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的大脑居然会做微积分,你会做吗?
图片来源:Polarqueen via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撰文 | 栗子
审校 | liette
今天早晨又是很晚出门,到地铁站的时候,要坐的那班车都快要来了。
于是,只好用最快的速度飞奔下楼跑进站台,到车门前紧急停住脚步,趁着还没关门灵活地跳进车厢。然后长出一口气。
每个卡点星人可能都有相似的经历。不论奔跑的时候还是停下的时候,人们的脑海里可能都没有太多念头,只想着能赶上车就好。所以,你大概也不会意识到,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脚步能准确地停在想停的地方,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帮助你在理想的位置完成紧急“刹车”,你的大脑很可能在暗中做着微积分。这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群科学家,在训练小鼠的时候发现的秘密。
有目标的刹车,是不一样的刹车
小鼠被人类科学家放在一台跑步机上,固定好了头部。跑步机是自动力的,小鼠跑它就跑,小鼠停它就停。跑道两边安装着连串的LED灯,其中一部分灯会亮起,组成一个视觉标志,映入小鼠眼中。
这个标志不是静止的,而是和跑步机的跑道同步移动。随着小鼠向前奔跑,标志会离它越来越近,而它要做的就是跑到标志处停下来——这是研究人员设定的任务,如果成功在标志前停留1.5秒,小鼠会赢得一次喝水奖励,伴随相应的提示音;假如跑过了标志而没停下,便不会有奖励,还会听到代表失败的提示音。
图片来源:原论文
每次成功或失败后,所有LED灯都会关闭,1秒后又有新的标志在某个位置亮起,下一次任务也由此开始。在周而复始的训练之中,小鼠渐渐掌握了规律,在指定位置停留的时间越来越足。当然,科学家最关心的不是动物的学习能力,而是它们为什么能在奔跑的途中紧急停下脚步,这种快速反应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研究团队给小鼠建立了行为模型。在数学上,他们把这当作一个最优控制问题来解,发现假如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奖励,任务刚开始时小鼠得尽快把奔跑速度加到最高,而临到指定位置的时候又要尽快刹住脚步。
也就是说,先用最大的油门加速,再踩最急的刹车,这种控制方式叫“起停式控制”(bang-bang control)。如果真是这样,那在小鼠的运动过程中,得有一个转折点(switching point),运动模式就在此时转变——大脑要发出刹车信号的话,应该也在这个时间点附近。研究者就把转折点设定在小鼠刹车前、速度最后一次达到峰值的时刻。
横轴为时间,time=0代表转折点,从转折点前1秒到后1.5秒,科学家将这2.5秒计为刹车的时间窗;纵轴为奔跑速度,在转折点附近速度骤降,是紧急刹车(图片来源:原论文)
除了转折点外,科学家设计的模型还有另一个要素,就是时间常数(τ),用来代表刹车的缓急——在小鼠脑子里的运动规划突然改变的当下,腿上速度不会立刻发生相应的改变,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越久,就越容易跑过头。研究者发现,把时间常数取为63.75毫秒,模型便可以吻合小鼠在跑步机上的实际速度变化了。但若这个常数取到1秒,模型里的小鼠可能永远没法像现实一样及时停步、收取奖励。
在这个模型里,科学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大脑应该就是在那个转折点产生了一个“停!”的信号,才让小鼠迅速刹车。于是,他们开始观察,这些动物脑中究竟有怎样的运动信号在传递。
在小鼠的大脑皮层里,有一部分是运动皮层(motor cortex),它又分为初级运动皮层和次级运动皮层。当小鼠要发起某个动作的时候,次级运动皮层(M2)会放出一个信号,传送到底丘脑核(STN);然后,再由底丘脑核(STN)发射信号到中脑运动区(MLR),这个区域在脑干,受到刺激时可以触发动作。科学家要研究的正是这些过程。
首先,研究者观察了从M2到STN的信号通路,看小鼠用没用这条通路。他们对小鼠的M2-STN神经元做了基因编辑,让神经元能被光束激活,然后在小鼠经过跑道中点、但还没到标志处时,给它一束短暂的蓝光,激活神经元。结果,M2-STN神经元被激活后,小鼠真的能提早停下,而抑制M2-STN通路时小鼠常常跑过终点。那么,小鼠的刹车动作的确与这条信号通路有关。
图片来源:原论文
然后,为了检测神经元的活动,科学家还用双分子显微镜对M2-STN神经元进行钙成像。他们发现,当小鼠(基于任务目标)在标志处停下,M2-STN神经元明显更加活跃;但当小鼠(并非基于任务目标)在中途自发停下,M2-STN神经元就不那么活跃。如此看来,目标导向的刹车才会用到M2-STN信号通路,而没有目标的刹车可能不会用这条通路传递信号。
总之,小鼠在执行视觉引导的刹车任务时,M2-STN通路真的在工作。科学家也认定,这条通路就是任务中的控制器,是它给的信号支配了脑干里的中脑运动区,让小鼠能够及时停住。
不过,具体的控制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求导还是积分?
起初科学家觉得,小鼠跑到临近标志的地方,一个刹车信号会立刻涌入脑干,像开关一样直接把腿上的运动停下来,非常简单。但随着研究他们慢慢发现,事情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在研究者的设想中,那个刹车信号又叫“误差信号”(error signal)。像上文提到的那样,执行任务的小鼠在运动中会有个转折点,大脑的运动规划突然改变,但奔跑速度可能还没发生大脑所希望的改变。而当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大脑皮层可能就有误差信号产生,沿着M2-STN通路传递出来,最终帮助小鼠刹车。以往研究中也介绍过类似的现象,视觉输入与运动输入匹配不上的时候,小鼠的额叶皮层出现了代表“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的信号。
不过,当科学家在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又给小鼠建立了生理学模型,这个模型的数据却告诉他们:一个误差信号本身不足以让小鼠及时停下。
图片来源:Unsplash
当信号从次级运动皮层(M2)传到底丘脑核(STN)后,底丘脑核又有两条通路,可以把信号传到脑干的中脑运动区(MLR):一条是兴奋通路,一条是抑制通路。
具体说来,使得小鼠刹车的信号,最终会被传送至中脑运动区(MLR)的脚桥核(PPN)。而科学家在这个区域,利用光标记的方法,找到了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在小鼠刹车前,兴奋性神经元比较活跃(这些细胞的活跃程度,也反映出小鼠的速度);而刹车动作发生后,抑制性神经元则会变得更加活跃。
研究者还在底丘脑核(STN)中检测了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从中锁定了在转折点前后各250毫秒内放电频率达到最大的那些神经元。然后发现,当小鼠准备停下的时候,会先出现一个抑制信号,但它后面紧跟着一个兴奋信号。
科学家创建的生理学模型,也把控制刹车的信号分成了两部分:一是加速度分量(前一个信号),二是与之对应的速度分量(后一个信号),两者都是随时间变化,是时间的函数。
研究者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小鼠刹车利用的可能是两个信号之间的差,由于抑制信号与兴奋信号出现的时间非常相近,求差就像求斜率,或者说求导/求微分。而当他们求出了两个信号的差,也的确近似于模型给出的理论上的求导结果。
科学家认为,求导这种原理更有可能帮助小鼠在任务当中实现急停。
相比之下,假如只靠一个“误差信号”来支配中脑运动区(MLR),就要看它总共收到了多少信号,以此决定刹不刹车——这更像是求积分,这种原理会比求导慢许多,研究者根据模型认为它无法帮助小鼠快速刹车。
当然,就算小鼠的大脑真的在做微积分,也只是用在运动控制上,并不代表小鼠懂得了微积分。而假如哪一天,科学家把研究成果推广到人类的大脑中,你的高数可能也不会因此得到拯救。
原论文: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2)00948-2
参考资料:
https://picower.mit.edu/news/sprint-then-stop-brain-wired-math-make-it-happen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brain-uses-calculus-to-control-fast-movements-2022112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602353/
《环球科学》3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