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鬼子来了》为何是大陆电影第一?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鬼子来了》为何是大陆电影第一?
©文/ 邓新华 编辑:瑞秋的春天
我第一次看完《鬼子来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个电影太好了。我认为它是所有大陆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但是后来我给不少人推荐这个电影,他们却纷纷说这电影一般。那我就来说说,这个电影为何是经典。
其实我不是很关注这个电影的主题。让我震撼的,是它的细节。通过许多细节,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我不打算说完整个电影,就挑几个细节说说吧。
一
日本兵在屠杀村民时,是非常凶残的,但是在影片快结尾时,马大三拿着一把刀,就把几十个日本鬼子追得到处乱跑,无人敢于反抗。
有人说,这个情节是不合理的,日本人为何变得乖顺和服从了呢?这处理你不觉得别扭吗?
其实这一点都不别扭。
之前日本兵凶残,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理上,他们是占领军,有一股压倒中国人的“势”。之后他们不敢反抗马大三,是因为日本投降了,他们所倚仗的“势”没有了。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说抗战时,日军一个班就可以占领一个县城,两个兵就可以追得一个村的人逃跑,似乎日本人比中国人凶悍得多,而中国人的懦弱令人叹息。
《鬼子来了》解构了这一说法。日本人作为个体时,同样是懦弱的,但作为群体的一员时,又变得凶残,这就是人性的多面性。
另一个细节也体现了这一点。在日本兵和村民的联欢会上,花屋小三郎被上司要求屠杀村民,他一开始是犹豫的,毕竟这些村民对他不错。但是当上司利用“皇军的荣耀”这个“势”来压他时,他就完成了心理上的转变,突然变得凶残。对上司的懦弱,对村民的凶残,这可以不矛盾地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且,后者其实是前者转化而来。
这并不是日本人独有的心理。在全世界各个群体中,都可以看到,太多人对权力懦弱,却对弱者凶残。
我还没有看到哪个电影,能像《鬼子来了》这样,如此契合勒庞的经典名著《乌合之众》。
二
马大三去城里请刽子手杀花屋小三郎,这个段落也有个细节,非常精彩。
中间人替年老的刽子手一刀刘吹嘘,说以前在北京城里,一刀刘是“八大臣”的处刑人,围观者人山人海。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八大臣”被处死这回事。即便是辛酉政变中,顾命八大臣也只处死了三个,而一刀刘是绝对不可能在辛酉政变中充当刽子手的,因为那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
在前现代的农村和城镇,由于信息的封闭,以及思维训练的缺乏,民间的“历史”中,充满了虚构和想象。很多事,在外人看来,那是荒诞不经的,但在村民们头脑中,那却是真实的历史。
这个细节非常自然地展现了中国农村前现代的思维环境,同样,我也没有在其他电影中看到过如此贴切的展现。
前现代的思维,是如何应对日本侵华这个大变局的?在日本投降后,吴大维饰演的国民党军官,貌似带着新的观念,但处死马大三显示,悲剧仍然在延续,所以,那真的是新思维吗?如此,整个电影的大悲剧,更加令人深思。
这也让我想到,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和思考为基础,观影者确实很可能不会理解这个细节的精妙。电影中的很多细节都需要有一些背景知识的储备才能理解,否则确实容易把这个电影看成是平庸的片子。
三
再说一个细节。
女主小鱼的瘫痪在床的公公,影片一开头咒骂马大三和小鱼,说要把他们一个一个掐死。
在鬼子屠杀村民时,他拿出猎枪,隔窗跟鬼子拼命,最后当然是被杀了。
看到此处,再回顾影片开头,可知这个老头其实是有心气也有手段杀人的,但是他却并没有真的杀了那对“奸夫淫妇”,如此可以推知,他在咒骂马大三时,心绪是复杂的。这样的前后呼应的细节设置,也是需要有对农村生存环境的深切理解,才能引发思考的。
四
电影中深有意味的细节很多很多。比如审讯花屋小三郎时,村子里的权力结构,也是体现得细微而自然的。限于篇幅,不多说了。
只说两点:第一,我从来没有在哪个电影中,看到如此密集的深有意味的细节设置;第二,这些细节全都很自然地融在情节之中,完全不影响情节的紧凑,也没有刻意设计的痕迹,这是异常高超的手法。
另外,整个电影前面一直是喜剧,到结尾部分突然变成悲剧,这样的大转折也是国内电影罕见的。总之,这电影无论是大结构,还是细节,都非常新颖而厉害。
最后声明一点:我不是姜文的粉丝,我只是推崇《鬼子来了》这个电影。从《让子弹飞》之后,姜文的所有电影我都不看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