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没有事业没有爱情,怎么活?电影2023-03-15 13:0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文 | 竺晶莹这两年,不少人看过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尤利娅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电影旁白响起——“尤利娅的外婆在三十岁时有三个孩子,她还在国家剧院饰演贝克·维斯特;尤利娅的曾祖母在三十岁时丧偶,独自抚养四个孩子……尤利娅的曾曾曾祖母是一位商人的妻子,在一场无爱的婚姻里育有六个孩子;尤利娅的曾曾曾曾祖母没能活到三十岁,当时女性的预期寿命是三十五岁。”三十岁,曾经接近坟墓的年龄,如今尚可被称作青年。旁白里的回溯敲在我们这些观众耳朵里,怎么听都惭愧。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像尤利娅,临近三十岁,既未成家又未立业,手上说不定有一部未竟的作品,还打着年轻的幌子在寻找自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这样的人,在电影里真不算少数。在纽约,《弗兰西丝·哈》里的主人公二十八岁了,刚与男友分手,她梦想成为舞蹈家,在舞团里见习,圣诞节邀请好友来看自己的巡演,结果她成了唯一一个在演出前夕被舞团开除的人。她支支吾吾,面对闺蜜热切的期盼,眼神躲闪,说不出自己被踢走的事实。弗兰西丝平时会像个傻大姐一样在过马路时旋转、跳跃,练习她的舞步,当然她不傻,只是率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有点笨拙地碰撞着社会规则。一个还不肯放弃梦想的年轻人,时常陷入经济窘迫的境地,房租拖了又拖,聚会时,发现钱不够,跑好几条街从提款机里取钱,一路磕破手臂狼狈地回到餐厅座位上。后来她低了头,白天在舞团里做文职,晚上排演独立舞剧,换来了一次演出。《弗兰西丝·哈》剧照在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之中,尤利娅生活在奥斯陆,学医科觉得古板,改修心理学,念了一阵子又发现了自己原来喜欢摄影,在二十几岁的时光里不断改弦更张。到了三十岁,她在书店兼职,写写小文章,有一个成熟的漫画家男友。可惜,当男友开新书发布会时,尤利娅被冷落了,人人都围着她的男友,而当别人问起她做什么,原来只是在书店兼职,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拿得出手的作品。这样的社交谈话,连自己都顿感失落。后来,她邂逅了同龄的咖啡店男友,却嫌弃对方安于现状,说他五十岁还在端咖啡都不介意。他看了她的文章后夸得不到位,她又反唇相讥:“哦?你现在又懂文学了?”终于还是分开了,在意外滑掉一个孩子以后,北欧女回到了独身状态,接剧组的摄影项目,望着曾想丁克的咖啡店男友这时已经有了个家。《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法比安》则是一个关于青年作家的故事,那是1931年的柏林,魏玛共和国将被纳粹德国取代之际。法比安三十二岁,文学博士,在写一部小说,尽管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这部小说永远都不会被出版。那是一个混沌而堕落的柏林,遍地都是失业的正直人。法比安白天在广告公司写文案,维持着他的作家梦,他还遇见了一个有着演员梦的女生,两人相恋。好景不长,法比安被开除,在街上为人开车门赚小费,有做小白脸的机会,却拒绝,对方送他一句“挨饿都是因为口味挑剔”,而女友却委身制片人以换取星途坦荡。法比安回到家乡德累斯顿。后来他前往柏林赴约情人,却在路上为了救一个小孩而溺水身亡。他将自己的道德留在了希特勒上台的前夕。《法比安》剧照这些不同时空下的三十岁年轻人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活在别处与远方。用一份庸常的工作养活自己的梦想,总觉得自己可以有番更大的成就,可是他们又真的为理想付出了几何?好像也不多,法比安有一笔没一笔地在日记本上写着距离完成遥遥无期的小说,弗兰西丝被开除后先去了巴黎游荡,尤利娅更是活在自己要创作些什么的假象里。他们还很擅长逃避。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你就想逃。法比安在荒诞的时局里也曾迷失,当友情与爱情都逝去的时候,他又逃回故乡。弗朗西斯没钱的时候,逃回母校端盘子避世。尤利娅不仅在专业上从医学逃到心理学又逃到摄影,在感情上也一样从一个怀抱逃到另一个怀抱里。于是,这些人会被叫做“文青”,一个已经带有戏谑意味的词语。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临阵逃脱,自视甚高,还有创作些什么的梦想。那么这些人的对照组呢?非文青的三十岁人士,又在进行着什么样的人生?电影也给出了答案。弗兰西丝的闺蜜快要结婚了,对象是一个头脑庸俗、可在哪里都吃得开的高盛男,曾经一起疯玩的好友终于要扮演一个中产太太。尤利娅的咖啡店男友照样务实,简单、阳光的他转眼已经抱着新生儿等待演员妻子放工,一家三口依偎着走远,典型的北欧式亲情。多数人用结婚生子来抵抗衰老与消亡,但另有些人用激烈的选择定义了自己的人生。法比安的朋友拉布德是个富家子,论文被拒(后来证明是个玩笑),未婚妻出走,在事业与爱情上都失败了,他开枪自尽,给法比安的遗书里留下一句“我的自尊心无法承受这些”,还嘱咐他“请你活出比我更好的人生,请继续写作,写写过去的样子和过去本该有的样子。”尤利娅的漫画家男友身患绝症时仍在电视节目上捍卫自己的创作观,反问主持人:“你是说艺术应该让人觉得快乐吗?”这两种人,正是对于文青的拷问,他们既无法像前者一样务实,又无法像后者一样自我。于是只剩踌躇,既踌躇满志,又踌躇不前。可是,年龄来到了三十岁,几乎只能做出选择了。勇敢与怯懦开始分野。只要能做出选择,结婚生子抑或坚持自我都是勇敢,怯懦的只是逃避与拖延,是那些仍在三十岁的路口迷茫与张望的人。当然我无意于批判迷茫,能给足够的空间让你迷茫,至少是今日世界的宽容。况且,临近三十岁,真的太容易陷入焦虑,尤其在中国,特别是女性。社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仍是,一旦超过三十岁,女性在婚恋市场的价值逐年下降。同时在事业上,她们又被要求在毕业后的五六年间赢得一些掌声。而后,她们要么如波伏娃所说滑入“极乐”,要么就像个男人一样去拼杀。而对于男性来说,在商品社会,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到只有够强才够好,而这个“强”狭隘到钱和权两个字。因此,无论男女,当你快三十岁时,偶尔在凌晨惊醒,发现自己没有事业没有爱。那种感觉真像在黄昏才出海的船,茫茫然无所依。你当然会怀疑自己徒然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那么,出路在哪里?在中国,这些电影对于三十岁年轻人有任何借鉴意义吗?豆瓣的短评里,有人说尤利娅的迷茫过于优渥,是北欧高福利社会下选择过剩的呓语;也有人说弗兰西斯代表了那些在最势利的城市里真诚生活的形象;还有人说法比安就像任何时代都存在的理想主义者。从结局来看,他们都迈过了三十岁这道坎。挪威很平和,尤利娅曾对漫画家男友说,其实最羡慕你从来不怀疑自己要画画,她终于也不再怀疑地继续摄影。美国很现实,弗兰西斯接受了白天的文职工作养活自己,借晚上的时间排演了一出独立舞剧。德国很深刻,不给人退路,法比安在败坏的时代里坚守了自己的道德以后消亡。解决三十岁焦虑的办法也许只能是,认清你的所爱,更重要的是,对此负起责任来。 排版:周蕾/ 审核:同同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