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6旬的郭富城还在为香港旅游拍摄宣传片,香港电影人“换血”迫在眉睫
大家好,我是孙佳山,欢迎来到四味毒叔。在这一期,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当下正处在新一轮发展周期的香港电影的一些看法。确实这段时间以来呢,《毒舌律师》《风再起时》《断网》几部影片相继上线,关于香港电影的讨论再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的确,香港电影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在世界范围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前些年的《请回答1988》,连韩剧都要在自己的影视作品当中不断致敬,在那个周期里香港电影对于他们的生活、对于他们的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可见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关于香港电影的这个相关讨论,也有一个类似今天年轻人语言说是“月经帖”、“年经帖”的一个话题,就是香港电影到底有没有衰落,香港电影是不是因为回归才衰落的?其实这个问题呢,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没那么值得讨论。因为稍微了解一点电影史,了解一点这个行业发展基本事实的朋友们都知道,其实香港电影的衰落并不是说在世纪之交,在回归之后出现的,而是在1993年就已经出现了,因为我国香港电影当时在海外的最大的这个票房收入来源,其实是来自我国台湾的电影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电影在我国台湾电影市场的溢价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由于这种结构性的问题的累积,在当时92、93年那个框架里,我国台湾电影市场向海外开始开放了,不仅是说好莱坞电影可以在我国的台湾电影市场上上映,甚至允许美国的电影公司在我国台湾直接开设影院,这就显而易见。所以在1992年达到票房的最高潮,也就是当时是香港电影市场前十当中有两部港产影片,港产影片在全年票房的占比也是非常之高,在那会儿确实我国的港片是不怵好莱坞的。
但是在那之后呢,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刚才讲了,就是我国的台湾的电影市场开放了,所以港片在台湾电影市场不再具有之前的收割效应。另外像侏罗纪公园这种数字化浪潮,就是过去的在那个周期以及那个周期之前都是真家伙,很多道具都是真的,都是拼道具,而到了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数字化革命浪潮,就是我们构成我们今天已经变成史前史认识的这么一个,比如说CG技术,比如说绿幕拍摄其实都是在那个周期都已经开始不断地生根发芽,所以我国香港电影这个劣势就非常明显。
到了1996年的时候,也就是在回归之前,香港电影在香港电影市场的这个票房占比就已经跌到了50%以下,所以这个是显而易见的,是不是因为回归香港电影才发生这种周期性的起伏,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这里面有很多很复杂的线索,我们一层一层地梳理。刚才讲就是这个问题背后呢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层面,也是我们长期没有有效梳理的,就是香港电影是否衰落了?其实这个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傲慢,实际上是一种傲慢。
这种傲慢就是对于香港电影的理解,就是对于我们港片的理解,只停留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提香港电影,香港电影是什么?是港式警匪片,那香港电影是什么?是那个港式武侠片或者是无厘头喜剧,就是对香港这种认识是这种傲慢,对于与香港电影认识其实是非常窄化的,窄化起来刚才讲就有限的这么三四个题材和类型,所以是一种非常窄化的认识。
而对于香港电影而言,其实它的这个内部的发展的源流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说只有这三四种题材类型这个样貌,尽管这三四种当时在海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对具体影片的分析。比如说《风再起时》,就是最近第一个上映的,我们说的具有典型的港味的这个港片,这个《风再起时》,简单地说它有一点像前几年的《追龙》,但是它比追龙之类的这种,像曾经过去的我们内地电影观众都非常耳熟能详的,比如说像跛豪,雷洛就是聚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框架的香港故事的追忆,它的区别在于《风再起时》其实它有一个看似比较文艺的表达,其实它这个视野,我们说哪怕是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的话,它这个视野都更为宽泛,就是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说像雷洛、跛豪、五亿探长什么之类的,就是有好多个版本的相同的这个题材类型的出现,对于一段故事的不同角度的进入,其实我们都确实看过了很多遍,看过了很多次。
但这一次不同在哪?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这部片子直接将这个历史的线索上溯到了抗战时期。上溯到抗战时期不只是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国家身份的一个追认,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一是我们普通香港市民,我们普通的香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另一个呢也是抗战时期这个日本的侵略,对于我们普通的香港市民,香港人民群众所造成的内在的伤害。这一点是之前所有就是类似题材和类型都没有触及到的这个层面,也就是香港在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带有一定虚火的这种繁荣,比较就是阶级差异实际上在那会也是非常悬殊,然后有很多比如像《九龙城寨》对吧?这个就不光是在电影里,在连很多游戏都在不断致敬,已经消失了的一些文化景观,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个线索是非常重要的,一直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实际上也就是每差一代人这么一个时间距离。
所以这里面强调的是将我们香港电影背后,也是香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风再起时》是另外一个线索,也是过去的香港电影里面几乎没怎么触及的,就是对于我们这个,一提香港的话,确实是包括警匪片里面所要不断触及的,就是香港的黑社会、黑帮之间的这么一个关系的梳理。从整体而言,它的这个创作者也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对于整个背后,刚才讲千丝万缕这个线索的态度就是得到了一个集中的表达,所以我对这部影片当时我还特意跑到影院去看,尽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就是具有文艺片性质的这么一个影片,肯定票房不会太好,但是我想里面可能有不一样的东西,去了看之后,非常感慨,确实是不虚此行,确实是有之前的相关的题材类型没有触及到的东西。
另外一部呢,最近引起了相对比较大的话题效应的《毒舌律师》,因为如果只是从相对传统的我们从港片的经验出发,这个《毒舌律师》实际上比较中规中矩,可以说比较中庸,就是它没有太明显的缺点,但是确实也不出彩,这也是我在这一期里想跟大家集中讨论的,为什么这么一个不太出彩的影片,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破亿的港片,它究竟做对了什么?以及它背后表征着怎样的这么一个沿革的线索,又有哪些新的趋势、新的特征在其中,这个是值得我们充分讨论的。
因为确实在2022年我国香港电影市场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这么说也不为过,就是因为基于我们内地视野的话,实际上把很多东西忽视掉了,其实在过去一年里香港电影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在2021年港片就呈现出了复苏的这么一个姿态,也是香港电影市场当时在疫情中的这么一个复苏,也是一个追忆性质的《梅艳芳》。就是这个就毋庸多言,然后在2022年有5部影片都在香港电影市场,就是作为港片在香港电影市场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就是除了像刚才提到的打破了票房纪录的《毒舌律师》之外,其实去年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被打破了两次,另外一个就是从我们内地经验已经比较看够了的这么一个机甲片,就是古天乐的《明日战记》。
除此之外还有这个我们内地上映的版本叫《还是觉得你最好》, 香港的名字叫《饭戏攻心》。同时还有另外两部像《巨星养成记》和《阖家辣》,以及和《毒舌律师》同样是以律政题材出现的《正义回廊》,这些影片在香港电影市场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因为从2022年全年这个框架来看,一年之内出现了两部打破纪录的影片,两部影片都冲破了5000万这个门槛,上一次出现这种胜景,其实非常感慨,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是1992年,也就是说时至30年之后,香港电影有次由两部影片冲破了5000万的这个门槛,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打破了2016年《寒战2》所创下的这个票房纪录,而且这个票房纪录,因为《寒战2》当时的票房纪录还是6000万,就是我国香港电影市场在过去20多年以来,将近30年这个框架里,票房冠军五六千万这么一个规模,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香港总的这个市场容量就是那么大,所以这一次我们再看2022年的话,其实是确实是这个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而到了《毒舌律师》的话,整个票房的这个天花板已经开始突破了1亿,尽管这里面有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种种因素,我们这个周期里的6000万和1亿和当年的五六千万都不能比,但是这个意义依然非常大,因为刚才我们提到的这几部影片,其实正呈现出了我们当下港片的新的发展特征,这个发展特征是在我们过去的文化经验里面所不太了解的和忽略掉的。
回到最开始我们讲的这个存在着我们对于香港电影到底有没有衰落,这个提问本身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傲慢,这个傲慢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这个内地的流行文化经验,开始不断地作为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么一个结晶,它开始不断地产生外溢效应,这个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在看香港电影的时候,其实确实很难再有上世纪末新世纪初,比如说他看《无间道》看黑社会的时候的那个感觉都没有了,这也是事实。
而且很多香港电影是不是衰落,这个表述其实也夹杂了很多人的个人经验,其实他们所不断抱怨的或者是说不断失望的这个点,无外乎在于他们可能再也,包括我在内,这个并不是说我是外在的,都再也回不到当时看港片的那个青年时代,青春岁月,当时的心境可能都再也回不去了,所以这个其中是夹杂了很多个人经验的,我也比较是充分的理解,因为刚才讲我也是在这个结构中一点一点地,被这个历史的洪流拖着向前走,就是让我们有了这些新的感受。但是不管这个傲慢是什么,就是没必要对这个傲慢做更多的精神分析,但是这个背后还是说忽视了香港发电影发展的这么一个内在线索,因为刚才讲显然不是只有警匪片,显然不是只有武侠片,也显然不是只有无厘头喜剧。
真正这个复杂的问题在于香港电影开始在当下这一周期里具备了新一轮发展的文化势能,这个文化势能是什么呢?我们就以刚才提到的几部影片为例,首先除了《明日战记》之外,是大制作,这个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没有收回成本。这个片子既是代表了像古天乐一代港人的这情节、心结,确实也是背后也是香港电影试图工业化的这么一个努力,在文化工业意义上的工业化的努力。
但是这个不能简单地用成败来概括,也不能简单地以这个片子是否和好莱坞同名同题材的这个电影有重复之处,重点不在这,重点的话其实哪怕是像《明日战记》背后也有着香港电影当下的这么一个重要转型,因为机甲片的话,包括相似题材的这个游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其实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而其他影片无论是像《毒舌律师》《还是觉得你最好》《风再起时》都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包括《巨星养成记》,它们背后的这个突出特征其实都是中小成本,其实这个也是当年我国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这么一个起点,当年也是同样是以中小成本出发,然后他们所触达的其实这里面两个历史结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来讲,第一是中小成本,第二的话就是,他们所触达的所表达的都是我国香港就是普通老百姓、普通群众最基本的感受、最基本的喜怒哀乐。这个喜怒哀乐包括在,比如说像《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当中就是一个同父异母甚至异父异母的,而且父母都不在的,三兄弟在他们日常生活遭遇当中的这个情感,包括像《巨星养成记》,表面上是看是一个中年女性再次回归社会,但背后其实也是处理了香港两代人的这个关系。
刚才讲我们基于我们自身,内地的这个文化经验,确实可能没有刚才讲的那个港式警匪片、港式武侠片、港式无厘头喜剧所带来的我们那种刺激感或者新奇感,或者是哪怕纯粹是喜剧哈哈笑的感觉跟那个感觉非常不一样,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傲慢当中的话,就是因为我国香港电影这个发展,它不能是我们对于他们的理解或者对于他们的这个期待,都不能键盘党,因为不能键盘党的原因在于,它的这个本地的市场容量就这么大,然后在不断寻找票房增量的这个过程当中,它实际上是先去我国台湾电影市场,然后再进入到内地,它在不断地适应新的票房增量的这个区域,这都是正常的,但是无论它怎么适应,就是不管是奔着我国台湾去,还是说进入我们内地,它都要基于我国香港的本土经验,最基本的本地性是什么?显然是来自于我们就是说普通市民、普通群众的最基本的喜怒哀乐,这个是最关键的。
更何况比如说像《毒舌律师》就是会有一些比较庸俗社会学的解读,这也是一个既定的和基本的事实,就是我国香港社会这个悬殊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之悬殊即便是我们在当下这个节点,在我国的北上广深,可能对于我国香港的贫富差距可能都不会有那么强的体会,而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包括社会的不公平,其实都是潜在的,那么会不会对香港市民,我国香港市民香港群众造成伤害?
这个伤害是显然的,所以只是这个表达上它可以有比较温和的方式,大多是比较温和的方式,刚才讲《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或者哪怕是《毒舌律师》看似这种比较刺激的,当然也有像《正义回廊》这种更为深层的表达,其实这个都是存在的。我相信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它的电影想拍得好,想走出去,首先得是它自己的,这个它自己的就不是说那什么民族的世界的,不是在那个框架里,它自己的是,你必须得跟你自己的文化经验有一个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话才能够打动人,要不然最通俗地说,你自己都不信你怎么让别人信呢,所以不能对于香港电影有过高的期待,也不能有傲慢,不能说今天觉得我们现在我们行了,然后瞧不起人家这个没意思,这个背后的真正问题就是在于,这也是我在一开始给大家分享的这个结论,确确实实我国香港电影在过去的两年开始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而这个新的特征确实并不是说凭空的,它恰恰受到了我国香港电影市场,我国香港电影观众的充分的认可。这个认可的标志就是票房纪录被一再打破,一年有两部冲破5,000万,然后单体的影片票房冠军的门槛给拉到了1亿,那这还不够嘛,这个已经呈现出了足够多的丰富性。
而且刚才举到的那五六部影片除了《明日战记》之外,不仅都是中小成本,而且也都是新人,这个新人其实又和当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起点的那个情况是相似的,并不是说过去我们说耳熟能详的那几个名字,而是说都是像过去我国香港电影产业当中,摄影师、特效师相关产业链的从业人员开始,我们从事导演、从事编剧,而且基本上不是他们的处女作,也是他们前2部前3部就是前4部,他们刚刚进入导演的这个新作,还在新作的这个范畴里,而且刚才我们的这个梳理是从产业层面上,从对于我国香港青年文化这个角度理解的话,这一波香港电影也发生了非常多的可喜的变化,就是我们看这几部影片,比如说《毒舌律师》里面那个有点谐星气质,那个人确实也是谐星的那个太子,他叫何启华,是我国香港viuTV选秀节目全民造星出来的一个小伙子,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靠选秀出来的,他本身也是当时也是成团ERROR组合当中的一员,包括《巨星养成记》中的姜涛,姜涛他这里面名字叫方晴,姜涛这个演员本身呢他其实同样也是来自viuTV,全民造星的这个选秀选手,他们成员是现在我国香港最为炙手可热的MIRROR组合的成员,就是包括像《阖家辣》当中的吕爵安也来自这个MIRROR组合,这个背后的新问题呢,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回应了香港电影到底有没有衰落,或者说香港电影在上一周期出了哪些问题?
因为尽管在我们内地语境就是关于饭圈还有很多争议,也确实出了一些问题,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标签式的理解,就简单地下结论、下定义,因为这个背后呢实际上也显而易见,也不是在我国孤立发生的文化现象,这个是在全世界看都是这样的。就是新的明星制度,新的明星文化正在生成,正在和过去的传统明星文化和明星制度发生了非常大的区隔。
而我国香港电影市场电影产业过去20年,我们要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说的话,确实这个复杂性在于它不只是说新的这个票房增量没有找到,在失去了我国台湾电影市场之后进军好莱坞失败,然后只能北上,确实在上一周期,香港电影就是进入到我国内地之后,开始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增量,也为中国电影的整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个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还是停留在了传统上一轮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当中,也不只是说工业化没跟上,就是数字化浪潮没跟上,而是说就是最简单的概括,还是那些面孔,就比如说还是古天乐老师,还是郭富城老师,还是那些面孔,然后相关的电影呢,还就是 X战,就是我们说X战现象、XX行动、追X、XX专家,还是这些比较程式化的这些,从片名看哪怕从片名看都是这样,就还是一些老面孔还是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套路,没有积极的拥抱这一轮大文化周期的这么一个转型,了解我相关研究的朋友都知道,我对于这个大的周期转型,这些年也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但是对于我国香港电影市场来说的话,在当下这个节点,这个就是这个趋势,尽管在转型过程中会有很多乱象,但是这个趋势你是没法拒绝的,就有这么一个组合叫MIRROR组合,这么一个男团组合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影响到什么地步?比如说疫情期间为了推广疫苗,拉升疫苗的接种率,当时第一波这个刺激措施是什么?是给房子,香港住房的紧张我们都知道,拿出一个45平还是50平的房子,然后出来抽奖,结果一个厨师抽中了。第二波刺激,我们可能在内地语境都不太了解,大家知道是靠什么刺激的吗?你只要接种了疫苗,你就有机会和MIRROR组合跨年,这个是立竿见影的,比用拿房子刺激的效果要更立竿见影,效果要好的多得多,所以可见MIRROR组合有多大的影响。
我们看这一波22年的港片,它这个转型我们讲除了深入到我们香港的这个普通市民、普通群众,他们喜怒哀乐,日常生活遭遇之外,也是积极的拥抱着当下的青年文化以及背后的大的这个文化转型。刚才讲机甲这个话题可能它确实第一次这么拍,可能是在讲故事在表达上有很多欠缺,但那何尝不是拥抱,刚才讲比如说提到的机甲和废土题材的青年文化或者说青年亚文化,这个是显然的。
同样的话刚才也讲了,无论是像《巨星养成记》,包括像《毒舌律师》,包括《阖家辣》新一代的明星,新一代的艺人开始登上我国香港电影的主流舞台,就是进入到主流作品,这么说一点都不为过,而且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因为香港电影人显然需要“换血”了,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看到郭富城老师,就是我在视频号上看到的视频的标题都是这样的,年近6旬的郭富城在为香港旅游宣传片拍摄,当时我心里一方面是特别想笑,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确实感慨。
因为上一波比如说像黄子华,黄子华也是一个我们内地视野认识不够的这么一个香港明星,因为他其实在我国香港包括像在东南亚、华人圈、粤语圈,都有着非常高的人气,这个人气是我们可能内地语境主流解读认识不到的,因为当年是在好些年前,他就开始以这种我们今天说,那种单口喜剧、脱口秀的形式,在我国香港以及包括像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粤语圈、粤语辐射的区域积累了相当大的人气,深受喜爱,有人说他是香港沈腾这个倒也不为过,确实是以喜剧谐星的形象出现,而这几年专心开始做电影,但是即便是黄子华,就是香港沈腾他也60多岁了。
整个这一波香港艺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明星,其实类似当年香港无线训练班那一波艺人,包括像刘德华都已经60岁左右了,有的个别年老一点的已经奔着70岁去了,必须要新人接班的,所以这都是刚才讲是不能再积极的信号,新的机遇新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也就是新的青年文化背后的这个转型周期的经验,所生长出来的这些新的文化逻辑的这些艺人,这些明星开始登上主流影片、登上主流电影舞台,这个对于香港电影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长效的这么一个示范意义的。
在这个意义上的话,确实这一轮香港电影呈现出了足够多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也是我专门愿意通过这么一期的方式来给大家讨论和交流。我们也期待我国香港电影在这一轮的发展周期当中,积蓄更多的文化势能,产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文化影响。也只有尊重影视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必须的对于影片出产地区的这个文化经验有一个充分的消化,首先是自己看着信,然后才有可能走出去,才有可能寻找这个新的增量。
所以尽管我国香港电影在这一周期里,刚才讲那五六部还没有得到我们内地的充分的认知和认可,但这不重要,这是非常关键的积累。只有完成这一段积累之后,才会一点一点地脚踏实地的产生,类似当年香港电影新浪潮那样的这么一个井喷式的效应,这个是需要积淀的,这也是这一波香港电影发展的它这个意义所在。我也期待我国香港电影在我们整体的文化版图当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获得新一轮的发展。好,谢谢大家。
周楠 | 王小帅 | 余涛
《四味毒叔》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编委会成员有马戎戎、毛尖、王雁林、李尚龙、路金波、赛人(以姓氏笔画为序),是一家影视文化行业垂直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