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我已经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我的孩子也可能只是个普通人。” 听到奔四的同事这样说,不到三十岁的我心中一凛,难道这就是成熟透了的标志?
三十岁的迷茫,世人尚可原谅,就算没有事业没有爱情,大家也只当你还有潜力去搏一搏,那是一个还存在可能性的年纪。但四十岁,就很复杂了。多数人,有一份做了多年的工作,一场结了多年的婚姻,但很少有人说自己拥有的是事业和爱情。此时很难有人再畅谈理想,被旁人揶揄时,他们顶多也只是摆摆手,笑说那都是年轻时不懂事。
在中年人的世界里,似乎率先承认自己普通,就相当于给自己穿上了一件铠甲,你都已经自嘲了,别人就无法嘲笑你也没法伤害你了。然而,他们真的打心底里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了吗?也许不然,因为在很多电影和剧集里,四十岁的人面对这个问题时还在挣扎,就像篝火熄灭后还没有全然灰败,仍噼里啪啦蹿着一点橙红色的火星,至于此后是重新燃起信念还是归于沉寂,全凭各人际遇。
但确定的是,全世界四十岁的人都在遭遇中年危机。
丹麦电影《酒精计划》就讲了一群四十岁中年教师依靠喝酒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片中,主角们得知一个伪科学理论——人类生来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大约是1-2杯葡萄酒的量),在工作日适量饮酒可以提高效率,改善形象,让生活重焕光彩。
《酒精计划》剧照
所以他们开始了一场酒精实验。先是严格按照0.05%的比例让自己微醺,结果他们不仅在课堂上神采奕奕,回家后生活也不再一地鸡毛,总之整个世界在他们眼中都更柔和了。接着,这群中年男人们决定继续加码,灌下伏特加,让血液里的酒精含量飙到0.1%以上。这时,作为历史老师的马丁简直在课上口若悬河,一扫此前上课时的颓唐,每个细胞都在激昂的演说里回了春,四十来岁的他仿佛又成了那个十几年前唾手可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而不是几天前才被家长集体约谈的无能老师。马丁的朋友们也不约而同地感到酒精润滑了他们干涩的中年生活。
于是,他们继续犯险,企图让身体里的酒精浓度来到临界点。苦艾酒一杯杯下肚,啤酒、威士忌、葡萄酒……不同颜色的液体混合着浇灭了他们最后一丝理智,一夜狂欢,却在尿床中惊醒,露宿街头后睁开迷朦的双眼,他们一个个尴尬地发现,原来中年的自己连放纵都立马就有代价,那是濡湿一片的床单,也是额头蜿蜒缝了几针的伤疤,还是躺在街上被邻居指指点点。酒精计划宣告结束,四个人在短暂的迷醉后,又不得不重新直面生活的惨淡。
酒精是一个隐喻,相当于中年危机的一针兴奋剂,给他们乏味的工作、无性的婚姻注入一时的激情,但影片只是绝望地告诉我们,像酒精或任何短暂的外界刺激,始终无法成为中年人最终的救赎。人们总是需要一点酒神精神,但打破日常禁忌的迷狂之后,又该如何在清醒后走出软趴趴的生活泥淖呢?
《酒精计划》很恰当地揭示了中年男性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寻求外在刺激的做法,充斥着荷尔蒙,直接唤醒身体的机能与想象,可短暂地扮演超人以后,最终却是更提醒他们自己的衰老。这更是部哲学电影,借酒精讨论存在主义,叩问我们该如何对抗生命的虚无。
《重启人生》剧照
如果提起这几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四十岁女性的影视形象,我会选《俗女养成记》里的陈嘉玲。她在四十岁关头丢了工作分了手,没房没车没小孩,外界看来不折不扣的loser,在台北奋斗二十年后,她打包回到家乡台南。陈嘉玲看似一事无成又走投无路,在回到台南的日子里,她曾经决心要离开的故乡,那间三代同堂的中药铺,这个家仍以最大的宽容拥她入怀。在剧情里,我们逐渐看到小嘉玲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她一路跌跌撞撞,却货真价实地活了半辈子。
《俗女养成记》剧照
在面对四十岁的一无所有时,陈嘉玲告诉我们,一个人至少可以接受自己是个“俗女”,并且在此后的每一天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真诚地活下去。而这一切的勇气,正来自于曾经自己爱过也活过,于是能够以普通人的身份去感受生活。
这让我想起一本哲学书《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它的英文书名直译过来其实是“中年危机生存指南”。作者基兰·塞蒂亚是MIT的哲学教授,他像很多人一样正在跟中年危机搏斗,具体表现为——当下,自己似乎做了看似有价值的事情,但无非养家糊口、交粮纳税之类必须应付的琐事,人生似乎缺少更宏大的目标;面对不断松弛的躯体与平淡如水的生活,总在回忆中羡慕自己的青春时代,那时既有用不完的精力,又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身边亲友的相继离世,不断在提醒你死亡的迫近,想到自己也会有意识消亡的那一天,忍不住害怕起来。
《再见,罗西》剧照
这样的困境有解决办法吗?塞蒂亚毕竟是个哲学教授,在进行了各种思想实验,推演了各种生命历程后,他给出的解药是——“我要学着如何活在当下……正如它能够用来填补日常生活的空虚,它也能用来对抗乌托邦计划里的无谓带来的焦虑。它是能量、聚焦、完满的源泉,让我们能为值得奋斗之事而奋斗,让我们认识到并珍视我们当下正在奋斗这一事实。”
这段话写在《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的尾声之中,塞蒂亚寄希望于“活在当下”从而走出中年危机,实际上我认为过于像个口号,而他在此前的章节里所陈述的观点,我觉得更有说服力。说到底,中年危机无非就是你不满现在的生活,总是想象自己曾经选了另一条路,是不是如今会过得更好。但是,塞蒂亚说,正是现在生活的殊异性抵过了对重新选择的异想天开,那些细节才是当下生活的意义。
《破产姐妹》剧照
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只要认真活过,就能直面所有往后的日子。因为正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过去构成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我们所经历的细节织就了人生的质地,而这是空洞的想象无法创造的。那么无论任何年纪,不管是不是中年危机,既然已经爱过、活过,怎么还会害怕老去呢?既然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是独特的,那普通人也就无所谓普通了。
不过,在人类的恐惧面前,或许再多的哲学答案都不会彻底拯救一个人。毕竟,四十岁左右的人,正处于青春与衰老的中间,他们更像《酒精计划》中最后定格的那幕一样——马丁在醉酒后纵身一跃,停在了半空中。导演温特伯格说:“马丁有一部分想飞,又有一部分想淹死。”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