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复盘会议都无效?因为领导“动口不动手”公众号新闻2023-03-17 16:03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有些人始终只会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有些人是“能说会练真把式”,而有些人是“光说不练假把式”;还有些人是“光练不说傻把式”……更有一些人,“啥都不干,只会乱插嘴”,他们经常出现在复盘会议中。《复盘》提醒我们:只做观察者,很难真正理解行动者,这样的复盘会通常是“逢场作戏”。即将举办的2023中国绿公司论坛上,数百位来自政产学研界的专业人士将围绕“产业科技”和“经营创新”两大题进行交流研讨,4月22-24日相聚海南。来源 | 湛庐文化我们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复盘和案例有什么区别?案例不就是复盘吗?我们的回答是:复盘就是写自己的案例。在逻辑框架上,两者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一样,但这不是根本的区别。根本区别在于由行动者和观察者角色的不同而引出的诸多不同。一言以蔽之:我们不一样。复盘是行动者对亲身经历的回顾与反思,而案例大多由观察者撰写,并不要求其一定参与其中。那这两者究竟有何不一样呢?这就需要引入一些理论知识,我会尽力讲得不那么枯燥。首先,请你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下班后你开车回家,此时正值晚高峰,车多路堵,突然,你注意到右边有辆车打着左转灯,拼命要并到你前面来。你踩了踩刹车,让这辆车并了进来。接着,你发现前车紧贴着右侧白线走,很快又并回了右边的车道。在你视线可及的范围内,这车连续并道超车了好几次。哪怕再有涵养,估计你也会嘀咕:“有必要吗,能快多少,怎么一点儿没耐心呢?真是不可理喻!”其次,请你再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开车去见一位重要客户,此时正值晚高峰,车多路堵,你本想早走一会儿,但临时被领导叫去开了个会。这个时间点出门十有八九要迟到了。这位客户特烦别人迟到,觉得迟到的人不值得信任。好在你车技娴熟,见道就钻,想着能快一点是一点。你边开车边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要早出门,哪怕让领导不高兴也比心急火燎地抢道要好。做人还是从容一些好。从并线抢道的视角来看,第一个“你”是观察者,第二个“你”是行动者。对于同一个行为,观察者和行动者给出的解读完全不一样。我们作为行动者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会更多地考虑情境因素;而作为观察者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则会更多归因于对方的“人设”。心理学家将这种普遍的认知现象称为“基本归因谬误”。关于出现“基本归因谬误”的原因,理查德·尼斯贝特在《逻辑思维》一书中写道:“主要原因是,情境对于行动者而言更明显。我需要知道我所处情境的重要信息,这样我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但是,你并不需要对我所面对的情境给予特别细致的关注。相反,对你而言,最明显的是我的行为。因此,你很容易从描述我的行为(好或坏)转而描述我的个性(善良或残酷)。”“基本归因谬误”揭示了一个有违我们直觉的现象:行动者看起来更客观,因为他们更关注情境;而观察者更为主观,因为他们更关注“人设”。这个现象很有趣。在做复盘时,这一情况表现得很明显。行动者爱谈论事情发生的情况,而未参与的观察者(比如上级领导者)更愿意将原因落到个人或团队的特质上。当行动者对相关细节多做一些阐述时,对行动者“人设”已有判断的观察者会觉得对方是在辩解,于是往往会强调“复盘就是要勇于反思,而不是寻找借口”。实际上,这种行为强化了人们在“人设”层面形成判断的行为倾向。“基本归因谬误”告诉我们:行动者和观察者其实都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参与复盘。然而,即便我们知道这种现象,也很难彻底消弭“基本归因谬误”。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视为人类的“认知缺陷”。只要稍不注意,就会形成谬误,而我们常常对此毫无察觉。仅凭“增强意识、端正态度”这类口头提醒不足以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复盘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行动者的认知特点,从实事求是地梳理过程开始,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也就是当时面临、关注、重点考虑的情况究竟有哪些,又是如何思考和应对的。用事实说话。观察者则需要有意识地先搁置判断,耐心、全面地了解真实情况,减少因主观推断所造成的误读,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人贴标签。只有将真实情况弄清楚之后再结合实际结果,观察者才更容易判断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即便是提出改进建议,也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基本归因谬误”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即便身处同一个时空,行动者和观察者在认知上也存在差异。那么,如果不在同一个时空呢?也就是观察者没有观察过行动者的经历,那又会发生什么呢?在《反脆弱》一书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有亲历的人站在今天的时点上回顾过去,往往会在因果关系上产生错觉,主要是打乱事件本身的顺序。”生活像一张网,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这不太容易分清楚。A现象和B现象经常一起出现,这其实就存在4种可能:第一,A是B的因;第二,B是A的因;第三,存在可能的C是A和B的因;第四,A和B毫无关系。由于参与者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如果在复盘时再查阅一下事情发生时的相关记录,就能将过程梳理得更清楚,并纠正错觉,对每一步进程的前因后果达成共识。这样就能确保在探求因果关系时,不至于因为“顺序”而对前因后果做出误判。比如,在一次某公司组织的季度复盘会上,销售负责人公布了各区域、各产品的销售数据,整体完成情况不错。此外,大家留意到一个数据:销售人员的数量越多,客户的数量就越多。因此,针对那些客户增长规模没有达到预期的区域,有人就提议:是否可以增加销售人员?销售负责人解释说,也许增加销售人员可能更有利于开拓市场,增加客户数量,但从实际销售过程来看,往往是因为客户数量的增加才提升了扩充销售团队的需求,而不是反过来。在销售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比较关注销售团队人均销售量指标/人均客户数的动态变化:如果这个比值过小,说明销售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如果比值过大,说明客户服务质量面临风险。市场的发展存在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增加销售人员数量的做法未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需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灵活响应、动态调整。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抽象的逻辑判断不需要考虑细节,但真相往往就藏在细节中。因此,仅仅依靠逻辑来判断因果关系是行不通的。如果忽视情境、顺序、细节,不但会陷入“基本归因谬误”,还会在因果推理上犯错误。梳理过程作为复盘的第一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至少要保证我们是基于“真实的状况”发现和研究“真实的问题”。离开了真实,复盘毫无意义。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公众号“湛庐文化” 。本微信号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您认为此文涉及侵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12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