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海鞘,俗称海菠萝、海凤梨。作为唯一可以产生纤维素的海洋动物,为判断它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人们着实花了一番功夫 。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它早早地被端上餐桌。人们长久以来坚信,海鞘对人体有特别的补益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看法或许大有道理——食用海鞘可能会帮助人们克服阿尔茨海默病。
海鞘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其外形呈壶状或囊状,看起来非常像植物,它因具有一种独特的纤维质鞘而得名,它也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产生纤维素的动物。海鞘广布于海洋,常附着于岩石、码头木桩、船底、海藻上或埋于浅海的泥沙中。成体海鞘一端牢牢吸附在基体上,另一端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孔的四周有括约肌控制开闭。看起来,就像是海底生长的一排排“凤梨”。有这样的外形,无怪渔民最初把海鞘当作植物了。但其实海鞘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逆行变态的现象,它是由动物逐步变态为“伪植物”的成体状态。逆行变态又称退化变态,是指脊索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使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刚出生的海鞘很像小蝌蚪,其尾部发达,身体中央有一条脊索贯穿头尾。脊索背面有一条神经管,咽部有成对的鳃裂。其脑泡顶部甚至还演化出了感光细胞和平衡器官。因此,小海鞘可以像蝌蚪一样在海里游来游去。然而,幼体在一天内就会附着在其他物体上。随后,其尾部连同脊索逐渐萎缩消失,神经管也退化成神经节,脑泡和感觉器官都脱落消失了。而咽部大为扩张,鳃裂数急剧增多, 从蝌蚪状逐渐变成一个个长在海底的大菠萝。图源:《自然界的艺术形态》by Ernst Haeckel有人猜想,这种独特的退化变态可能是出于一种自行降低“食用价值”的目的。不过遗憾的是,这种伎俩并不足以瞒过人类的眼睛。海鞘还是被端上了人们的餐桌。在日本、韩国等地区,海鞘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海鲜。除了味道鲜甜,海鞘还有一些神奇特性吸引着人们,那就是它们神奇的再生属性。根据生活方式不同,海鞘可分为群居海鞘和单体海鞘。群居海鞘既可行有性繁殖,又可行无性繁殖,其无性繁殖又叫出芽繁殖,新的个体从成体的某些特定部位出芽长成新的个体,属于生理性再生。群居海鞘是迄今发现的脊索动物中仅有的具有整体再生能力的一类动物,如拟菊海鞘可以由100~200个成血细胞加小段血管再生出完整的个体。而只进行有性繁殖的单体海鞘的再生能力往往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身体结构,通常利用身体的近端再生出远端的组织和器官,能够再生的身体结构往往是易受环境损伤的部位,如玻璃海鞘的出入水管和神经复合体等。最近的研究发现,海鞘含有丰富的缩醛磷脂,这种成分这对人体抗衰老的过程至关重要。缩醛磷脂天然存在于人体中,心脏、大脑和免疫细胞中尤其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内的缩醛磷脂会逐渐流失。而这种流失也正是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病即是如此。
一项发表于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的研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在饮食中添加缩醛磷脂补剂(通过食用海鞘添加)可以阻止突触退化、减少大脑中的炎症,从而阻止认知衰退。研究的主导者,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傅磊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缩醛磷脂不仅可以阻止认知能力下降,还可以逆转衰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此外,喂食缩醛磷脂的老年小鼠会长出更厚、更有光泽的新毛发。”研究人员训练小鼠们在莫里斯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中寻路,希望借此评估缩醛磷脂补剂对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该迷宫由水池和休息平台组成,由于老鼠通常厌水,因此经过训练、记住平台位置后,它们在进入水池后会立即游向休息平台。一般来说,在同等水平的训练下,年龄较大的老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找到平台位置。实验结果表明,当喂食缩醛磷脂补剂时,老年小鼠表现得更像年轻小鼠,能够更快地找到平台。为了找到缩醛磷脂改善小鼠智力表现得原因,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小鼠大脑内发生的变化。他们发现在服用缩醛磷脂的小鼠的大脑中,突触的数量和质量都更高。研究人员认为是膳食中的缩醛磷脂抑制了衰老进程中的突触退化。
另一方面,服用缩醛磷脂补剂的老年小鼠,其大脑中的炎症水平大大降低。大脑炎症的发生被视作大脑衰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高的炎症水平会使大脑免疫系统变得过度活跃,甚至攻击神经元并阻止突触正常运作,从而对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认为这也可能是海鞘能够帮助小鼠获取更好智力表现的原因之一。
傅磊教授指出,尽管缩醛磷脂补充剂具体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我们发现缩醛磷脂显著提升了那些有助于神经元、突触生长发育的分子水平。这表明缩醛磷脂可以促进神经再生。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缩醛磷脂能够直接影响突触的结构特性。缩醛磷脂可能会增加突触膜的流动性与可塑性,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
而间接来看,“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和我们大脑之间存在广泛联系,而缩醛磷脂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进一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症状。”
参考文献: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olb.2022.815320/full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