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弱」的背后是「羞耻」 当我们谈论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亚健康」这个词。我们会知道,在完全健康和生病之间,有如光谱般丰富的身体状态。 而心理健康也同理。在那些看似骇人听闻的「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之间,也是复杂、丰富的连续体。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数据,只有17%的成年人处于最优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这段连续体上,你我都有可能滑落在任何范围里。我们每个人都离需要帮助并不远。 然而,在一个习惯用「精神病」攻击他人的社会里,心理健康连续体两端之间的巨大沟壑着实吓人。于是,在有可能堕入他人眼里的「深渊」之时,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我没病!我只是,最近有点矫情——就好像,只要提前为此找补,我就不会被轻易划入「异类」的角色。 而这一下意识反应背后暗藏的假设是:只有「废物」,才会遇到糟心事;只有「弱者」,才需要被帮助。 我们害怕成为「弱者」,于是为可能「成为弱者」而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