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中写:“成为现代的人,就是将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体验为一个大漩涡,在不断的崩解和重生、麻烦和痛苦、模棱两可和矛盾之中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在现代社会,理性和自律等基本的精神框架将现代的个人推上了舞台中央,成为一切宏大叙事的承担者。在现代社会里面,作为个体的个人,构成了整个世界的基础。今天的文章想通过一部经典小说来和大家一起看看现代人的基本处境。这部小说就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著名传记作家约翰·莫尔曾经评价说:笛福是生活在伦敦旧城墙里的第一个现代人。莫尔说笛福是一个现代人,想强调的是笛福和他的作品所带有的明显的现代气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讲了一个类似荒岛求生的故事。鲁滨逊在17世纪的时候在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上,独自生活了几十年。整个漂流过程以及他独自在岛上的这段时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代人的典型的形象。通过鲁滨逊这个人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现代人为何孤独,又在孤独中寻找到了什么。作者 | 张新刚
来源 | 看理想节目《现代的精神:世俗时代的到来》
鲁滨逊出生在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之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产阶层。他的父亲来自德国,母亲是英国人。他们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哥哥一个参兵阵亡了,另外一个下落不明。所以虽然他排行老三,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是有权利来继承家业。对于鲁滨逊来说,他完全可以选择待在家里,继承父亲的财产,过上不错的生活。用他父亲的话说,过中产的生活是非常安稳的,因为他不需要介入上层人物中的骄奢淫逸和权力斗争,也不需要承受穷人日常的辛苦和艰劳。他可以做想做的事情,悠然地过一生,并且父亲已经帮他打理好了一切,不需要特意做什么,不用拼搏,就可以过一个非常容易的人生。但是这么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鲁滨逊却似乎丝毫不感兴趣。他父亲苦心孤诣劝说他,希望他留下来,不要出去到处跑。最初鲁滨逊颇受感动,过了一阵子,他就完全不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了。为了避免父亲对他再唠唠叨叨,他决定赶紧跑得远远的,在这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逃走了。父母对他的期待、劝告、哀求,对鲁滨逊·克鲁索来说丝毫没用,他就是一心想出去闯荡。这时,小说写下的具体时间是1651年9月1日,鲁滨逊跑上了去伦敦的船。他说,为了私自离开我父亲的家,我就放弃了我的责任。鲁滨逊为什么要出去闯荡呢?这种不安分的心的动力到底来自什么地方?鲁滨逊说,促使我离开父亲的那股邪恶的力量,就是让我发财的妄想。想发财,就要经商赚钱,就要去冒险。鲁滨逊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已经是一个经济人的世界,远洋的商贸体系在慢慢取代着固守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大航海时代以及新航路的发现,这种海洋贸易冲击了原来传统的西欧社会的、以土地领主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关系,而后开始慢慢地形成为一个商业社会。这种商业社会的形成,除了是因为当时的航路开辟,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像鲁滨逊这样不安分的、去闯荡世界的人。所以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的、不停折腾的形象。鲁滨逊离开家庭意味着,他要切断在传统社会里裹覆在他身上的所有社会关系,他要把所有人生的价值都舍弃。鲁滨逊身上有一些想要抽离的特征,就是从原来的家族关系、社会关系、宗教关系中抽离出来的,一种急迫而持续的动力。这种动力也像极了个体主义从整体主义中脱离出来的努力。但这种抽离又是很危险的。就鲁滨逊而言,一旦他离开父权的依靠,离开父母的目光,他就变成了孑身一人的状态。在没有了各种社会家族关系的包袱之后,鲁滨逊就成了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个体。而鲁滨逊却一心想摆脱与家族的这种联系,就像一个现代人要从原来的习俗共同体,从本土(local)的地方共同体,从熟人社会里走出来,走到一个无依无靠的陌生的社会里面。走到陌生人社会里的鲁滨逊是什么样的呢?他可能在船上就是一个船员;他被海盗抢了,就成了一个仆人;如果他再在种植园发财了,可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种植园主。这样一个孤零零的、没有了固定根基的人,就是鲁滨逊。但是,他似乎并不因为失去这些社会关系,失去根基而懊恼沮丧。相反,他非常开心,觉得终于摆脱了束缚,可以闯荡世界。鲁滨逊先去了伦敦,又去了几内亚,在那里成了海员和商人,赚了第一笔钱回来。之后又继续出发,最后在巴西弄了一个种植园,他赚到了非常可观的收入。本来他可以非常安稳地用种植园的经济来供养自己,但是,鲁滨逊之为鲁滨逊就在于他的不安分、他的折腾。当他看到自己稳定的烟叶种植和商贸繁荣起来之后,他又想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他说,我本来大有希望靠我的新种植园发家致富,但是我偏偏要把这种稳定的幸福的愿景抛在脑后,我要进一步去冒险。他选择的冒险的方式,就是再次出海经商。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贩卖货物,而是贩卖奴隶。在一次航行之中,鲁滨逊和他的船队想去开辟非洲的奴隶贸易。结果在路上就遇上了风浪,最后伙伴们全部牺牲,只有他一个人幸存了下来。船撞上了一个无人岛,他必须靠自己,以及船上留给他的食物、枪、各种工具等等带有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些物件,来继续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时就进入到了小说的主体部分,从这里开始,一个现代人的复杂面相被笛福通过鲁滨逊给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出来。鲁滨逊被动地实现了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世界上的生存寓言。如果说原来鲁滨逊从家里离开,是主动地抛弃所有社会关系,那么当鲁滨逊被抛到一个岛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被大洋隔开了,他一个人就是一个社会,同时又是孤零零的个人。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这个寓言里的另一点信息:他能够在岛上自己自足地生活。自己自足,是我们在传统的社会叙事里无法想象的。比如古代的希腊,或者古代的其他地方关于人类起源的叙事,经常会提到,人和人要一起生活。因为只有人和人结成共同体,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人离不开共同体的生活。比如,一个人比较会种地,另外一个人擅长做衣服,还有一个人他可能是铁匠或木匠,擅于造工具,或者造房子。为了一起好好生活,大家要结成一个村庄,结成一个城邦,互通有无,保卫安全。这是古代非常典型的关于共同体起源的想象和解释。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在城邦之外生活“非神即兽”。在这个意义上,鲁滨逊百分之百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因为在古代是不会出现这种形象的。鲁滨逊在岛上基于自己能力,过一种自己自足的生活,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彻底放弃了回到社会的念头。比如他在岛上生活了很长时间后,发现岛上可以种庄稼,他就想在岛上做面包。我们今天就算被封控在家,也可以通过购买很多半成品和机器来做出面包。但鲁滨逊要做的面包就复杂得多,书中甚至用了六七页的篇幅讲他如何做面包。鲁滨逊要烤一个面包,首先要犁地,要做一把木铲子,把地翻了,翻了之后播种,播种完了再把种子盖起来,浇水,保护庄稼成长的时候不被鸟吃了……最后要把庄稼收下来,把小麦拿出来要晒干,再磨成面。这个过程整整要历时六个多月。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全供应链。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这是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环节,集体干出的一件事,最后消费者才可以到商店里买到一个面包。面包不只是一个面包,它蕴含了各种劳动,各种环节,各种社会分工和协作。在这个意义上,鲁滨逊一人完成了在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分工。在传统社会中,大家需要一起走向一个共同体的动力,现在却由鲁滨逊一个人完成了,他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实现自主的生活。烤面包看似只是食物的生产制造,但笛福用六七页的篇幅讲了一个非常深的道理:现代人一方面生活在一个社会分工里边,但是根本上的逻辑是,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自足的生活。这是现代人才有的一种可能。除此之外,这个故事还向我们揭示出了现代人的另一个特点:在孤岛上生活,要处理的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小说里就写到,鲁滨逊在船上找到了很多遗留下来的物资和工具,还有墨水。有了墨水他就开始写日记。为什么要写日记呢?在一个孤岛上,写日记给谁看呢?鲁滨逊写的日记肯定不是给别人看的,并且日记写的是哪一天他也搞不太清楚,他只是人为地去设定,按照他的记忆总结,每天在树上划道道,来标记今天是哪一天。他在给自己延续一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他说,我写出来的这些东西不是给后人看,因为很可能没人知道世界上有我这么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过几十年。我写出来只是给自己看,来减轻心中的苦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鲁滨逊来到这个岛上是非常有干劲的。他并没有等死,而是非常积极地利用手头有的东西来进行自救,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观主义的精神。这不就是现代人吗?鲁滨逊把生活在岛上的坏处和好处,用会计记账的借和贷来表示,用一种非常商业的逻辑把它记下来。他作为一个非常理性的个体,计算着目前的状况是什么的,有哪些优势劣势,然后再来决定应该如何生存。他非常积极地在岛上构建起了一个自足的世界。鲁滨逊还经历过几次重病,在彻底无望的时候偶尔也呼喊一下上帝,稍微好一点了,就把上帝忘了。这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现代人形象:没有教会了,一旦日子过得不错,就开始觉得上帝不太重要,只有在非常残酷的环境里,他才开始去找上帝,阅读圣经。因为没有教会,他自己直接阅读圣经,直接和上帝沟通,这便是一个新教徒的形象。除此之外,鲁滨逊还要处理一个在今天看来非常重要,却格外棘手的问题,就是孤独。一个人的孤独,是现代人在世界中的状态。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就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在现代世界之中的生活状态。虽然我们每个人有很多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工作关系,但每个人又都是孤独的存在,我们甚至并不觉得孤独是不好的东西。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今天在一个社会共同体里生活,但某种意义上,我们会寻找人群中的孤独感,孤独是现代人主动寻找的生活状态。就像鲁滨逊自己说的,在这个岛上,我虽然处在这种被抛弃的、孤苦伶仃的环境里,但可能比我处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别的环境里还要幸福。他享受这种孤独,享受在岛上非常个人的、自给自足的、靠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生活的个体性的自由。他不觉得这是不好的,甚至要感谢上帝,他说只要上帝不弃绝我,哪怕整个世界都弃绝我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有一个遥远的上帝,我就可以非常坚定地一个人活在这个孤岛上。鲁滨逊在岛上孤独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现代人才有的独特体验。在古代,生活价值是和城邦绑定在一起的。希罗多德中的梭伦所讲述的最幸福的人,就是雅典人泰鲁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和城邦绑在一起。而到了鲁滨逊,他离开整个世界,依然可以好好地活下去,他可以孤独地生活。虽然他带着文明社会的一些基因,带着一些生活方式和观念进入孤岛,但他不需要国家,也不需要家庭,甚至不太需要那个遥远的上帝,他就是一个自由自在个体。所以在鲁滨逊的叙述里,还有一种宗教改革之后才有的新的宗教观:为精神负责的是你个人,不是教会,也并不是某个神父。这就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精神,使得你在一个世界隔绝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非常好地生活下去。在这本书的最后,鲁滨逊就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再也找不到对基督教的热情了,也许在这个世界任何时代也找不到了,直到天堂雷响,它的战鼓,它光荣的大军从天而降,宣誓上帝的杰作,把整个世界缩小为耶稣王的管区。有人告诉我们那个时刻已经来临,但我在我的旅途中,在我所得到的启示中,却丝毫听不到这种声音,不,一点也没有听到。
虽然在17世纪,个人还没有完全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世俗世界里还依赖于教会、国王等等,但是鲁滨逊·克鲁索,他提前把个体主义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努力使得现代人鲁滨逊能享受现代人的孤独,因为孤独对他来说不是坏事。现代人和时代脱离的孤独形象并不坏,个人反而应该在自己的灵魂中去征服世界,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新教精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人要用一种退隐的灵魂,过上一种完整的生活。鲁滨逊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即便我们生活在一个嘈杂的城市里,在一个非常热闹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都应该像生活在荒岛上一样。像康德所说,自我才是生活的目的。在纷繁的人世间,我们永远要记住,我们是孤独的,我们是对我们自己负责的。这就是笛福的暗示,他暗示我们,要过一种非常绝对的、世俗化的、个人化的、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生活。这可能是现代人的生活真相。但是孤独的个体仍旧需要面对世界,这一点《鲁滨逊漂流记》通过一个重要的形象来讨论,那就是“星期五”。星期五恰恰打开了孤独的个人如何建立社会关系的一个象征。当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几十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脚印,他因此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之中。因为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或者说,他知道了有人,有人比没人更可怕。这种恐惧其实像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下的一种恐惧。因为你不知道那是什么,可能是个敌人,可能会伤害你。所以在这样一种极端孤立的个人生活状态中,当鲁滨逊发现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他并没有首先抱有善意的期待,而是在心里升起了无穷的恐惧,这让他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后来鲁滨逊才发现,原来这个岛,是一群野人相互斗争并且处置战败野蛮人的场所。那些被打败的野蛮人,会被拉到这个岛上,被胜利者吃掉。鲁滨逊解救了其中一个野人,也就是星期五。星期五后来被他收为仆人,他还教他英语,教他信基督教等,两人产生了一种高度信赖的关系。虽然当初鲁滨逊和星期五建立关系时,是出于恐惧。在传统社会,人往往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来实现自给自足。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人并不是社会的动物,人和人首先是狼对狼的敌对、警惕。而鲁滨逊和星期五熟悉起来的过程,就像一个寓言,把现代人从一种个体的处境,到组建成人与人关系的普遍性处境,慢慢地揭示了出来。鲁宾逊在孤岛上的经历,具有一种时代的典范性,那就是现代人普遍要处理的几种关系:个体和个体的关系,个体和家庭的关系,个体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和上帝的关系等等。而鲁滨逊这个现代人完全凭借自己重建起所有关联,最后他也要过去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安定是基于一个理性的、自足的个体之上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鲁滨逊漂流记》中蕴含着一个实质性的对现代的洞察力,它要为现代社会创造一个自主的个体形象,而鲁滨逊无疑就是一个完美的现代人形象。首先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想逃脱出传统的社会、家族、宗教给他的各种束缚。其次,他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来自足生活;他可以是一个猎人、放羊人,一个农人、木匠,一个陶工、面包师,他一个人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分工,一个人就构成了一个社会。另外,现代人和信仰的关系,是一种新教徒式的个体和上帝的关系,他不需要任何教会的中介,他通过阅读圣经,来直接和神建立起关联;他的写作日记就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反思和忏悔,而这股力量强大到可以让他不需要原来所属的那个社会,就可以一个人孤独地生活。鲁滨逊非常享受这种现代人的孤独,孤独带来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是向内找的,而不是向外去寻求。所以总结来说,现代人就是这样一个享受孤独、自主的、清教徒式的个体。如果离开这部小说,把它抽象出几条原则来对照自身,我们今天每个个体,是不是也在追求这样的生活呢?或者说,我们是不是都被鲁滨逊在某种程度上附体了呢?音频编辑:hyl、李兔
微信内容编辑:林蓝
监制:猫爷
配图:《我的解放日志》《影里》
《真幌站前番外地》
封面图:《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