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预印版:“神药”二甲双胍续写神奇,把新冠长期后遗症发生率降低了42%。成为首个被证明能够预防新冠后遗症的药物!
用数据,辨清事实。
COVID-19疫情逐渐平息,但新冠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19)仍对部分感染者遭受伤害;并且在中年人群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包括老年人)。
如何降低新冠长期后遗症成为临床科研中的重点和热点。
1,新冠长期后遗症的比例
根据美国CDC网站,所有美国人中,有7.5%的人群(每13名美国人就有1人)报告有新冠后遗症【1】。
2023年1月26日,独立的调查机构KFF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调查数据,全面展示了美国新冠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的变化【2】;目前的最新结果是:
1)就新冠确诊病例来说,美国仍有新冠长期后遗症的比例大幅;2022年6月份,美国确诊COVID患者中19%有新冠长期后遗症,到2023年1月份降低到了11%; 2) 就所有美国成年人来说,有5%的人报告仍有新冠长期后遗症; 3)就后遗症严重程度来说,报告有长期后遗症的人群中,79%认为后遗症影响他们的日常活动,27%认为非常严重。
2,寻找降低新冠长期后遗症的良策
新冠病毒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社区,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反复感染人类;所以继续寻找预防新冠感染后长期后遗症的良策就极为重要。
目前已有的策略包括:
1)避免感染
不感染肯定是不会有后遗症;但是完全预防感染已经变得极为困难;
2)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仍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后者与长期后遗症密切相关;
3)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也能降低感染后的病情严重程度,从而降低可能出现的长期后遗症。
之所以把上述方法叫“策略”,是因为这些都是有真实世界中数据支持,但没有做过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即金标准)。
由此,除了这些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策略之外,仍有必要寻找能够降低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高效预防或治疗药物。
2023年3月6日,柳叶刀预印本发布了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16个医疗机构联合完成的针对预防新冠长期后遗症的多中心、四盲、平行随机3期临床试验【3】;并迅速引发关注。
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对于新发的COVID-19患者(包括怀孕或哺乳期患者),口服二甲双胍14天;随访到感染后300天时,发生长期后遗症的风险降低了42%;如果在出现症状4天之内就使用二甲双胍,降低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风险达63%。
由于该研究采用了金标准的方法,所以即使见多识广、从不轻易说“突破”、“重磅”的推特第一科学达人Eric Topol也忍不住专门发文推荐【4】:
这个试验数据足以支持临床实践中推荐二甲双胍。
因为:
A,这是第一个被RCT研究证实的预防新冠长期后遗症有效的药物;
B,二甲双胍成本极低,副作用风险极低(Eric用了“副作用风险几乎为零”)。
我们一起看看研究的具体结果。
本研究设计为多中心、平行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
除了二甲双胍和安慰剂对照之外,还有两组应用了伊维菌素或氟伏沙明。但后两者均为有效性的结果,所以研究者给出的数据主要是二甲双胍药物治疗组。
(试验流程图)
二甲双胍治疗方案是采用了滴定加量的方法,共治疗2周。即第一天:500 毫克, 1 粒;然后500mg 每天两次,持续 4 天;最后上午 500 mg,下午 1000 mg,持续 9 天。
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出现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到300天时,降低后遗症风险达42%。即安慰剂组出现后遗症的比例为10.6%,而二甲双胍组仅为6.3%。
(累计的新冠后遗症出现的比例)
编者按:
非常喜欢这项研究,其给新冠感染阴影笼罩的人们以更多信心。
因为新冠病毒不会消失,我们还有可能感染第二次、第三次;所以我们急需找到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感染、预防重症、预防长期后遗症。
这项研究的实际意义正如Eric Topol博士所言:二甲双胍价格低廉、安全性极高;在得到了这项以金标准方法的验证后,有可能改写临床实践。
这项研究除了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之外,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供借鉴的临床科研设计模板。
经常有朋友问,自己如何设计一个高质量的“老药新用”RCT研究。这个就是。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dc.gov/nchs/pressroom/nchs_press_releases/2022/20220622.htm
【2】 https://www.kff.org/policy-watch/long-covid-what-do-latest-data-show/
【3】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375620
【4】 https://erictopol.substack.com/p/a-break-from-covid-waves-and-a-breakthrough?utm_source=substack&utm_medium=emai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