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和巴西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发展为崛起的大国。现如今中国各方面已经领先印度,而印度能否摆脱其长期以来的“未来之国”(a country of the future)的形象,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相对中国,印度的增长预期如何?本文假设印度经济未来的发展情景有三种,分别是:沿着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发展、超越现有增速、未来增速将逐步减缓。本文认为印度只有实施果断的政策干预和正确的政策引导,在本世纪中叶印才有可能赶超中国。同时,本文总结了印度经济存在的四点问题。
印未来经济的发展情景有三:一是沿着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印经济增长放缓;二是通过政策调整、机构改革超过现有增速;三是印当前经济增速已达峰值,未来增速将逐步减缓,难以维持现阶段增长势头。本文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选取印度2011-12财年至2021-22财年的经济数据,根据现价美元利用Excel进行数据模拟,计算所得印度近十年基准增长率为5.9%。
印度国家统计局(CSO)数据显示,近十年印平均名义GDP增长率为10.6%,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更能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为5.1%,实际平均增长率为5.5%,略低于现价美元计算所得增长率。根据以上GDP增长率数据,最终本文选择5.9%作为印度近十年基准增长率。另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经济增长已达到这个速度。当前世界银行预估未来中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255美元至13205美元。对于经济预测的数据,未来通胀标准依据美联储目标通胀率定为2%。利用Excel数据模拟,按照5.9%的基准增长率,到2029-30财年印将成为5万亿美元经济体,晚于莫迪设想的202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已经成为10万亿美元经济体)。到2041财年,印将成为10万亿美元经济体和中高收入国家。换言之,印到本世纪中叶仍无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3205美元及以上)行列。印度央行——印度储备银行(RBI)前行长、印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PMEAC)前主席C.兰加拉詹(C. Rangarajan)表示,如果印度未来20年以7%的增率持续发展,那么印度将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他还认为,以印度目前的投资率和达4倍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印度很有可能在未来20年成为发达经济体。兰加拉詹并未定义其所说的“发达”依据的是哪种判断标准。如果他指得是世界银行的判断标准,那么按照7%的增长率,到2036-37财年印度很有可能成为中高收入国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7%的增长速率,印度到本世纪中叶仍难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印度当前难以保持7%的增率发展,因为这需要印度在接下来几十年平均每年的增长率相比基准增长率的5.9%多增长1%以上。而印度最近几年的增速日趋缓慢,其增长率从2016-17财年同比下降至2019-20财年的4%以下。印度也是2020-2021财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在遭遇新疫情冲击下GDP降幅最大的国家之一,即使将接下来两年印度经济出现快速复苏的因素考虑在内,截至2022-23财年,印度过去四年中平均增长率仅为3.2%。与全球增长水平相比,印度也成为在冲击下遭遇最惨重最损失的经济体之一。尽管全球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下滑,但数据显示,印度的产出损失明显高于中国,甚至高于其他南亚国家。近年来,其他南亚国家经济增长更快,似乎更好地抵御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尽管中印存在人口差异,但除了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印度经济增长也受到其他类似因素的影响。同中国一样,印度也需要警惕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中印经常被进行比较,因为两国人口规模相似,历史上这两个古老的文明共同繁荣发展,在1990年左右两国经济体量相当。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印度被视为制衡中国的唯一可能力量。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至于印度能否赶超中国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1990年后,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加快了,但中国的增长速度更快,且持续时间更长。印度当前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中国2006年的水平,而中国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2006年,印度的人均收入约为中国的38%,而现阶段仅为18%。印度按照5.9%基准增长率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将达到中国当前17万亿美元的水平。换言之,1990年至今中国已经领先印度三十年左右。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将会走多远?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人口状况和地缘政治环境恶化,未来中印经济差距真的会缩小吗?数据推断,如果中国的增长率放缓到4%,而印度继续以目前5.9%的速度增长,那么到本世纪中叶,印度相对中国的经济比重将从18%增加到40%。如果印度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这一比例将略高于50%。鉴于印度相比中国基数较低,其需要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保持8%-9%的增速,才能在地缘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欧亚大棋局中至少看起来像国际象棋里的“车”——如果把中国类比为“皇后”,超越自身目前所处的“马”或是“象”的地位。
按照8%的增速,印度到2033年将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到2043年将达到中国当前的经济规模,但到本世纪中叶仍难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日前一份报告预测,到2047年,印度经济规模将达到25万亿美元。模拟数据表明,印度需要以现价美元增速维持在8.4%才能在2047年达到这一水平。而事实情况是,过去十年的增率仅为5.9%。在21世纪前十年,印度GDP增速曾短暂达到这一水平,此后难以维持。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表现强劲。目前,虽然消费正缓步复苏,但私人投资和出口仍然疲软。印度的资本形成总额(Gross Capital Formation,GCF)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在过去十年下降了约30%。更令人担忧的是,私人投资下降了40%。出口在GDP中的占比仅有3.5%左右。可以看出,印度越来越关注国内市场的发展,专注于发展“自力更生印度(Atmanirbhar Pharat)”政策。随着各国将经济重心转向国内以及全球化的停滞,印度恢复到世纪初的高出口动力也有所减弱。经济预测对地缘政治因素的应用既有趣又有用。回溯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印度经济体量相当,国家收入增速也大致相同。需要强调的是,对经济的预测往往会被证明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许多线性因素会干扰经济的发展。对于上述预测,存在其他可能性和挑战,即使是对基准增速的选择也无法保证准确性。印度近期的增长趋势表明,至少印度本世纪初的增长潜力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需要谨慎对待以下四个问题。首先,印度是全球公认的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然而,需要根据印度国内发展潜力和发展阶段来评估其增长率。印度所处的亚洲储蓄率很高,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度利用冷战后国际贸易扩张所带来的外部需求,经济增长最快。未来印度人口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IMF最新的研究表明,如果印度政策得当——国内方面改善教育和卫生,地缘政治方面与美国利益保持一致,那么印度的人口红利可能会为经济增速带来额外1.5-2%的贡献率(接近8%,将助推印度2033年成为中高收入国家)。正如本世纪初那样,印度无疑拥有潜在高速长的能力。事实上,在21世纪初的头几年里,印度确实走在正确轨道上。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继下降,人口爆炸、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转型周期急剧缩短。西方经济体在劳动力和储蓄率开始下降前的几十年内高速发展。东亚地区也大量投入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以获得人口红利,大部分国家也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印度近期才从低收入国家转为中低收入国家,也就是说印度较高的增长率源于其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加之印度国内面临的诸如年轻劳动力充裕和高储蓄等结构性因素,由此可以证明,印度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比较来看,印度人均收入在二十国集团中处于最低水平,仅仅占人均收入倒数第二位印度尼西亚的50%左右。不容忽视的是,近几十年来东亚的经验表明,当前人口转型周期持续缩短,已经从过去的几个世纪缩短为数十年。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国家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工业前水平。即便如此,如果没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欧洲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使其能够开辟商路,利用霸权获得外部市场和资源。美国利用其帝国霸权也拥有一个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移民潮又加强了这一市场。东亚各小国利用战后更加公平的全球贸易体系,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在受到人口转型周期缩短的影响之前转变为高收入国家。对中国和印度而言,人口红利的窗口期将很快关闭,印度恐难以承受由此失去发展的几十年。面对可能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印度亟需采取行动,避免像拉丁美洲国家那样未富先衰。近些年,印度热衷于投资物质资本,但几乎没有投资社会资本以开发人力资源。在过去五年中,国家财政预算在卫生和教育领域的预算支出不足,仅占GDP的0.8%。第二,印度迎来一个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期。一些国家正寻找将产业链转移至低成本的国家,越南和孟加拉等国已承接从中国部分转移的产业链。这些国家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劳动力供应有限。而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近乎无限。同时,印度拥有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国内消费市场,在各国日益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时,这对印度而言意义重大。第三,印度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仍存在很多桎梏。这一因素也阻碍了印度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来推动经济增长,在如今主要经济体转向国内和去全球化时代,这种优势将被进一步放大。如果印度无法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庞大且不断增长印度国内市场的需求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下滑的缓冲。中国经济增长目前正遭遇人口、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阻力。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可能反映出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恰似中美相互依存关系一样。因为中国在性价比和规模方面的优势,其成为满足印度日益增长的消费品需求的热门选项。当前,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方向仍不明朗。与中国不同,印度没有受到财政和组织层面支持的清晰国家发展战略,而将发展路径的选择交给私营部门。中国则就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方面建立本国主导地位制定了国家战略。印度似乎被“锁”在了其低端服务业的传统比较优势领域之中,需要沿着服务业的价值链继续向上攀升。印度还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因为大型经济体难以依靠单一的增长引擎在长时间内维持高水平增长。与中国不同,印度社交媒体平台的增长依赖于国际科技公司。这些国际巨头将如何在应对这个庞大市场中日益强化的国家控制和审查,同时又不冒声誉受损的风险,目前还存在变数。第四,避免经济政策倒退。目前来看,不能将2011-2012财年至2021-2022财年的基准增速视作理所当然的。在中期来看,随着私人投资大幅下降,印度的增长潜力可能会严重受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在政策端加强供给,印度也很难长期维持5%-6%的增长率。这还是在政府没有推出不可预测和傲慢的政策的前提下,如经济改革政策的倒退、废钞、突然的封锁(译者:指疫情期间印度的“锁国”政策)、偏离投资公平竞争环境以及监管透明的政策,出台缺乏透明度和仓促的改革政策、在政治上走极端等。印度依赖于外国资本,其对与制度和监管诚信相关的问题非常敏感,而印度在这两个方面都受到了兴登堡做空阿达尼事件争议的持续性负面影响。基于人口红利和地缘政治环境的优势,印度有相当大的机会实现比中国更快的经济增长(6.5%至7%),这增加了印度赶超中国的可能性。但在本世纪中叶印度显然仍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假定印度政府实施了果断的政策干预和正确的政府引导,使印度达到当下难以想象的9%的增长速度,同期中国增速放缓至4%,印度的经济规模才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国的70%。逆全球化浪潮下,印度国内市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全球经济变动的情况下,没有外部需求的提振,印度增长潜力有限,尤其考虑到印当前仅为中低收入国家。印度难以承受由此失去发展的几十年,就像它目前正在经历增速大幅下降一样。这不仅会让印度进一步落后于中国,还可能未富先衰,这将挫败其地缘政治野心,并将印度卷入中等收入陷阱,错过人口红利发展期。如果印度希望缩小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巨大差距,就需要采取果断地政策干预。与欧洲和东亚不同,印度具有庞大市场带来的优势。但到目前为止,印度还无法有效利用这一优势。事实上,印度正在将这一优势拱手让给中国,以缓解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在遭遇地逆全球化、人口和地缘政治博弈后面临的潜在增速下滑的压力。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