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看楼市?楼市的逻辑也变了
“排队两个小时是什么概念,时间太长,请大家回家!”
开年以来,西湖景区官方数据显示,接客量同比增长338%。“最近周末每天都要接待上千人,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两个月赚了去年半年的收入。”西湖边一位饭店老板说道。
另一个排队两小时的故事发生在中午的淄博,网友周六从泰安乘高铁到淄博吃烧烤,10点多的“大清早”,喜提“排队两个时”。
这烟火气不是回来了,是烧太旺了。
各地热闹场景,是国内经济正在复苏的一个缩影。
3月15日最新出炉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中国消费市场由降转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
数据是最诚实的,也让人们对于未来的国内经济复苏,建立起了越来越明确的“强预期”。
楼市里的信号
方方面面的经济复苏,也很快传导到了楼市。
南京的吴女士,去年年底就想把原来一套只有三个卧室的房子给置换掉,换成四房的。
那时候楼市不温不火,她也就不着急。到了今年3月初,她在售楼处看到的场景,让她吓了一跳。
“我前几天和小姐妹一起去了华润置地开发的润鸿府售楼处,那里都是人,这个售楼处我去年就来过,现在的人气,和之前相比简直冰火两重天。销售说客户多了近3倍。”吴女士说道。
某二线城市,一个近郊楼盘,春节前还卖不掉尾盘,车位降价,家电促销,物业费减免,什么招都出了。但最近,不仅尾盘全清了,甚至之前的优惠基本都取消,还要客户买房必须捆绑车位。一位业主感叹道,昨天还被人叫做“小甜甜”,今天就成了“牛夫人”。
早上帮客户谈了一套房子,总价是1040万,买卖双方都同意了,约了下午签认购协议交定金,结果房东来了之后,又提出加价20万。
还有一套挂牌价1300万的房子,客户提出加价70万,房东还不卖。这些是杭州二手房中介小东上周在杭州某热门板块的真实经历。
“房东是不是太飘了?”这是小东心里的真实想法,毕竟“临时加价”这种事情,在他看来,很不体面。
其实,不是房东飘了,而是一些地方的楼市正在企稳回暖。
据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2月二手住宅成交2509套,较1月份增长80.37%,单月成交量超过去年任何一个月份;上海,2月二手房成交1.9万套,恢复至2021年月均水平;杭州,2月二手房成交量创20个月新高,新房出现2%中签率。
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今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的销售,包括一手和二手房,结束了13个月的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9亿元,同比下降5.7%;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而住宅销售额增长3.5%。
对比去年的相关数据,降幅大幅收窄,有的指标已经“转正”。
楼市企稳回暖,房企最是深有感触。
近期,上市房企陆续披露前2月销售情况,不少公司销售金额同比增幅亮眼。根据机构监测数据,百强房企2月销售额环比上升35.1%,同比上升28.5%,实现双增长。2月,华发股份实现销售金额127.82亿元,同比增长292.93%。1—2月,格力地产实现地产项目签约面积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5%;签约金额为43.27亿元,同比增长1332%。
华润置地华东区域今年1—2月签约金额100.1亿,今年1月到3月初的新房认购数据也远超去年同期。以2月27日至3月5日这周为例,今年是675套,去年130套,相差5倍多。再来看前两个月的数据,今年是3000多套,去年同期只有900套左右,也相差3倍多。
房地产行业,是经济的“稳定器”和“发动机”,对经济复苏的重要意义,不待多言。在这一轮国内经济复苏的势头中,房地产行业回暖的确是一种“意外之喜”。
在经历了过去两年尤其是2022年的楼市低谷期后,让人感受到,楼市企稳回暖是多么不易。在一些地方,楼市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回到了人声鼎沸的时期。
不过,同样也要清醒认识到,虽说当前楼市企稳回暖的态势明显,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犹抱琵琶半遮面,乍暖还寒。
“分化”明显,则是当下楼市回暖的一个重要特征。
眼下,一二线城市楼市企稳回暖较快,三四线城市仍处于观望状态;优质次新二手房更受市场欢迎,老破小的房子不受待见;重点城市的热点地块大受青睐,一些郊区地块依然出现流拍现象……
这表明,这一轮楼市的内在逻辑,也变了。
分化洗牌
不同的城市,正在上演不同的楼市故事。在同一个城市,市场表现也是“悲欣交集”。
现实中,有“一铺难求”的商场,也有无人问津的商铺;有不愁租的公寓、办公楼,也有降房租都没人要的公寓、办公楼。
坐标温州,位于万象城地下一层的珠宝区,业绩表现一路飘红,现在更是一铺难求。据悉,商场将实行一铺投标制。
前一阵子,义乌夜市的餐饮摊位,也“卷”了起来。
71个餐饮摊位投标,标王价格竟然高达45.088万元,中标价20万元以上的有30个摊位。就这么贵的标价,还有摊主摩拳擦掌,立志做下一个“标王”,就可见他们每天入账,有多可观了。
与此同时,在很多一线城市,也不乏大型商场人气平平、待租商铺很多的情况。
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某商场,周末几乎没什么顾客,其他店铺要么待租,要么没有营业。在附近从事IT行业的张先生说:“之前我中午去这家商场吃饭,走了好几圈,都没看到有什么吃的,最后随便吃了碗面。”
租房市场上,就更不乏这样的“分化”案例。
3月初,华润置地旗下的有巢国际公寓上海社区马桥AI店,有十多组租客拖着行李箱来看房,基本都是当天就订房。上海有巢门店数据显示,今年1月的房源出租率是95%,2月是96%,为近4年同期最高。尤其是96%的月出租率,是上海有巢门店自2019年10月有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但反观不少一二线城市的市区“老破小”出租房,却是另一番情景。中介天天在朋友圈推销这些租赁房源,月租比之前降了几百块,都乏人问津。
有人说,眼下楼市呈现出的分化特征只是暂时性的,等到楼市全面起来后,这种分化,自然会消弥。
实际上,近两年的楼市低谷,与之前的低谷并不一样,而如今的企稳回暖,也和之前的楼市“狂飙”完全不同。
这是因为,楼市的行业逻辑变了,购房者的预期也变了。
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坚决遏制投机炒房,也就是“房住不炒”已是楼市的政策“大底”。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房地产的表述,主要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即“防风险,促需求”。
在这种大趋势下,购房者对楼市的预期发生了转变。楼市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现如今,除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以投资炒作为目的的购房行为,俨然成为高风险的代名词。
如此一来,楼市的分化,也就成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楼市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今后更加如此。
国内楼市,已经不可能回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欢时代了。
更好的城市
经济在复苏,楼市在回暖,然而,房地产市场的生存逻辑,正在发生“实质性改变”。
宏观角度看,经济发展只会愈发追求精细化、高质量,落地在具体层面,就是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落到楼市层面,人们不仅要求“住有所居”,更想住得舒服安心,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如果说,在过去的楼市狂飙中,房企更多是以“房”为本,在当下的楼市变奏里,房企更应以“人”为本,专注于“人本需求”,融入城市发展。如此,才能真正赢得人心,为社会创造价值。
时至今日,延续过去那种“造房子”“卖房子”的粗放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房企不仅要造出好房子,而且要做好生活服务,为建设更好的城市,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这对房地产相关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嗅到行业变化的房企,也开始在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尝试。
例如,华润置地于近日提出“为更好的城市”的新主张,就是因国内楼市变化的一种理念与实践。
城市是人居的载体,人居是城市的主体。一个更好的城市,意味着要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美好向往。而一个人对城市生活的期许,也可以是很具体细微的,比如这座城市要有更宽容的人文环境,更丰富的业态生态,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贴心的物业服务等等。
对此,华润置地华东区域推出MIC社区综合体,是一次从产品到生态的居住产品体系重塑。MIC社区综合体以MIC城市、MIC社区、MIC家和MIC服务四个维度,将生活场景需求和华润置地全生态业务进行链接,在社区生活之中嵌入万象生活服务体系,从而试图打通家、社区、城市之间的服务壁垒。
以旗下多元业务为支点,华润置地还将通过“以人为本、品质至上、求新创变、长期主义”四大品牌支柱,深度参与城市空间的规划建设,推动“更好的城市品质”“更好的城市生活”“更好的城市生态”“更好的城市发展”在每个城市落地生根。
简单讲,如果说开发商以前是在交付房子,那现在就是“交付生活”。
营造更好的城市生态,与城市进步同频共振,让梦想的生活触手可及,这是把握楼市新逻辑、满足消费新需求的必要迭代升级。
经济正在渐次复苏,楼市正在企稳回暖,生活正在徐徐回归。强预期下,想要重新出发的房企们,又是否准备好了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