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赌,张颂文的新电影火不了
2003年4月3日,浙江省嘉兴市,一个风平浪静的下午。
下午三时许,秀洲区某办公室内,周一超拿出了提前购买的水果刀,打破了这份平静。
他趁工作人员不备,将刀猛刺向其颈部。
受害者举起椅子试图抵抗,周一超又拔刀对准了另一名工作人员,用力刺向其胸、颈部位,致其倒地。
血流满地,一死一伤。
十一个月后,周一超被执行死刑。
图源:网络
周一超施暴的原因,是因为体检查出乙肝‘小三阳’,错失公务员录取资格。他不明白,为什么“小三阳”就没有资格当公务员,但直到死去,他也没能得到答案。
周一超作案手法极其残忍,不值半点同情。
但除了究责外,此案最值得关注的点,其实是背后的时代症结——乙肝歧视。
前几天,白客、张颂文主演新电影《不止不休》上映了。
图源:网络
这部拖了三年才面世的片子,是十足的现实主义题材,而它对准的正是二十年前国内遍地开花的“乙肝歧视”。
电影取材真实事件,故事合理、演员演技也没得说,但看完后,我沉默了。
这电影,可能根本火不了。
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先不急着讨论原因,我们从“乙肝歧视”谈起。
可能有人忘了,中国曾经被称为“乙肝大国”。
近年,经过疫苗、药物等多种干预手段,我国乙肝患者数量已经有所下降,但据央视新闻透露,截至2020年,我国仍有约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
不过,在二十年前,这个数据要接近翻倍。
《不止不休》的原型,来源于记者韩福东的一篇报道,名为《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这1.2亿人,指的就是2003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在周一超锒铛入狱半年后,同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张先著,向法院递交了《行政起诉书》。
图源:网络
他的公务员考试成绩排名第一,本是“板上钉钉”的铁饭碗,但体检完后,却被人事局以“小三阳”名义拒绝入职。
事实上,张先著早已在正式体检前就自费检查,发现自己并非“小三阳”,而是“一五阳”。
看不懂没关系,只要记住区别就行了:
在当时的录取规定中,“一五阳”是可以入职的。
面对白纸黑字的不公,张先著带着多年的困扰,一纸诉状将人事局告上法庭,对方只能应诉。
他不在乎“小三阳”和“一五阳”谁才能入职,他在乎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凭什么受到录取限制?
半年后,张先著胜诉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去人事局工作,这是维权的代价。
张先著案被称为“乙肝歧视第一案”,此前,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国内一直饱受歧视,只要被打上“乙肝”标签,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婚育状况都会受影响。
在《不止不休》中,有考研数年因乙肝被拒录取的寒门学子,有考试名列前茅,但进不了理想单位的热血青年。
图源:网络
水站老板,因为家里有乙肝病毒携带者,被人砸场子、要求“退钱”,顾客围在门口大喊,“谁知道水里有没有病毒啊!”
图源:网络
有人在得知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后,感觉“天要塌了”。
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是“乙肝大国”,而自己,则成了他人眼中的“瘟疫源”,唯恐避之不及。
事实上,乙肝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无二致,仅有三种——血液与体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世卫组织的说法非常明确: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在治疗手段恰当的前提下,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有“转阴”的可能。
但在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科普水平尚低,乙肝,仍是众人心中“魔鬼”般的存在。
张先著胜诉后,仍然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偶然有人介绍工作,公司老板也会考虑到张先著的“公众身份”及“乙肝”标签将其委婉拒绝。
再三思索后,他决定投身乙肝科普公益事业,站出来,为1.2亿人发声。
终于,在2007年,这个声音被听见了。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上学、就业等权利,要求入学、入职体检不得再进行乙肝检测。
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得到了重视。
“看个热闹,当什么真?”
《不止不休》的结尾,也停在了这些法律条例出台的时候。
电影澎湃、感人,坐在影院里,我被白客和张颂文的演技折服,几乎快要哭出来。
但我还是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电影描述了21世纪初的“乙肝歧视”,二十年后的今天,“乙肝歧视”消失了吗?
我随手上小某书查了一下。
图源:小红书
“因为乙肝,好朋友对我退避三舍。”
“因为乙肝,去亲戚家吃饭被打掉了筷子,说我有病。”
而且,即便“乙肝歧视”不复存在,其它疾病歧视依然“坚挺”。
三年新冠,从歧视武汉人开始。
2020年初,其他省市街头的武汉车牌,会被拍下来发进社区群里,被人大骂“祸害”。
有差旅需求的武汉人,即便做了核酸和血清检测,也会被对方因“武汉人”拒之门外。
图源:微博
疫情扩散时,被公布行程轨迹的患者会被辱骂、造谣。
成都一位20岁的女孩,因为一晚上去了三个酒吧,遭受了网友的无尽谩骂。
甚至有人拿假视频“爆料”,称是女孩喝醉的模样——意欲何为,懂的都懂。
图源:封面新闻
公司招人,要求“历史无阳”,专家在一头强调“治愈出院后无传染性”,企业在一头疯狂筛下阳过的简历。
图源:网络
奥秘克戎毒株大流行,大家眼看着隔壁小区、同单元的人被依此拉走,干脆为患者取了“小阳人”“羊”等歧视性外号,似乎,这些人从来就不是他们的同胞。
图源:每日人物
二十年前,不止有乙肝,还有非典。
当年,被媒体称为“零号病例”的黄杏初被迫从任职的餐厅辞职、隐居在老家小楼里不敢外出,他会接到威胁、恐吓电话,认为自己不再是“正常人”。
图源:晶报
后来,他被证明“可能不是零号病例”。
但,迟到的公平,还算公平吗?
歧视与偏见带来的创伤,能复原吗?
与黄杏初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周作芬,他因感染非典后致百名医务人员感染,被大众称为“毒王”(是的,“毒王”的称号,二十年前就有了)。
非典时期的隔离
在一次采访中,周作芬表示自己不想露脸,因为“上电视的话,全世界都知道我了,我到商场买趟货,商场的人认出我就会歧视我;我到酒家喝茶,酒家的人就会歧视我;我打车司机肯定不载。”
除此之外,艾滋病人受到的歧视度,恐怕比上述所有案例加起来的都要高。
人们可谓谈“艾”色变,敬“艾”远之。
被认定为“艾滋零号病人”的盖尔坦·度加,即便去世,也被居心不良的作家造谣,称他是“反社会人格”,曾经“性侵黑猩猩”。
《纽约时报》称度加是“把艾滋带到美国的人”
直到32年后,《自然》杂志论文表明没有数据支持盖尔坦·度加是“零号病人”时,争议才就此打住。
可惜,一切都来不及了。
《不止不休》,呈现了二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但放在现在来看,丝毫不过时。
你我都明白,歧视从未真正消失过。
为什么我说《不止不休》火不了?
因为大部分人,或许都只是看个“热闹”,看完后,一切又恢复原状。
被歧视的人群,从未得到过应有的公正与尊重。
“不要遗忘”
“一个人被歧视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你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因为你的某一种身份(血缘、籍贯、身高、疾病)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与你的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都无关。”
这是《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的报道原文,开头两句话,振聋发聩。
平心而论,“乙肝歧视”的现象,不能说完全消失,但程度必然有所减轻。
这与报道记者韩福东、原告张先著的努力离不开关系。
客观来看,疾病之所以被污名化,通常有三个原因。
一是缺乏明晰的法律条例。上世纪末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规定:“乙类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应当接受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
含糊的规定,扩大了乙肝的严重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第二,则是缺乏疾病科普。
张先著在胜诉后,发现“乙肝歧视”的根源在于大众对乙肝缺乏了解。于是,他整日奔走在“乙肝科普”之路上,他会倾听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歧视的故事,也会写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力求推动大众对乙肝的认知革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没有人去发现、看见、推动反歧视。
如果没有韩福东和张先著的发声,乙肝病毒携带者面临的社会环境会更加恶劣。
但,只有他们的声音,还远远不够。
电影中,一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图源:网络
我想,身而为人,我们都有责任对“歧视”说不。
这一声“不”,需要发自内心,需要坚定不移,更需要真正理解——我们要抵抗的是病毒,不是同胞。
歧视,从来不会只针对个别人。
当你把被命运玩弄的普通人叫做“毒王”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你生病时,“墙倒众人推”。
当你在新冠期间把武汉人称为“瘟神”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国外,已经有人举起“中国病毒”的旗帜,抢劫华人、拦路砸车。
当你发出歧视的信号时,就已经默认,自己也可以被他人排挤、打压、不公正对待。
还记得新冠歧视是怎么消失的吗?
因为,大部分人都病了一轮。
没有人愿意叫自己“毒王”,也没人再开“小阳人”的玩笑。
这是人性,也是规律。
《不止不休》展现了一段历史,更折射了赤裸裸的现实。
但最终,能让悲剧不再重演的只有人们自己。
我害怕《不止不休》不火,但更害怕的是,我们每次都对真实存在的不公事件轻描淡写。
我们要反思。
不要遗忘。
点个“在看”,坚定、坚决地,对歧视说“不”。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2、《解放日报》,十年乙肝路|张先著这些年;
3、《南京晨报》,首例SARS患者病毒源仍是谜;
4、《最人物》,今天,国外确诊逼近30万: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沦为“0号病人”。
26 / Mar / 2023
策划:视觉志
编辑:林晓风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