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年中,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段“奇幻漂流”。
2018年,网友们对这位互联网经济元老的称呼是一半崇拜一半亲昵的“马爸爸”。
彼时正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之巅”,坐拥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此时风头无两。为了和他的阿里巴巴竞争,国内的互联网大厂们甚至隐隐有联合与之争锋的趋势——一个声势浩大的“反阿里联盟”正在水面之下缓缓酝酿。
而后面的展开,却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美贸易冲突开始升温,硬核科技的重要性陡然拉高。然后到了2020年初,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袭来,于是整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都变化了:内卷给年轻人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精神内耗,曾经被寄托了无限希冀的平台经济异化成了“和小贩争利”,996和“福报论”开始被仔细审视。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前段时间俞敏洪对《狂飙》的点评被人骂上了热搜就是这种争议性的直观表现。
反映在马云个人身上,事情的变化则更具戏剧性和攻击性:那个曾经被网友们称呼为“马爸爸”的人,如今已经被打上了“吸血鬼”和“资本家”的标签。
马云个人形象的颠覆背后,是时代浪潮的震荡。正如那句著名的论断所言: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
现在,马云回国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咱们是时候聊聊中国的民营经济了。
为什么我们选择发展民营经济?
有必要发展民营经济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具体时间。
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里,挑大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和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存在感无限趋近于0。而在当下,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到了再怎么关注都不为过的程度。
更准确的说法是,当我们发现国有经济开始在某些领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就有必要发展民营经济了。
新中国是建立在百废待兴之上的,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任务只有两件事:一个是打好工业基础,一个是保卫祖国。前者完成的标志是中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矿山和水利设施,基本进入工业化,后者完成的标志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短时间里完成这么多事儿,这显然不是市场机制能搞定的,故而我们必然会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来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当时间走到了1980年,计划经济的缺陷渐渐开始暴露了。
首先就是管理问题。
今天,绝大多数的企业,哪怕是国企,除非金额或者意义特别重大,否则在采购设备/原材料的时候是不需要特意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的。
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统购统销”才是规则——什么东西卖给谁,什么东西向谁采购,决定权并不在企业手中,而在计委和各个工业部——钢厂上面有冶金厅,汽车厂头上有机械工业厅,化工厂上面有化学工业厅。企业是要服从这些部门领导的。
“人财物各有所管,产供销互不见面”这副对联就是对当时这种弊病的讽刺。在这种叠床架屋式的系统下,效率怎么可能高起来呢?虽然我们现在更多担心的是过于浮躁的消费主义,但这也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异常丰富的时代——我私下和朋友喝酒吹牛时候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咱们中国现在仓库里堆积的羽绒服足够全国人民穿五年。而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刚刚说的“统购统销”,企业是无法直接对话市场的,所以也根本不会按照市场需要来生产产品——这种盲目的模式,最终导致了全社会的消费品短缺,也就催生了“粮票”为象征的配给制。我爷爷年轻时候报名去当探伤工,每天都要和强辐射的探伤仪打交道,为的就是给家里的四个孩子多弄点吃的——因为当了探伤工不仅每个月能多发点肉和鸡蛋,还有当时非常稀罕的炼乳。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僵化低效,使得我们必然选择了市场机制。而一旦选择了市场机制,也就等于选择了迎接民营经济。这里顺便多说一句,中国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说到底就是在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市场化改革。以机械工业部的这些年的变化为例,1982年的机械工业部是正儿八经的国家部委,地方上也有下辖的机械工业厅。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机械工业部被改为了机械工业局,归入经贸委的旗下。2000年后,改革进一步深入,机械工业局撤销了,变成了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后来又更名为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这就不是政府部门了,而是成为了民间协会。以前机械工业部麾下有很多大型企业,可以强势地通过行政命令干预企业的经营。现在的协会力量就弱多了,只能靠制定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来影响行业。这一系列顶层设计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国家的改革进程。始终记住一个点:国企和民企是互补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在填补国企的空白或者做那些国企不擅长做的事情。可别以为非竞争领域意味着简单,非竞争领域之所以是“非竞争”是因为门槛太高导致一般资本完全无力参与,像是电力、铁路、通信这种行业,动不动就要在深山老林里修几百上千公里的线路,沿途还需要建造各种配套设施,这一切的背后需要海量的固定成本投入。你要让民营经济来干这个,那可就麻烦了。那个山沟沟里就那么几十户人家,我有必要把基站或者电力牵过去吗?我干这个就亏本啦!那铁路不是还能继续跑车么?修什么修啊?什么乱七八糟的危险化学品翻车泄露,我一个铁路公司思考这些事情做甚?因此,即便是那些高度市场化的西方国家,也仍然需要大量国有企业来负责这些“非竞争领域”从而保证社会的基础福利——法国是最典型的一个,铁路、电力、核能、煤气、煤炭、航空制造等等行业都是国企主导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企是有帮着政府承担基建、能源等社会福利的责任。但是有得必有失,国企擅长的是超重型的资本投入,不擅长的是灵活的市场竞争,即一般竞争性领域——国企的所有权、员工激励和社会责任导致国企不可能像民营企业那样灵活机动地设定战略、执行生产任务。以最简单的餐饮行业为例,现在餐饮行业卷新产品、卷服务、卷营销都卷出花了,动不动就是什么“网红”什么“樱花口味”什么“美女帅哥服务员”。但国营餐饮呢?去点评网站上看看就知道了,老牌国营餐馆的评分一片愁云惨淡,最受诟病的就是国营餐馆的菜单——小时候去是那么几道菜,现在去还是那些道菜。为什么这样呢?很简单,国营馆子是铁饭碗啊——一个大概率不会破产关门的餐馆,还会有动力去升级吗?一个拿铁饭碗的国企身份的服务员,有必要去担心被客户投诉的事儿吗?“海底捞”作为中国最头部的餐饮企业,它为什么要在服务上往死里卷?就是因为它是民营企业,如果它不能在残酷的市场上竞争出来,它是真的会倒闭的。工业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以及产品研发都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成本。私营企业没人兜底、生死存亡的压力极大,于是特别有动力去升级自己,而国营企业却因为总觉得国家会给自己兜底而丧失升级的动力。从管理者的心态上来说,民企国企也有巨大差异——国企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国企领导本质上是被委托过来管理国有资产的,因此最要命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经营好而是贪污腐败和侵占国有资产。民营企业呢?民营企业是股东们的财产,民营企业的高管最怕的是把企业经营黄了,把股价搞崩了——至于个人的收入,看看民企高管的薪酬激励制度就啥都懂了。更关键的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升级。父辈们年轻时能吃饱就是幸福,到了我们这一代,吃喝玩乐以及精神文化享受都变得异常多样。国有企业天然不适合满足这些一般竞争性市场上才有的零碎需求。讲了这么多民营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可以来谈谈中国民营企业的贡献了。民营经济在中国成规模且“体面”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在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之前,中国的私营经济虽然开始了蓬勃发展,但基本上属于“经济黑户”。甚至没有一个正式可靠的法律地位。“温州八大王”事件就是那个阶段的典型案例。多亏了1992年邓公的“南方谈话”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民营经济的尴尬局面才得以缓解。真正完全彻底解决问题,还得等到2000年之后——2002年的十六大,国家终于明确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至此,中国民营经济才算彻底地得到了一个“体面的身份”。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一个“体面的身份”,非常重要。身份体面不体面,背后有非常微妙的含义——上可以决定你能享受到何种层次的资源与红利,下可以决定普通人如何看待你的存在。这种含义最有趣的体现或许并不在宏观上,而是在生活琐碎的瞬间中:“铁饭碗”足以让一个普通平凡的男孩在日益苛刻的相亲市场上瞬间变成“香饽饽”。在很多老一辈家长的眼中,除了公务员和国企,像我们这种写公众号做新媒体的,压根儿都算不得什么正当职业。不过,幸好,中国民营经济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终于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今天,官方在探讨民营经济的贡献时往往会用“56789”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60%以上的GDP,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翻译一下就是:民营企业们不仅是国家财政的柱石,也是中国经济的主力,更是中国科技的发动机和就业的蓄水池。这还只是官方的宏观数据,如果微观地来看,我们将会更清楚地认识到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手机行业,华为、小米、Oppo、Vivo,四家大厂撑起来了中国的手机军团——这四家大厂,几乎包揽了中国消费电子行业最强的设计研发团队。手机设计出来了,制造也要跟进吧?手机里的每一个零部件,不论是金属框架还是屏幕、镜头,背后都站着一家或几家民营企业。不仅是手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民营企业的地位也堪称是举足轻重——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整机厂之外,还有宁德时代、精进电动、大洋电机这些供应商也在崛起。哪怕是高铁、大飞机这样的“国之重器”,拆开它的供应链看看,里面其实也站着一大堆民营企业:南京的一家民营企业,给“复兴号”高铁列车提供了十几款电气和控制技术产品。西安的一家企业为国产大飞机C919设计了舱门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际上,今天中国制造业的总投资额里,有85%都是民营企业贡献的。中国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底色其实是民营经济。在我看来,这才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大的贡献——民营企业们没有花费国家太多的资源,就让中国掌握了举世无双的大规模制造能力。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等于是花了小钱,办了大事。除了夯实了中国制造业的底子,民营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上也有重要的作用。2012年到2022年,十年来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名单上获奖者身份的变迁,说明了一切:最开始的几年,获奖者主要是高校和各种研究所,但越往后,民营企业就出现得越频繁——如今,阿里、百度、腾讯、网易、TCL等等企业都开始上榜了。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全国研发投入TOP-1000的民营企业研发费用高达1.08万亿,占了全国研发经费的50.16%——民营企业正在努力为中国摘取科技桂冠。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空白被民营企业填补了起来,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云计算,无论是无人机还是电动车,抑或是现在火爆的AI,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隐隐体现出了他们在高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成为了全球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显然,在这个大国崛起,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大国博弈胜利的时代,中国民营企业的确做了很多努力,积极有效地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为国家增加了博弈的筹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当80%以上的就业都来自于民营经济部门的时候,我们既应当认识到民营经济的重要,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民营经济的隐忧:民营企业不需要像国企那样背负社会责任,因而民营企业的员工也就没有办法享受到国企职工那样的社会福利——对企业来说,这的确卸下了成本,轻装上阵。但对员工来说,这往往意味着失业之后的不安定。此外,企业之间的“血腥厮杀”,落在每个员工身上就是无尽的加班夜晚和疯狂的内卷——当民企成为了就业的主要渠道,内卷狂潮也就打开了最后一道保险。民营企业固然应当以竞争为自己的常态,但我们素来讲究的是“良心竞争”而不是无序扩张。
同样,当我们肯定民营企业们强悍的市场竞争力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养成这种竞争力背后的事情——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来自于什么?是来自于研发上的突破?还是仅仅依靠压榨本就已经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在我看来,中国需要踏实本分的民营企业——遵纪守法、潜心研发、不去把资本运作当作主业。36Kr/ 虎嗅/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