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知鸦通识
作者:张旭
尼采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除了疯狂外,或许也只剩下“纳粹教父”“厌女”的形象了。
作为一位思想超前,言论惊世骇俗的哲学家,尼采所遭受到的误解其来有自。无论是其本身晦涩难懂的语言,还是后人对其文章的篡改,都在世界上塑造了一种与真实尼采并不相符的虚构形象。
真实的尼采到底是怎样的?不妨来听听张旭老师的说法。
01.
疯狂的尼采
哪怕在整个哲学史上,尼采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位哲学家。
即使是普通人,我们所了解的尼采形象,也与他的生平传奇密不可分。他的生平和普通哲学家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最为大众熟知的一段经历是,尼采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疯了,而且疯狂的程度比我们所能预想到的还要严重。
其实这一切早有预兆,十几岁的尼采,总在念书的时候感到头疼;而因为看书太多,他的视力也渐弱;三十多岁时,他又开始胃疼、浑身疼。久病成医,后来尼采成了给自己治病的人。他经常在自己的小屋子里配各种各样的药吃。
但是到了45岁之后,尼采彻底疯了。
这之后,尼采又陷入半身瘫痪和经常性的中风之中,有近十年时间完全卧床不起。虽然有时候他的家人会推着坐着轮椅的尼采出门晒晒太阳,但在大多数时间里,他像是一个“活着的死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尼采是在1900年他56岁的时候去世的,但他的生命实际上自46岁就终结了。
尼采画像,图源:Baidu
大众可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尼采为什么陷于疯狂?他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一直以来,这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但是我们可以说,作为尼采生命中最为传奇的疯狂的部分,尼采的病情与他的哲学非常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甚至,它还成了尼采作为哲学家与其他哲学家所不同的最重要的部分。
比如说,尼采在45岁的时候写了一本自传《瞧这个人》,他讲到:我之所以有这个病,这跟我的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病情并没有使他陷入叔本华那样的悲观主义,相反,他觉得自己通过不断克服身体上的巨大病痛,获得了精神上的健康。这些身体的疾病,反而锻造了他的哲学。
尼采晚年写了《偶像的黄昏》,副标题叫做——如何用锤子进行哲学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把传统的价值砸碎,要把偶像全都砸碎,重新评估所有的价值,这就是尼采爆裂的哲学方式。
在尼采哲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诊断整个西方的思想是不是陷入到颓废、病态,或者是腐朽、衰落之中。他既是西方时代命运的诊断者,同时又是一位医生——他要开出一种新的药方,所以把自己的思想叫做未来哲学。
也因此,尼采的疯癫,成了与他生平传奇最密不可分的部分。
▼点击观看张旭老师的视频讲述
比如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尼采一直被认作是纳粹的教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那些士兵背着包上战场的时候,包里总会放着尼采的书。这是因为尼采的思想里面,的确有很多的格言、句子,是在讲我们德意志民族如何如何,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威望和精神强度,就必须通过战斗等等。而且,因为尼采也确实会采用种族主义的术语,他说的那种“高贵的种族”听起来好像在特指某个民族,或者是某个人种。 所以呢,在整个尼采的著作中,有着各种各样“豪放”的语句。看起来他就好像是个好战主义者,是个种族主义者,最终被纳粹所利用。不过,这个过程中必须提及的一个人是尼采的亲妹妹,她起到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尼采的妹妹将他的遗稿重新编辑,编成了一本书叫做《权力意志》。她对尼采的遗稿进行了篡改,使得整个文章具有某种不同于尼采著作的风格。另一方面,尼采的妹妹具有种族主义、反犹或者说是纳粹的倾向,甚至后来连希特勒也拜见了尼采的妹妹。从这一角度来说,尼采作为“纳粹教父”的形象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中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从二战以后经过海德格尔,法国的巴塔耶,包括像福柯、德里达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事实证明尼采不仅不是一个反犹主义者,实际上他对犹太人反而有着非常高度的赞扬。比如在《善恶的彼岸》第251节中,他说整个的欧洲最聪明、最正直、最好的民族,实际上就是犹太人。又比如因为有位出版商具有种族主义的思想,尼采就完全不愿意在他那里出书;他也同样讨厌自己的妹妹和妹夫,因为在他们身上都带有种族主义的思想。所以,从这些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尼采本人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纳粹教父”的形象。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像施特劳斯所说的,如果说卢梭的思想要为法国大革命中那些恐怖的行为负一定的责任,那么尼采本人也应该为纳粹的思想,甚至是纳粹的行动负有一定的责任。一个哲学家,应该去审慎地进行写作、思考。如果他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要公开表达的思想会产生某种社会效应时,他就需要非常谨慎地去表达这种思想。而尼采却是恰恰相反,他在任何时候都用一种最离经叛道、最激烈的、最吸人眼球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导致人们对他充满误解的原因之一,而这也确实需要由尼采本人负责。在“纳粹教父”之外,尼采还有一个特殊的标签是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那就是“厌女症”。他有一句名言:“你要去见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听上去,这好像是要去抽打女人。但事实上,这是一句非常难以理解但又非常深刻的格言。尼采有一张非常有名的照片,照片上是他和他的好友保罗·李、莎乐美三个人,其中拿着鞭子的是莎乐美,驾车的是尼采和保罗·李。所以我们知道在尼采那里,他将真理比作女人。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的话,就会明白女人的地位并不是尼采所厌恶、所要贬低的一个形象。事实上,他的意思是,真理就是女人。因为真理是非常难以把握的,所以你如果想去把握真理,就要以一种强意志的方式介入。这是尼采极其重要的一个比喻,而“厌女”,只是这句格言所引发的一种误解。 如果回到尼采的人生,尼采的一生中其实并不缺少女性。 比如上面那张照片中的莎乐美,就是尼采人生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部分。这个女人具有颇高的哲学天赋,尼采特别喜欢她,他说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像莎乐美一样,和他如此默契地谈论哲学。甚至有段时间,尼采认为他应该把莎乐美收为徒,因为只有莎乐美才最能传承他的哲学。后来,尼采和保罗·李都向莎乐美求过婚,但是莎乐美都拒绝了。尼采的反应十分激烈,他当时非常痛苦,一度处在寻求自杀的边缘,可见爱情对他的影响之深。莎乐美之外还有尼采的妹妹,她长期照顾尼采的日常生活。不过尼采的妹妹和莎乐美关系并不好,常常一见面就互掐到势不两立。 早年尼采作为瓦格纳的追随者的时候,也经常被瓦格纳催婚。尼采当然也试了很多次,最后都不了了之。这些女性中,比他年长的有迈森伯格,崇拜他的有鲍姆加特纳,甚至1887年他去旅游的时候也有两个亲密的女同伴。但是,他始终保持了独身的生活。因为对于他来说,哲学家或者是适宜哲学家的生活就是独身生活,而婚姻,则是对哲学的最大的障碍。不管怎么说,尼采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的思想也很复杂。仅仅根据他的只言片语,或者他对某一个时代的影响,我们尚无法判断尼采本人到底是如何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