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日常后,我们离经济复苏还远吗?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2023,重振经济」
主笔|谢九
在经过了三年疫情的冲击之后,中国经济在今年迎来了新的起点。2023年,中国经济反弹的力度有多大?向上反弹的同时,又会遭遇怎样的挑战?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经济全年的增速只有3%,没有实现年初5.5%的预期目标。如果以疫情三年的整体表现来看,过去三年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大概为4.5%,也是远远低于以前的常态水平。
随着疫情的冲击力逐渐减弱,稳增长、拼经济将成为今年的重点,在三年疫情的低谷之后,2023年的中国经济将迎来复苏之路。
国内企业正逐步复工复产。1月29日,工人在合肥蜀山区一家汽车生产制造车间里工作(葛庆钊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首先,去年经济的低增长,给2023年的经济奠定了一个相对较低的基数,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GDP指标以同比口径为统计基数,去年较低的基数,可以让今年GDP更容易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速。
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当年GDP增速只有2.2%,由于低基数效应的作用,以及疫情暂时进入平稳阶段,中国经济在2021年高速反弹了8.1%。2023年的中国经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复制2021年的走势,虽然不会重现高达8%以上的增速,但是和刚刚过去的2022年相比,还是会出现明显反弹。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2023年最大的亮点和期待还在于,今年的经济发展可以迎来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2022年被压制的需求,有可能在2023年迎来报复性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度过高峰期,以及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民众生活,都可以进入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这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最大利好。
随着疫情逐渐度过高峰期,民众生活也进入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图为2月4日,济南泉城路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顾客正在猜灯谜(视觉中国 供图)
从企业层面来看,随着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干扰降到最低,企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复工复产,这将为经济增长贡献极强的动力。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只要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能够充分释放出能量,就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上发展。
除了企业层面的复工复产将中国经济重新推到正常轨道,居民恢复正常消费,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反弹的另外一大动力。
2022年,在疫情冲击下,民众的很多正常消费都受到限制,尤其是一些聚集性和接触性的消费活动,比如餐饮、电影、旅游等,消费活动几乎陷入冰封。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也大幅下降到只有3成左右。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今年春节期间的消费已经开始明显反弹。旅游、餐饮和电影等几大关键领域的消费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温。
三亚出海游成为热门旅游项目。图为2月2日,游客在三亚体验游船出海(视觉中国 供图)
除了消费反弹,制造业也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PMI升至50.1,重新回到了荣枯线的上方,也高于市场的普遍预期。在去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中国的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都低于50的荣枯。
随着中国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也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预计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速将达到5.2%。在此之前,IMF对2023年的中国增长预期是4.4%。
虽然今年中国经济和去年相比出现大幅反弹没有悬念,但即便如此,还是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出口引擎的拉动力量会有所减弱,从内部因素来看,悬念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民众的消费潜力。
2022年12月10日,广东惠州一楼盘举行收房交付活动,业主前来提新房(周楠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外需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由于疫情爆发之初,中国的疫情控制相对平稳,在国外疫情高峰时期,很多行业都停工停产,中国在此期间体现出来较好的替代效应。
不过,“疫情红利”终究是特殊时期的产物,难以长期维系,随着国外疫情逐渐进入尾声,经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开始逐渐消失。去年4季度以来,中国的出口开始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对于2023年的出口,除了疫情红利消退,更大的压力还在于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刚刚过去的2022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面临史上罕见的高通胀压力,为了对抗通胀,这些国家不得不大幅加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2023年的衰退风险。对中国经济而言,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大幅放缓,意味着外部需求的快速萎缩。
除了外需放缓,内部因素的挑战在于能否激活消费。疫情以来,很多人对于未来的的不确定感加强,在经历了手停口停的痛苦之后,很多人开始积极存钱,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更多的保障。2022年的金融数据显示,住户存款猛增了近18万亿元,和去年的新增存款相比,增长幅度高达80%。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与此形成了印证,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1%。
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很多人开始憧憬中国经济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不过从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来看,虽然消费有所反弹,但远远谈不上报复性消费,即使没有了防控政策的约束,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约束自己的消费。
能否激活民众消费,核心还在于如何实质性提升民众的收入。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居民收入基本和经济增速同步,能够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在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之后,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挑战就越来越大。过去通过做大蛋糕就可以实现民众收入增长,但是当做大蛋糕的难度越来越大,想要实现民众收入增长,就需要在如何切分蛋糕上多下功夫,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性越来越强烈。
疫情三年来,尤其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跌至低谷,给稳增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一个较高的反弹速度来稳定大局。但是,如果过于追求短期增速,又有可能会陷入过去旧有的增长模式,比如重新依赖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等等。如何在短期增长和长期转型之间保持平衡,这可能才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2023,重振经济」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2023 年,中国经济能否浴火重生?(谢九) 新能源汽车 :下一个增长引擎(张从志) 种业问题 :农业的“芯片”问题(张从志) 生物制药 :通往创新之路(张从志) 家电 :优势产业如何突围(黄子懿) 专访杨现领 :房地产新形势下如何买房(杨璐) 外贸的复苏 :迎难行船(杨璐) 陈德弟 :中国制造也能做中高端品牌(杨璐) 潘肖川 :通过跨境电商做高端机械的平替产品(杨璐) 高子庆 :突破了卡脖子,出口高性价比的机器人(杨璐) 王乃墩 :教外国人摆摊的新生意(杨璐) 宋川 :对标“宜家”,我们在做全球互联网家居的品牌(杨璐)
调查 :一个县城高中生的死亡和余波(李晓洁 陈银霞) 人物 :球王贝利 :国家英雄、足球大使和一种久远的伟大(黄子懿)
话题 :谁替哈里王子写的回忆录?(李孟苏) 艺术 :看看琼 · 米切尔吧 !(薛芃) 文史 :事贵愈贬(卜键)
邢海洋 :消失的长途大巴,让我们想起什么? 袁越 :病毒好吃吗? 张斌 :做永世传奇还是跳船走人? 朱德庸 :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