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怎奉养:第一代移民最深的痛
如果说疫情这两年,新冠病毒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厚重的墙,隔断了海外华人与国内亲人的“物理链结”,那么对于许多第一代移民海外的华人来说,在疫情之下,本就漫长的探亲之路,短短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旅途,仿佛被某种时光机器放大延伸数倍。
而随着时间一起延伸放大的,还有无法亲身诀别带来的痛苦。
1
守候亲人最后的时光有多难?
最近读到了一篇澳洲华人博主的文章,看完之后虽谈不上“男默女泪”,但至少是感触良多。
这位博主2019年回国时,他的老父亲“说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但饮食行动如常”。
博主回到澳洲后,新冠疫情“降临”全球,自此就因重重困难和阻碍,再也没能回国。今年年初,他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帕金森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已经失去了吞咽和咳痰的功能”。
“双目紧闭、口鼻插满导管的”老人是由博主的姐姐“一把屎一把尿”照料的。
博主在国内还有这样一个姐姐,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在他父亲病情危重之时,博主权衡再三还是没有回去,天价的机票和各种繁琐手续先不说,回去了还要硬性隔离28天,这就让这次最后的探望失去了意义。
80后,90后的一代人,绝大多数没有兄弟姐妹,在海外定居后,他们是面临与父母两地相隔问题最大的群体。
把自己换作那些其他老人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中最后的阶段在孤独的基础上大概率是还是无奈的,甚至是痛苦不堪的。
其实,这位博主的情况非但不是个例,反而具备普遍性。大同小异的剧情仅仅在我们许多华人的朋友圈里就有许多。
比如在伯明翰的一个朋友也是几次订好机票,后来都遭遇熔断或其他极难达到的条件而无法回国跟老人见最后一面。
半年前,老一代华人巨星陈冲也因为疫情没有和母亲见最后一面。
其实不止在国外,这样的情况在国内也并不少见。因为疫情,很多回不去其他省市老家的人就遗憾地没能赶回去陪伴老人一起走过夕阳落山前的短暂时光。
5月初,人在上海的歌手薛之谦发长文追忆自己去世的奶奶,也是没见上最后一面。其他地方,以及更多普通人面临这样生死诀别的事情就更多了。
反之,也有很多在外地的人回不去上海而耽误了见亲人最后一面。
还有人都在本地同城,但依然不能送行的。
总结起来就是,无论国内国外,这两年的疫情确实阻隔了很多人的最后一眼,希望我们能在不远的将来改善这种状况,多些灵活和人性化的办法,少些现代社会里的生死遗憾。
2
接来老人,难比登天?
其实无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其他欧美国家,年轻华人移民想把老人接过来长期居住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确切地说,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澳大利亚内政部(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2020-2021移民计划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父母移民签证积压的总申请量为114,359份,和去年同期的108,659份相比,增长了5.2%。
澳大利亚内政部官网截图
而父母移民签证的配额每年又有多少呢?
只有4500个!仅为总申请量的3.9%。移民从业者表示“父母要从50岁,等到90岁!”
当然,很多父母在等待的过程中就已经永远离子女而去了。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并没有让申请人数减少,反而让其增多。因为疫情更让人们“不想再等了”!
2020/2021财年父母移民签证总申请量为14,827份,和上一年总申请量12,664份相比,增加17%。也正是依据这些数据,移民从业者推算出有可能一些申请者要等上40年。
就父母移民这块来说,澳大利亚就已经够难的了,英国的更难!确切地说是严苛。
在英国的人都知道,成年人家属的移民签证(Adult dependent)是个老大难问题。无论是申请父母还是子女,都成功率极低。
英国政府官网就可以填申请表,但需阅读大量信息,准备大量资料,且办成几率渺茫
“简单”来说,它需要六大条件和四大证明,统称:十大鬼门关!
申请条件:
1, 英国担保人已取得英国国籍或者拿到永居;
2, 申请人由于年龄,疾病或残疾等原因生活无法自理,必须依赖长期的个人护理;
3, 申请人在国内无法获得所需的护理,需证明此类护理在申请人所在国家是无法获取的或无法负担的;
4, 申请人在国内没有其他亲属或机构可以提供护理,或之前可以提供护理的亲属或机构不能继续提供护理的原因;
5, 英国担保人可以为申请人提供充足的生活费,如果生活费来自现金存款,则存款必须存在申请人或英国担保人名下并受其支配;
6, 英国担保人可以在不寻求公共资金的条件下为申请人提供符合条件的稳定住所。
证明文件:
1, 申请人和担保人之间家庭关系证明,比如出生证明;
2, 由于年龄,疾病或者残疾需要长期个人护理证据采取以下形式:A)独立的医学证据表明申请人的身体或者精神状况意味着他们无法正常生活。B)必须来自医生或者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的证明;
3, 如果申请人以前需要通过私人安排提供所需的护理,则申请人必须提供该安排的详细信息以及为什么不再提供该安排;
4, 如果担保人或其他近亲提供了经济支持,则申请人必须提供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不能持续。
说实在的,上面这些东西还甭说去准备,大多数人光是随便扫一眼都感觉脑壳子疼,直接放弃了。
不过,英国还是有一些比较“曲线”的政策,比如:探亲访友、旅游商务、就医、短期学习等签证申请难度就不大。它们的有效期分2年、5年和10年多次往返。但这些签证在英国累计逗留时间不得超过180天/年。
英国政府官网也详解了探亲签证的手续,这个就要简单太多了
不多,纵然简单,但搁在以前倒还好说,华人的父母子女走这个签证就得了,但现在国内的疫情政策让这些也成了难题。
当然,有些海外华人朋友选择了更加“变通”的方式:
他们利用短期签证把父母从国内接过来后,干脆就不让父母走了!就长期呆在子女生活的国家了,反正也没人查,查了也能再想办法,管它什么身份不身份呢。
英国及多数欧洲国家的警察都不能在街上无故查验路人身份证件(除非办案等情况),即便少数国家法律中允许,但现实中也没警察会这么做。
与此同时,留守国内的老人们的想法也各有差别。但我们了解到的大多数父母还是希望孩子留在国外,他们很普遍的言语是:“你管好自己就好,忙你的事业,不用考虑我们”。
其实越是这样,子女就越想方设法把父母接过来。
3
接过来的父母会开心吗?
很多朋友都是这种情况,虽然父母支持子女在国外工作生活,但他们说起对外国生活的看法都想当然地表示适应不了,常见的对话是:“我们这么大岁数了,去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做什么?”;“不去不去,老朋友老同事都在国内,去了国外孤单”……
然而,他们到了国外以后会真的如之前所说的那样孤单寂寞,空虚无聊吗?
颠覆我们认知的是:大多数并不会!
首先,重中之重的一点就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父母能和子女,孙子孙女们在一起,大家就都是开心的。其实无论在哪国,“幸福不就是全家人凑在一起吃顿饭吗”。
其次,随着海外华人的逐渐增多以及越来越多的老人跟随子女到国外。很多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华人社区,甚至“华人城市”。
美加英澳新自不必说,就连国土不大的荷兰都有数万华人。荷兰人口统计类官网CBS统计,截止2019年,在中国出生的居民有5.42万,其中部分已归化加入荷兰籍。但是根据荷兰当地华人媒体估算,在荷华人华侨要有近20万之多,因为拿着其他国家身份旅居荷兰或非法停留荷兰的华人是很多的。
阿姆斯特丹唐人街的新年
荷兰的海牙,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都有成规模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平时就热闹喧嚣,每年过年时更是人声鼎沸,还有许多相关活动。
我们想说什么呢,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新移民形成了他们在国外的社会生态圈。
比如,一些朋友的父母在国外的华人圈子里找到了牌友,戏友,歌友等等,平时一起活动,吃饭,过得也挺自在。另外,由于欧洲国家的饮食很少有大油大盐,空气和水的污染也较少,身边不少朋友的父母来了半年以后确实有血脂,血糖,血压等各种指数明显降低的情况(这跟所谓外国月亮圆真心没关系)。
一次普通的旅居英国中国老人们的聚餐
神清气爽又有朋友,很多国内家长来了国外还真就不想“起驾回宫”了。当然,老人家嘴上还是要隔三差五抱怨几句“不适应”的,只是回自己屋以后偷着笑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因疫情回不了国的父母们索性就在子女所在的国家留下来了,都随缘不着急了。
NBA开山级人物John Wooden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家庭与爱”。
无论身在何方何处,也不管世事如何困阻,我们都祝福善良的大家能享有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让世界上多一些团圆,少一些遗憾。
------End------
文:土浪漫
英伦大叔(ID:UK07788915668)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英伦大叔”,获取最新最快的英国资讯。
英伦大叔,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致力于传递最新最快的英国新闻与政策解读,
为海外华人提供签证、教育、创业类相关信息
欢迎关注英伦大叔,及旗下各平台帐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