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各类软杀伤反卫星武器技术
在实际反卫星对抗环节中,除了采用传统的动能拦截弹、共轨式卫星、定向能武器外,在很多情况下,还可以使用软杀伤反卫星武器进行辅助攻击。
软杀伤反卫星武器主要是通过干扰与破坏敌方卫星传感器、通信设备等方式使卫星失效或瘫痪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电子攻击武器与网络攻击武器。
软杀伤反卫星武器分类
图表:两种软杀伤反卫星武器的性能特点
资料来源:调研整理
电子攻击目标是指通过射频(RF)信号来干扰或欺骗卫星传输和接收数据的手段。
干扰是一种电子攻击的形式,其通过在相同的射频(RF)频带中产生噪声来干扰卫星的通信链路。上行链路干扰器干扰从地球到卫星的信号,例如命令和控制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干扰器的目标是从卫星传播到地球用户的信号。此外,具有全向天线的用户终端,如GPS接收机和卫星电话,它们拥有广泛的视野,因此更容易受到来自地面多角度的下行链路干扰。
上行干扰与下行干扰示意图
在电子对抗武器中,当属俄罗斯发展的最为完备,可有效对卫星进行通信链路的干扰。例如其R-330Zh“居民”电子战系统能在战术区域内干扰部分商业卫星(海事卫星、铱星)的接收机。
俄罗斯“居民”电子战系统
电子干扰技术已经商业化,且使用成本较低。这属于一种可逆的攻击形式,因为一旦干扰器关闭,卫星通信就会恢复正常。同时,电子干扰难以被对方溯源,因为这难以与故障意外加以区分。2015年,时任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John Hyten将军指出,美军平均每月无意中干扰自己的通信卫星可达23次。
欺骗也是一种电子攻击的形式,攻击者诱使敌方接收者相信攻击者产生的假信号是其试图接收的真实信号。其中,可以在数据流中注入虚假或损坏的数据,还可以向卫星发出虚假命令以控制敌方卫星甚至中断其运行。
还有一种被称为“Meaconing”的欺骗方式,该方式甚至可欺骗加密的军用GPS信号。Meaconing不需要破解GPS加密,因为它只是重复播放原始信号的延时副本,而不需要解密或改变数据本身。与干扰装置一样,欺骗装置的量产与部署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小国和非国家行为个体使用。
电子欺骗示意图
与干扰射频信号传输的电子攻击武器不同,网络攻击武器的目标是数据本身和使用这些数据的系统。卫星和地面站的天线、连接地面站和地面网络的固定电话以及连接卫星的用户终端都是网络攻击的潜在入侵点。对卫星的网络攻击可用于监控数据流量模式(即用户正在进行通信),监控数据本身,或在系统中插入虚假或损坏的数据。虽然网络攻击需要对目标系统有高度的了解,但它们并不一定需要大量资源来实施。其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网络攻击可以外包给私人团体或个人。即使一个国家或非国家攻击者缺乏内部网络能力,也可能构成网络威胁。
对空间系统的网络攻击可能导致卫星数据丢失、服务大范围中断、甚至永久与卫星失联。例如,如果对手可以通过对卫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进行网络攻击以夺取卫星控制权,并且这种攻击可能会导致卫星通信关闭,并可以通过消耗卫星的推进剂供应、损坏其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的方式对卫星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准确并及时地对网络攻击进行溯源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攻击者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隐藏他们的身份,比如使用被劫持的服务器发起攻击。
在俄乌冲突早期(2022年2月底),覆盖乌克兰地区的美国卫星运营商Viasat曾遭遇网络攻击,这次攻击造成数以万计的在线调制解调器从KA-SAT网络中断开,而且无法重新接入。而在2022年11月,也有媒体爆料,美国星链卫星也遭受到了网络攻击。
目前,拥有硬杀伤反卫星武器技术的国家并不多,特别在动能攻击武器领域。根据美国智库CSIS的第五版太空威胁报告《Space Threat Assessment 2022》中对各国太空威胁的评估中可以看出,除美、俄、中三大国之外,仅有印度成功展示了动能直升式反卫星的能力,而这几个国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网络攻击技术的意愿。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公开披露的直接针对太空系统网络攻击的事件。其他的国家,例如朝鲜、伊朗都在抓紧发展其电子、网络攻击的能力。特别是在2022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美国禁止动能反卫星试验的提议,后续电子攻击与网络攻击武器将会备受重视。美国也曾对此类软杀伤武器作出评价:该系统不会产生太空碎片,还可以极大增强美国的太空威慑力。
软杀伤反卫星武器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革命的方向,积极进行软杀伤武器的研制可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在多层次维度上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卫星攻击。
参考文献
[1] TYPES OF COUNTERSPACE WEAPONS.
[2] Counterspace Timeline, 1959 – 2021.
[3] Breaking the Impasse Over Security in Space.
[4] GLOBAL COUNTERSPACE CAPABILITIES.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