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青峰洞见|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建设创新型大学,服务高质量发展
3月17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三届年会在黑龙江亚布力正式开幕,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受邀出席并作开幕演讲,主题为《建设创新型大学,服务高质量发展》。
杨振斌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对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要当好创新策源的排头兵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就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杨振斌还提到,大学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学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企业的时代责任,也是中国高校的时代使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个增长速度大大地高于过去五年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企业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倾注了更大的精力。作为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这既给高校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这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把创新型大学建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基点,持续增强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强化与行业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关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大学力量。
借此机会,围绕本届年会主题,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大学要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优化科学研究的组织模式,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对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要当好创新策源的排头兵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就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既要大力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要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紧密对接,凸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也要鼓励和加强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更好地支撑和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一方面,加强有组织科研,解决在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发挥自身学科优势,集成相关领域优质资源,聚焦关键核心领域系统发力,实施“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大零号湾”四大专项计划,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前瞻布局。比如,我们牵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鲸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列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大科学设施建设规划,正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地。另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以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等研究院等基础研究前沿特区为先行,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潜心探索,李政道研究所在马约拉纳中微子、量子多体磁性系统、暗物质探测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转化医学大科学设施在精准医学、分子医学等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助力人类生命健康领域实现更多更大突破。
第二,大学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大学不乏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原创性技术,但很多高价值专利没有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仅为3.9%。如何以科技成果更好助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突破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瓶颈,为我国关键领域发展提供“换道超车”的可能,是高校必须要回答好的课题。
面对长期羁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家部委和上海市大力支持下,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争做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小岗村”。试点工作开展两年多来,聚焦破解束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细绳子”问题,从体制机制优化到人才培养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设置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系列高级职称体系、设立“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等,激发教师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活力。近三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超450项,合同金额累计接近30亿元,是上一个三年合同总额的5倍。
今年2月27日,上海市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有关情况,交大校长丁奎岭院士在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交大作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核心之一,学校师生校友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是功能区高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通过学校对区域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大零号湾区域创新生态日趋完善,科创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在区域内快速集聚。当前大零号湾区域内交大师生校友创办的企业已超过600家,其中也涌现了不少优秀企业,排队申请科创板IPO的企业梯队已经逐渐形成。
第三,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人才引领发展地位和人才驱动创新作用作出了高度概括。同时,我们要有“教育是第一根基”的思想认识,因为科技、人才、创新都要基于教育,教育质量提高了,我们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拥有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大学肩负着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之重任,要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增值。
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7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40余万名,造就了一大批治国英才、科学大师、产业巨子和文化精英。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学在交大、育人神圣”的氛围,致力于让每个选择交大的学生更优秀,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四个计划”:针对前1%学生发掘培养的“伯乐计划”,针对前10%学生学术引导的“荣誉计划”,针对学业不适应学生的“攀登计划”,以及致力于提升全体学生培养质量的“跃升计划”。
与国家电投集团在面向未来的智慧能源领域跨界合作,共建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针对产业发展需求,重塑多学科知识体系,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商飞协同,为大飞机型号研制和发展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与宁德时代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和未来能源研究院,对新能源发展及人才培养进行前瞻布局,为服务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提供创新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期间,“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举办,由交大师生团队研发的滑雪六足机器人在成就展上展出,并被收入党史博物馆。去年,上海交大成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学院试点建设高校,将进一步加强与重点行业、重要企业联动,构建更加高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努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
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早在2010年率先成立创业学院,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遵循高端人才培养的市场规律,构筑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推动有潜力的大学生成为未来企业家、大学生创业项目变成现实企业,这体现了大学对履行办学使命、践行社会责任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思考和积极作为。
交大人在社会各行各业自觉践行着使命担当,源自上海交大的创业者,也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生力军。在创新创业生态成长的交大学子陆续创立了依图科技、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高新企业,以及柏楚电子等科创版上市企业,引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从高校研发实验室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源自交大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快速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借此机会,向各位企业家朋友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我们真诚希望,依托高水平大学的人才、智力、科技等优势,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助力;同时,热忱地欢迎大家来交大选拔优秀人才、开展校企合作协同攻关,与在校学子分享创业故事和成长历程。上海交大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协同、引领未来,共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编|章伟升
排版|王紫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