人,也是王子的政敌、大臣波洛涅斯之女。
在父亲和恋人的对立世界中,奥菲利亚逐渐失去了理智。
恋人厌恶她、唾弃她,父亲和兄弟也不理解她、埋怨她。
最后,奥菲利亚编织了华丽花环、身着盛装,失足溺死在溪流里。
《奥菲利亚》,[英]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绘
拉斐尔前派代表人物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奥菲利亚》描绘了这个美丽女子人生的最后时刻。
为了忠实呈现溪流的景色,米莱斯找到一个完美的河岸,在那里工作了整整5个月。
至于扮演奥菲利亚的模特西黛尔,画家要求她穿上长裙,躺在放满温水的浴缸里,下面点着许多蜡烛来保温。
然而,米莱斯画得太入神,连蜡烛灭了也没注意,西黛尔因此着凉,患上了严重的肺炎。
顺便一提,西黛尔先是为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担任模特,后来自己成为了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
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女画家之一。
豆瓣9.1分
《月亮和六便士》
[英]毛姆 著
傅惟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个有稳定职业和美满的家庭的男子,“被魔鬼附了体”一般迷恋上绘画,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在巴黎,他忍受贫穷和饥饿的煎熬,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也备受折磨。
最终,他离开文明世界,远走塔希提岛,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在这里,他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逝世之前却命令将他最后的杰作付之一炬……
天才作家毛姆通过这样一个“怪才”,探索了艺术的本质、个性与天才、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月亮和六便士》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
《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法]高更 绘
而高更的名画《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这幅画描绘岛上劳动妇女生活的一个场景,两个坐在海边沙滩的塔希提女人,给人一种平衡、庄严感。
在创作这幅画时,高更采用近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没有透视远近,充满“原始之美”。
豆瓣9.4分
《法国大革命物语》(1-4)
[日]佐藤贤一 著
王俊之 赵明哲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物语》干净利落、简洁易懂地向读者展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因果脉络。
从革命前夜的1788年到1794年雅各宾派倒台,6年间局势不断变化,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充满戏剧性。
作者佐藤贤一在写作时,尽量让自己保持对历史事件“无法预见”的状态,以确保作者、读者、历史人物都“处于同一个历史时刻”,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临场感。
虽然以第三人称来写的,但作者力求贴近人物当下的想法、心情和立场:
强硬的米拉波会有疲惫软弱的时候,坚定的罗伯斯庇尔也曾犹豫自卑,才华横溢的德穆兰也羡慕过他人的果断——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革命家。
作者翻阅了大量书信、论文、演讲记录,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攻占巴士底狱》,[法]让-皮埃尔·乌埃尔 绘
而与这套作品相对应的,是名画《攻占巴士底狱》,记录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尽管这座臭名昭著的监狱里被关押的犯人两只手都数得过来,但它仍然被视作是封建王权与腐朽制度的象征。
部分中学历史教材选用这幅画作为插图,让它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豆瓣8.3分
《莎乐美》
[英]奥斯卡·王尔德 著
吴刚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独幕剧,堪称唯美主义作品中的经典。
故事取材于莎乐美为希律王跳舞换得施洗者约翰头颅一事,这一典故被王尔德的妙手挖掘出了最黑暗也最深刻的内涵。
欲望的纠缠,畸恋的爆发,诡异的氛围,都被他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发展到极致。
译文经典版《莎乐美》不仅收入了英国著名插画大师比亚兹莱为该书创作的多幅插图,还新增了法国象征主义大师古斯塔夫·莫罗有关莎乐美题材的经典画作《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
《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法]古斯塔夫·莫罗 绘
古斯塔夫·莫罗的这幅作品当年刚刚展出时就大受欢迎,宝石般的璀璨的用色创造出梦幻般的情绪。
画面里的莎乐美满身琳琅婀娜,象征魔法的手镯、黑豹、绚丽宫殿上恶神的形象,营造出的神秘绚丽的气氛,为读者增添了一重别样审美体验。
豆瓣8.8分
《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
👉 点击购买纸质书
[法]米歇尔·福柯 著
莫伟民 译
上海三联书店
法国哲学家福柯于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词与物》,扉页上收录了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迭戈·委拉斯开兹的著名油画《宫娥》。
《词与物》的开头就是对这幅画的迷宫式解读,从画家、模特、画布、照片、观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开,各人的视线、房间里的镜子乃至那块看不见的画布,都成了讨论的关键。
《宫娥》,[西班牙]委拉斯开兹 绘
正是从这幅世界名画开始,福柯展开了他那宏伟又复杂的哲学阐释,直指现代社会里主体的消失、主体与客体之间界限的消失。
不喜欢福柯的人会认为这是煞有介事的绕弯子,萨特就曾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喜爱福柯的人则会沉迷于他的精巧论述,一路引向对自笛卡尔、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的批判。
(完)
更多资讯,点击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