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得再狠,我也要为他洗白
鲁迅先生写于上世纪的“孔乙己”,竟然在2023年复活了?
正值繁忙春招季,但今年的毕业生发现情况不大对劲,招聘会现场门庭若市,简历也递了一份又一份,但,“怎么到现在还是零offer呢?”
图源:小红书
这问题不问还好,一问才知道“海投一百家,offer没一个”的情况不止一个人有。
图源:小红书
最终,一张河南高校招聘会上的图片中止了这场讨论,海报上,赫然写着招凉菜师傅、洗碗工等岗位。
图源:网络
看上去很讽刺,但实在让人笑不出来。
有大学生在网上无奈发出感慨:
“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这句话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欲,“孔乙己文学”开始盛行。
有人希望自己从来就没读过书,有人为过于现实的薪资水平感到无奈。
图源:网络
言语之间,尽是困顿与不解。
这代年轻人,似乎都陷入了“上不去,下不来”的两难境地。
一时间,网络对其议论纷纷。
有人指责,有人共情。
“孔乙己文学”背后,我们究竟应该看到什么?
孔乙己文学,无病呻吟?
有关“孔乙己文学”的讨论里,吃瓜群众分为两派。
一方挥着手积极响应,称自己就是“当代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既得不到心仪的功名,也抹不开做体力活的脸面。
图源:小红书
另一方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孔乙己文学中的“长衫”,不过是毕业生能力不足的遮羞布。
“找不到工作,是你太懒;有能力的人,早就在心仪岗位上大干一场了。”
图源:小红书
甚至还有人指责,这是“眼高手低”“自命清高”,挑三拣四到最后,连温饱都保障不了,是“活该”。
总之,反对派认为,“孔乙己文学”不过是毕业生放不下学历虚荣和身份傲慢的产物——
“机会一大把,是你不珍惜,只会在网上无病呻吟。”
图源:小红书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是“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这是学生时代颠扑不破的真理。
换句话说,只要好好学习,你想要的,都会在未来等你。
图源:小欢喜
为了在学习中胜出,大家吃了不少苦头。
《小欢喜》里的英子,被妈妈严格控制、逼迫考清华,得了抑郁症。
图源:小欢喜
《小舍得》中的子悠,辅导班、奥数比赛连轴转,只因要实现“阶级跃升”。
图源:小舍得
但苦归苦,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熬过去就好了,考上好大学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然而,等大学生毕业后,看到的现实是什么?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
而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工作,毕业生已经开始主动降低就业期待。
2022年应届生的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较去年下降6%;平均签约月薪是6507元,去年则是7359元,下降了12%。
图源:智联招聘
薪酬低了,工作压力却没变小。
还记得那些此起彼伏、亦真亦假的裁员新闻吗?
还记得称“996”是“福报”的资本家吗?
这,或许才是让年轻人崩溃的地方:
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才发现,自己得到的回报,并不似此前被告知的那般丰厚。
面对现实与期待间的落差,又有多少人能泰然自若,不焦虑、不恐慌?
说这届年轻人“眼高手低”,倒也不见得。
很多人早就迈出了“脱下长衫”的那一步。
有人退出高薪教培行业,迎接地摊经济,做了自由自在的流动小商贩。
图源:小红书
有人放下985学历,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厨师行业。
图源:小红书
有人厌倦做不完的工作汇报,成为一名奶茶店店员,从此实现“奶茶自由”。
图源:小红书
不少年轻人,已经在这种职业选择中收获了满足和快乐。
但也有一部分人,正是在进行了尝试后,才发现自己变成了被大家看不起的“孔乙己”。
读了这么多书,就这?
事实上,给年轻人套上长衫的,并非他们自己,而是社会的偏见。
有一位211毕业的网友在面对严苛就业环境时,决定去奶茶店就职,但招聘方一看其学历,就将其“秒拒”。
“一来就问哪个学校的,问了又觉得我不能吃苦,不稳定不能长久干下来。”
图源:豆瓣
话虽委婉,但多少能听出点“你读了这么多书,就干这个?”的讽刺意味。
评论区的网友热情支招:
“不要说自己是大学生,拿着高中毕业证装高中毕业。”
“工作经历改成流水线、收银员、服务员。”
图源:豆瓣
合着在用人单位心中,学历不仅不是敲门砖,还成了最大的障碍?
简直是一出黑色喜剧。
这些现实背后的“操盘手”,是近年愈演愈烈的“读书无用论”。
有人认为,读书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如果做门槛低的职业,不如不念书。
有媒体报道过辞掉大厂高薪工作、做自由摄影师的985毕业生。
她的职业选择曾被母亲质疑:“你四年大学生涯为了啥?既然最后选择这种不需要文凭的职业,为啥一开始还要上大学?”
但在更多人眼中,学习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变现。
如果无法变现,学历则毫无用途。
在新闻中,你会看到“985毕业,赚得没有做直播的表姐多”的无奈吐槽,也会看到“10岁男孩辍学当网红,卖力宣传自己”的奇特新闻。
图源:网络
人人都盯着头部网红的“流量神话”,用“快手粉丝量最多的30人里面没几个大学毕业的”作为论据,用“读书无用论”强化互联网的幸存者偏差。
而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在2018年新华网所做的95后职业观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希望能成为主播和网红。
图源:新华社
“成为网红能赚很多很多的钱,也不用每天写作业写到22点之后。”
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戕害的不止是不谙世事的小朋友,还有这群向往美好未来的大学毕业生。
“我可以脱下长衫,但社会准备好了吗?”
当努力读书的年轻人因环境严苛找不到工作时,读书无用的社会偏见又让他们无法心安理得地站在蓝领岗位上出力。
即便勇敢踏出一小步,也会被“你读这么多书,干这个太浪费”的言辞浇灭信心。
我想,“读书无用论”的内涵,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它的本质,是用“不读书也能赚大钱”的个例,制造“高学历没有高收入”的落差感,引人掉入“唯金钱论”的成功学陷阱。
或许,这种野蛮的社会期待、专断的价值取向,才是伤害年轻人的根源。
孔乙己里,批判的不是读书人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如果时间倒流二十年、或者十年,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肯定。
可惜,时代不同了。
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各行业从高速发展期进入沉淀期时,工作岗位便会有节律地缩窄、变得越来越有限。
但教育水平没有下跌。这些年,高学历人才逐渐扎堆、供需无法匹配,毕业生面临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以及不内卷就无法突破的阶级固化。
纵有理想主义者的雄心壮志,可我们的确很难再为一句“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无视眼前血淋淋的现实。
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学习无用”,更不等同于“读书没有价值”。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通过对话体现孙少平的痛苦: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个理想。不幸的是,你知道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图源:平凡的世界
然而,也正是因为孙少平读过书,才懂得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身而为人的价值。
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飞跃”。
许多年轻人,其实已经在试图改变、试图创造。
2020年,山东90后公务员韩雨决定辞职,用自己的知识创办一家有别于众人印象的养老院。
在这里,老人会将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坐在椅子上表演“手势舞”,还会做手工、丢手绢,在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同时增长乐趣。
图源:网络
同样是养老院,25岁的樊金林已经创办了四家。
他在养老院内部组织了“老人电竞战队”——几位老人会定期坐在电脑前解说、参与游戏,周围则摆着智能家居设备,场景颇有“科幻感”。
图源:网络
樊金林本人,则手握心理咨询师、养老护理员多种证件,为创业做足了准备。
创业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硕士毕业的超超在发现梦想离自己太远后,决定脚踏实地,去火锅店做保洁,在她看来,“只要我喜欢的、想做的工作,没有什么是十恶不赦的。”
图源:B站
表面上看,她似乎屈服于生活,但内里,她却完成了自我的和解与超越。
“因为人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啊。”
三战考研均失败的弗兰西丝柯,决定去新西兰打工。目前,她正在帮房东建房子,用每天工作两小时换取对应的体力劳动报酬。
图源:IC photo
她突然发现,原来“只要有手有脚,就可以赚到钱”。她认识的木工告诉她,“我很喜欢把一个东西建造出来的感觉”,她由此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一次采访中,她表示:
“我们对于价值的判断是不是出了一些什么问题,必须要坐在办公室,清闲地完成一份工作,并且有还不错的薪水,这才是被推崇的,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要达成很多目标才能过上一种好的生活,可这又是谁来规定的呢?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看理想》)
那么,世界应该变成什么样?
我想,它会真正接纳“高学历打零工”“读完本科做蓝领”,而不是用“读书无用”的论调对众人极尽讽刺。
它会相对应提高工人收入、完善加班津贴与劳动保障,用切实行动让大家看到“脱下长衫”之后的可能性。
它会接纳任何脱离社会时钟、看上去“失败颓丧”的人,并给他们安慰与鼓励——因为,没有人能规定任何人是“失败者”。
它不会讽刺“孔乙己文学”是傲慢、是无病呻吟,而是看见他们身上的可能性。
努力生活着的年轻人,不应该再被嘲讽。
这个社会,也应当为年轻人做点什么了。
当我们重新回到《孔乙己》的文本时,就会发现:
鲁迅先生想要批判的并不是文人本身,而是对文人冷漠、无情的社会。
参考资料:
1、《看理想》,三次考研失败,我决定去新西兰摊煎饼了;
2、《新华社》,95后的谜之就业观,你看懂了吗?
18 / Mar / 2023
策划:视觉志
编辑:林晓风&安然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