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有着高话语权、高自尊,同时也孤独且迷茫。唯有父母给予爱、尊重和理解,他们才能克服艰难万险地成长。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在16岁儿子(重度抑郁症)跳楼自杀后,父亲日日夜夜难以释怀的故事。2020年7月26日凌晨5点34分,父亲收到儿子的最后一条短信:“我实在是走不出来。”父亲慌张冲上天台,不见儿子。回到一楼,110和120就到了……儿子去了,父亲不敢住在家里,不敢走进影院,也不敢走进餐馆。照片成了父亲唯一的念想,他把儿子的照片,一张张地翻看:看完这位父亲的日志,整个人很压抑,字字句句,直扎心口。为孩子惋惜,为父母心痛。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有点挫折就抑郁了、跳楼了、自杀了,心理就这么脆弱??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问所有父母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们小时候,接受到的教育是“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顶嘴这件事都是不敢想象的,更别说跟父母对峙了。我们打心底里会觉得,父母的话不可违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最少是两个人,甚至是六个人围着他转。这几个人,全身心地照顾他,好好听他说话,给他关爱。这种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小孩,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基本上,8岁左右的小孩,就已经能熟练运用“凭什么”这三个字了。这在很多父母看来,就会觉得:小孩怎么可以这样,简直惊世骇俗,无法接受。在父母权威下长大的孩子,却要去养育在尊重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对当代父母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写过《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一系列教育剧的作者,鲁弓引说,现在的孩子很多都觉得自己很孤独。叔叔,我觉得我是孤儿,作业堆里的孤儿,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虽然世界越来越精彩,但孩子的世界却并没有越来越精彩李教授和女儿聊天: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学东西,真棒!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
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软件,也没有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可童年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学习之外的时间,全是自由安排。无论是踢毽子、抛石子、跳房子,都是最纯粹的互动和嬉戏。即使挨了骂,转头就能找小伙伴疯跑疯玩,精力和情绪,永远有宣泄的地方。再看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去的地方很远,甚至动不动就能出个国,接触到的玩具和游戏也比我们小时候多且精彩。但大多数孩子,放了学,都是急急忙忙被家长接回家,大门一关就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看会儿书就该睡觉了。90%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学甚至小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了。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活在电脑世界里的,现实感很弱。两个孩子呢,都是手办爱好者,经常在网上讨论交流,聊得很顺畅。结果,两个孩子一见面,居然无话可说,一合计,“得了,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换句话说就是,他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就去网络世界里寻找价值感。她说,“老师,我女儿上的是重点高中,可我在她手机里看见这个群,这群里玩这个东西”。现实感虚弱,造就孩子贫瘠的自我,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社会心理学家简·特温格就曾在《互联网时代》中指出:“现在18岁的孩子,举动像极了过去15岁的孩子,而13岁的孩子就好像10岁的孩子。青少年的人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然而他们的心智却更脆弱了。”
不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而是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的孩子这样。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同龄人的社交压力、父母长辈沉重的期待……承载了太多的心血、精力和资源,孩子们不愿辜负,也不敢辜负这份心意。“中国的孩子真的太难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结尾,掷地有声的喊出:救救孩子……然后,写出了那篇令人深思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成为我们家长的新难题。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彷徨、都要焦虑、都要艰难。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不做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提醒一件重要的事
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不设星标,
真的很难再找到我了
操作很简单:
1、点击【双向养育】
2、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3、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