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年轻人,怎么都开始“爬墙”了?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Misato
作为一个从来不擅长任何运动的人,我下定决心开始接触室内攀岩的契机,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失恋。
而在第一次攀岩课结束之后,我步履轻快地回到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攀岩太快乐了,朋友们。那些软弱和恐惧的情绪,那些曾经彻夜折磨我的,‘为什么没有人爱我’的痛苦迷思,全都被我在岩壁上丢掉了。手指狠狠握住粗砺的岩点,把身躯引向高处的那一刻,全世界似乎就只剩下了我的肌肉,我的呼吸,还有我坚硬的、不伪饰的、勇敢的心灵。”
这完全是我个人化的体验和情绪,但或许,它也是攀岩的诸多魅力之一。
01 下班后的年轻人,怎么都开始“爬墙”了
简单来说,室内攀岩攀的并不是真正的岩壁,而是室内场馆里人工设计的墙壁。下面设有厚厚的海绵垫作为保护,墙上装有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岩石点,供人用四肢借助岩点,手攀脚登,完成攀岩体验。
我平时去的岩馆在北京五环外一个荒凉的工业园区里,前几年刚建成时,号称是亚洲最大岩馆,位置虽偏,但哪怕是在工作日的晚上,这里依旧人头攒动,每面墙上都长满了龇牙咧嘴、姿势各异的上班族。
似乎游泳健身普拉提这类常规锻炼,已经满足不了年轻人日常的解压需求了,化身远古人类,在岩壁上闪转腾挪、纵身一跃,才是他们心中自由与力量的象征。
到了周末,岩馆更是人潮拥挤,有年轻夫妻带着身高及膝的小孩,也有一身腱子肉的外国壮汉。偶尔,你还会看见穿着亮黄色凯乐石攀岩裤(地位约等于攀岩界的Lululemon)的青年训练队运动员在这里出没。别怕,他们不会和普通人抢夺初级线路。
因为岩馆的墙壁上,线路错综复杂,有时两条线路会交叉“打架”,需要避让。所以一旦人多起来,大家就得在墙下排队,轮流攀爬。
爬起来当然是水平不一,有人身轻如燕,飞身跃起;有人卡在中途,手足无措;还有人力竭脱手摔下来,无论哪一种,都会引来底下的围观者一阵骚动,或点评、或褒贬、或鼓动,更热心些的,还要冲上去,亲身演示一遍……这种不是在爬墙,就是在围观别人爬墙的气氛,与公园围棋角颇可比拟。
你甚至能看到围棋角同款“背手大哥”
根据新京报提供的数据,自从2020年攀岩成为东京奥运会的新增项目之后,国内的攀岩爱好者也越来越多。短短一年期间,全国岩馆的数量达到了约400家,年参与人次达百万。据我观察,吸引的主要是那些平时上班爬excel表格或word文档,朝九晚五、困于高楼大厦的都市年轻白领。
都说办公室工作消耗的是灵魂,一天下来,精气神被吸走大半,徒留身体完整,同时虚胖。攀岩就相反了,一条线路下来,磨破手皮摔懵脑袋也上不去才是常事。
图源小红书@MaX1Rrrr_
行话叫“磕线”,这词很形象:只需要看看每次攀岩结束后身上新添的小伤,就能充分领略到何为“磕”——硬磕,用身体磕,用意志力磕。
哪怕第十次从同一个滑溜的岩点上摔下来,也要第十一次试试新的动作。
于是,无数人好端端地走进岩馆,再带着浑身的青紫和流血的手掌,精疲力竭地回家,还要看着视频和岩友一起复盘今天的磕线成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攀岩更像是一种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淬炼。当然,以肉体为主。所以它的乐趣才如此贴近一种原始本能——就像鸟类天生爱飞翔,人类生性爱自由,当面前突然出现一面布满了五颜六色岩点的高墙,谁能忍住不往上爬呢!
02 去攀岩吧,穿着牛仔裤也能去
近年来的网红运动,我几乎都尝试过。飞盘,作为强竞技性、需要组团的集体运动,对圈子狭窄的上班族来说不大友好。滑雪,价格太贵,有季节性限制,场地远,技术门槛高,初学者很难迅速从中获得快乐。
室内攀岩,目前看起来还勉强算是一项小众运动,毕竟在社交平台上分别搜索“攀岩”和“滑雪”,帖子数量差了一个量级。但一个多月前,我第一次走进岩馆,却意外地发现:室内攀岩远比我想象中要更受欢迎,门槛也更低。
室内攀岩入门,需要准备些什么?
答案是,几乎什么也不用准备。
剪短指甲,换上衣柜里最方便运动的衣服——甚至都不需要是专业的运动服,一条宽松耐磨的休闲裤或是牛仔裤,再去岩馆花10块钱租一双攀岩鞋,即可满足爬墙所需。
在北京最大的岩馆,一节私教课的价格大约是300块钱,拼一节多人团课大概是一百块出头,此后每次进馆的价格也是一百左右,不限时间。
如果只是为了享受攀岩的乐趣,不追求特别高超的技术进步,完全可以只上第一节课。
在这堂课里,教练会告诉你室内攀岩分为两个基本类别:抱石和顶绳。
上文出现的室内攀岩图片都属于抱石(Bouldering),顾名思义,是在墙壁上大大小小的彩色岩石间闪转腾挪,抵达顶点。
顶绳(Top Roping)则更挑战心跳,通常会有保护绳索在岩壁顶端固定好,随着攀爬者慢慢攀岩上升,保护者会负责帮助收缩松弛的绳索。难度较低的线路,绳索通常是自动化的,只需要系好安全带,就可以放心攀爬,再放心松手下落。
两个小时的课程,如果去滑雪,你可能刚刚学会怎么踩着单板直起身体,开始在下饺子一般的初级道上推坡,摔得尾椎发青。
但同样是两个小时,足够一个攀岩教练教会你如何发力,如何摔倒,再指导你爬上人生中第一条初级线路。
啊我不是在给岩馆打广告,我只是想说明,攀岩带给人的正反馈,也太及时了! 真的,当代年轻人虽然天天把摆烂躺平挂在嘴边,但还是会乖乖给甲方改稿改到第n+1版。大家太需要及时的正反馈了。
十几米的顶绳攀登看起来仿佛西天取经,但没人规定你必须登顶,爬到半路力竭脱手的人比比皆是,反正还能享受一把坠落的速度与激情;一条抱石线路再难,也不过五六个动作就能登顶,上次可能吭哧吭哧爬到一半就往下掉,下一次,很可能就只差最后一步。
哪怕总是 “只差最后一步”,每次的“差一步”之间,也有一些微不可察,不足为外人道的进步嘛。天知地知我的身体知,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网上那些攀岩磕线的视频里,多得是在同一个步骤摔下几十次,还乐此不疲的年轻人。
而当你问他们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提到同一个:
攀岩,本就是一项关于“摔下来”的运动。
03 一项关于“摔下来”的运动
无论你去到哪家岩馆学习攀岩,教练最先教的一件事,都并非是攀登和发力,而是“学会如何摔下来”。
双手抱胸,不要撑地,双脚落地,再顺势向后一滚,这是从高处摔下来时的动作要领。
而“如何下定决心摔下来”,是一门更加深刻的学问。
身在岩壁上,能够依赖的只有身体的感知和微妙的直觉。有时需要胆子大一点,在高处站立或是动态发力;但更多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敢于松手摔下来才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只有先摔下来,才能进行下一次尝试。
一位攀岩时长一年的岩友在剪辑视频时表示,自己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摔跤的姿势越来越优美了”,本来想剪出从菜鸟到高手的进阶对比,但一剪才发现,哪怕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进步,摔倒仍旧是攀岩过程中的主旋律。
这并不令人沮丧,因为只要不追求绝顶的徒手攀岩效果,无论多么厉害的高手,也依旧会从岩壁上掉下来。而摔下来只证明,下一次攀登的过程会完成得更好。
这也是我和很多朋友在攀岩时的最大感受: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项运动,会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失败的快乐”。
在不攀岩的人看来,攀岩的重点可能是向上攀登,是更高更快更强。
身处岩壁之上的人,却往往会因为不低头往下看,而忘记了高度的价值。
很多人第一次尝试攀岩之后的反馈是,“比想象中难,但感觉自己比想象中强。”
难,难在力量、耐力与技巧,而心态的强壮,来自对身体的全新感知。
粗糙岩点摩擦手掌的时刻,人会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掌控着身体,掌控着肌肉、平衡、以及每一寸关节的发力。
更重要的是,攀岩会运用到身体力量,但绝不是一场只靠力量的角逐。
岩馆里常常会出现不少手长腿长、对身体素质相当自负的男性,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会轻松爬上高难度线路,却往往在需要降低重心蹲下来的第一步,就笨拙地折戟沉沙。
《极限逃生》剧照
而那些依靠身高、臂展和力气硬拉都未必能够成功的步骤,身体条件没那么好的女性、小个子男性,却能通过推胯、折膝、换脚等技巧,和更加周密的线路规划来完成,并且完成得更加漂亮。
似乎人人都会在岩壁上找到一个意料之外的自己,强壮者发现力气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瘦弱者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加强壮。
我也一样:某次攀岩的时候,岩馆里的陌生人帮我录视频,录下了我在一面斜壁前蹲下身子、拉长手臂,准备跃起的一刻,她说,看起来像只豹子。
那是我过去从未发现的自我,在攀岩时找到了。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