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急需一个破局方法,两会指明了三个方向公众号新闻2023-03-15 16:03来源:柏年说 作者:柏年图源/秀二、图虫创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展望。“5%左右”这个数字,说高也不高、说低也不低。说它不高,是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政府制定的最低GDP增长目标。按照字面意思,其实GDP最终增长4.8、4.9,也符合国家预期。说它不低,是因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依然有难度。过去3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2.8%,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然而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2023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同比下滑6.8%。出口引擎已经熄火,另一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则继续疲软。2023年1-2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滑13.7%。而国家和社会最期待“疫情后消费复苏”,却在居民谨慎的情绪下,一直不温不火。2023年2月CPI增速1.0%,创1年来新低。与此同时,今年我们还要面临多达1158万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中国经济,急需一个破局方法。而这一次的两会,正是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的破局,指明了三个方向。中国经济的三重难关目前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三重压力:第一重压力,来自于外需下行。根据1月海关数据以及海外订单量显示,今年以来,欧洲对中国的订单减少了50%,北美减少了40%。外需下行,既有国际经济衰退的原因,也中美冲突的因素。就在3月份,光刻机大国荷兰在美国的威压下宣布,中断对华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售。而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正是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罕见且直白地表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作为弦外之音,这几句话的矛头自然指向美国。出口,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在就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相关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将下跌8%,这一增速将会拖累GDP超过1.6个百分点,直接导致300万人就业出现问题,形势十分严峻。除了出口之外,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大因素是美联储持续加息,可能引发国内的金融风险。在两会召开前夕,美联储在3月3号发布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报告》认为,美联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降低通货膨胀,并认为持续加息会是合适之举。我们都知道,2022年美联储已经累计加息了7次,疯狂加息了425个基点,带来了全球美元大退潮。然而,加息却并没有显著地降低美国通货膨胀率。根据美国劳工部2月份发布的报告称,美国年化通货膨胀率在去年年底短暂降到5%后,今年年初又上升到6.4%。这一数字,依旧远高于美联储所称的2%的政策目标,所以美联储在2023年可能还会激进加息。对我国而言,美国加息不仅会导致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的问题。更可能会为中国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带来风险。2022年,我们看到房地产企业烂尾楼问题、河南村镇银行事件相继发酵。今年以来,云南、贵州等地则曝出城投平台债务偿还困难。这都提醒着我们,金融风险如影随形。像房地产、城投债这样的金融问题,即使普通人并不直接参与其中,一旦系统性暴雷,商业银行因此巨亏甚至破产,我们的银行存款也可能化为乌有,到那个时候,这就不单是一个经济、金融的问题,而是会危及社会稳定。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难关,是疫情之后民众信心普遍不足,不敢消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提出工作的首要内容,就是在疫情之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而消费则是内需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普通人都能感觉到,3年疫情期间,很多人就业不稳定,中低阶层民众收入缺乏保障,导致大家都是紧握钞票、不敢消费;而没有消费,何谈经济复苏。所以今年报告还特别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但是这并不容易,柏年在之前的视频中提到过,国家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多投资、刺激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收入增长了,人们自然就会消费;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社保兜底,人们没了后顾之忧,才敢于去消费。但是这两个方法,都需要政府真金白银的财政支出,而政府现在缺的恰恰就是资金。消费者信心指数所以总的来看,咱们国家当前面临的三个难题,一个比一个棘手。其中:外需下行,背后是中美冲突;金融风险,背后是美元加息;消费疲软,背后是信心不振;那么,今年两会就解决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哪些举措?“两会”提出的三大举措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要干一件大事前,必定先做好相关的人事准备。所以想要判断出这一届领导班子,在未来5年的改革方向,就需要先观察政府的人事改革。重点分别有三个:首先是科学技术部重组,意味着我们要在更高层面,用更大力度动用“举国体制”,打赢中美科技博弈。2018年中兴、华为被制裁,让我们意识到了高端科技的重要性。在当时,我们就进行过一次科技部改组,计划通过加强科技部的行政权力,推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如今5年过去了,中国科技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半导体产业“卡脖子”的现状始终没有改变,而留给我们和平发展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这一次科技部再次被重组,意味着最高层对过去5年的科技进步速度,至少是不够满意的。此次科技部重组,涉及“加”、“减”两个方面。“加”的方面,主要是新设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预计委员会统帅会由最顶层的“国级”领导担任,而不是过去的“部级”领导。统帅的领导层级提升了,意味着国家将会向科技事业倾斜更多资源。而“减”的部分,则是将原有的科技部职责,分散给其他部门。例如各个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不再由科技部制定,而是分散给农业农村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所以这次改革以后,科技部就不再是中国科技业界的领头人,而更像是中央科技委员会下属的综合办公室,负责协调各个部委。而这也就意味着,科技进步不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中央所有部门的责任,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人事改革的第二个重点,是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全方位严管金融风险。国家在原有银保监会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同时将央行、证监会、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保护的权责,统一并入金管局。在过去,中国金融监管存在“多头监管、多龙治水”的问题。例如商业银行,既要听央行的话、又要听银保监会的话。而去年的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却又因为“多头监管”,找不到最直接的责任人。与此同时,金融业还存在“三不管”问题。例如2018年暴雷的P2P,当初就处于“三不管”地带,造成了野蛮生长的乱象。此外地方金融监管,还存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问题。很多地方金融办,既要负责小贷、担保等7类金融公司、4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责任,又要鼓励当地金融业发展,权责十分矛盾。所以这一次金融监管改革,正是对已有的“金融监管乱象”做出回应。改革之后,国家金融业监管体系,将从过去的“一行两会”转变为“一行一局一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一承担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责任,同时向地方派出监督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执行,证监会继续聚焦于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同时,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不再外挂金融工作局、金融办等牌子,不再负责地方金融发展。这样一来,各个机构的监管范围就清晰了。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以后万一出了事,也可以直接找到监管责任机构,这样有助于加强各个监管机构的责任感。改革的第三个重点,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更大力度的“缩编瘦身”,为民生、基建支出节约资金。在疫情的影响下,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税收下降,同时房地产行业持续衰退,也让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但与此同时,政府又面临着稳经济、保就业的责任,不可能缩减民生、基建类的支出。所以只能倒逼改革,缩减编制,打破“铁饭碗”。这一回,中央机构带头缩减5%编制,就是给全国做出表率。而在东北、山西等经济较弱的地区,去年开始就陆续传出当地政府“缩编改革”的新闻。等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全国范围内的政府改革大幕将会正式拉开。特别是那些经济弱、财政差的地区,“铁饭碗”可能会被率先打破。普通人如何抓住政策红利?以上是今年两会给出的,这一届政府的三大改革方向。那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抓住改革红利呢?在这里,柏年给大家提三个建议:短期来看,疫情后除了关注餐饮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复苏,还可以关注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行业机会。因为《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明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所以,不排除政府会像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一样,会为汽车、家电等大型消费品等给予丰厚补贴。实施上,湖北等地政府为当地汽车销售提供慷慨补贴,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热议。如果你是消费者的话,可以抓住今年政府补贴消费的红利期。而长期来看,无论是投资还是就业,都要重点关注高科技行业。这一次“中央科技委员会”的设立,意味着国家充分意识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已经成为跨越世界经济周期、破局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最重要国策。未来5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发改到工信的各个部门,都要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是年轻人就业、还是中年人投资,未来都应该优选新兴科技行业。每年工信部都会公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榜之后,这些企业大都会获得各种政策优惠,以及最直接的财政补贴,大家不妨重点关注。同时对于更广大的普通人来说,打工、做生意、买房选择城市时,也应该去科技产业发达的城市,分享发展红利。北上广深自然不必多说,一些二线城市像武汉、长沙、无锡等,也经常出现在城市科技创新排行榜前十,未来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会差。第三,金融、商科、文科类工作的红利时代已经结束。200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入世与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大发展,金融、商科类工作红极一时。这两年,考公的红火又带火了“汉语言文学”等文科类岗位。但是随着“金融严监管”与“政府缩编改革”的到来,相关行业的红利期事实已经宣告结束。现在加入这些行业,虽不能说是“49年入国军”,但发展空间大概率会低于你的预期。最后柏年还想说,今年是新领导班子的第一年,也是未来5年政府战略布局最的关键一年。两会开完后,新官上任三把火,国家的战略机器将会全速运转起来。而我们普通人最应该从两会信号中,早一点察觉政府的改革方向,与国家同向而行。只有这样才能享受红利,撬动人生的最大杠杆。人生通常都是选择大于努力,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更应该要顺势而为。联系我们:txm176(值班微信)广告及商务合作:电话18660411611投稿及采访约谈:邮箱[email protected]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申请转载授权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