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马格之死:极致父权下的悲剧
3月22日,《人物》杂志公众号发布《城堡里的马原》一文,将先锋派小说代表作家马原推向了风口浪尖。
文章还原了马原的儿子马格从查出心脏病到去世的全过程,儿子马格患有心脏病,但父亲马原因为对“原始生活”的极致追求和对现代医学的偏见,坚持住在高原的城堡里,多次阻止妻子带孩子就医或接受心脏手术。最终导致马格带着隐疾长到13岁,“意外”在父亲的城堡里去世。
知名作家晚年丧子,本该值得悲叹。但在这篇揭露背后故事的文章发出后,人们更多的是气愤和指责:为什么一个足以在现代文学史留名的作家、知识分子,会近乎偏执的让孩子拒绝现代医学治疗,成为变相“杀死”自己儿子的刽子手?
这一场世俗的审判,能撬动包裹在城堡里的人吗?
马格之死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去年6月8日,作家马原突然在个人社交账号发文,宣布小儿子马格去世。
马原在文中写道:“马格是我们的儿子,他的忽然离去带给我们无边的伤痛。”简单、真挚的文字在当时引发了网友一阵唏嘘。
在马格刚出生时,就被医生告知“心脏有点问题”。随后在2018年和2021年,马格先后被确诊为二尖瓣闭锁不全和马凡综合征。《城堡里的马原》一文中,对马格的心脏病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一年级学校常规体检时,检测出马格的心率超过130次/分钟,马格妈妈想带她去检查,遭到了马原的反对。后来马格去南京找哥哥玩时,哥哥发现了他的异常,带他去医院进行了检查。被诊断为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需要做微创手术,结果父亲马原再次对手术、检查提出了反对意见。
2021年下半年时,马格的母亲带其到上海的一家医院检查,诊断为马凡氏综合征,由于几家医院对于治疗建议不统一,马格的手术暂时搁置下来。最终,马格于2022年6月1日倒在自家厕所中。
由于所居住的城堡地理位置较远,救护车在一个小时后才抵达,马格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最终,13岁的马格再也没能在那个6月醒来。
在马格去世10个月后,《城堡里的马原》将此事背后的“细节”第一次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人们才意识到,原来马格去世并不单纯因为病情严重导致,关键的隐情还有“人祸”。
文章发出后,马格之死引发巨大的舆论和关注。
田园梦裂痕
在这个令人悲伤的故事里,马原是绝对主角。
虽然当代大部分90后和00后,都没怎么听过马原的名字,但在上世纪80年代,马原的名字曾经风靡文学圈。其所撰写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等,曾影响一大批文学青年。
这些成名作品,描写的都是西藏生活。西藏荒凉原始、神秘绮丽的景色,和藏民粗狂神奇的生活,共同构筑了马原笔下的神秘主义世界。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神秘主义世界,他还创新了表达方式,按照文学史的说法,“马原是第一个把创作的重心从‘写什么’转移到‘怎么写’的作家,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引发了一场小说革命。”
靠这些带点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马原一举在文学史上留名,和余华、苏童、格非、洪峰并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是当代先锋派小说家代表之一。
此后,因为身上所背负的“逃离北上广的作家”标签,马原再次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
根据文章表述,讨厌现代生活的马原选择了云南西双版纳南糯山,并用6年的时间建造了9座建筑,亲手设计打造了一个童话乐园,也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城堡。用马原自己的话,他的浪漫田园生活,是养两只孔雀、十几只鸡、两条狗,闲了就去敲敲钟,其他时间就是阅读和写作。如梦似幻,在流云中生活。
在现实中,居住在乡村虽然意味着美好和诗意,但同时也意味着购物、交通、上学都成问题。但为了支撑马原的浪漫想象,马原的家人,包括妻子李小花和儿子马格,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巨大的城堡,也意味着巨大的日常工作量。气场做饭、喂鸡、养花、打扫,招待客人甚至就连“上房揭瓦”、修理热水器这类的活儿都得靠马原的妻子小花来完成。
马原的故事走入公众视野后,另一段视频也被翻了出来——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小片段能够反映出这个家庭的权力关系。
视频由马格拍摄。虚弱的马原坐在椅子上指挥着马格的妈妈李小花和他的舅妈搬运砖头和石子。马格在视频里说:“妈妈一直不理解爸爸要干什么,但是妈妈还是会听爸爸的,因为她知道听爸爸的,不会错。”
被城堡中琐事缠身的小花曾跃跃欲试想开设一个淘宝店,但是遭到了马原的强烈反对,原因是“花姐有了事业,宁静的家庭生活就会被打破。”于是花姐又回到了繁琐的家务劳动中。
在马原的个人公众号里,开设了一个叫做“九叔训老婆”的栏目,记录两个人拌嘴的过程。几乎基本每一期“训妻”视频的最后,都以花姐表示“认错且改正”剧终。
马原对这个家庭的一切拥有着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绝对话语权,而这一行为模式,也顺理成章被他用在了儿子马格身上。
在马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马原也同步沿用了自己那一套与世俗世界划清界限的极端世界观,并狂热地要马格也接受这套世界观,甚至误以为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
他告诉马格“星星是幻想,太阳也不是物质,火星是不存在的”。他不想让马格上学,因为“没有用”;他拒绝带马格就医,因为“心脏是不能动的”。他拒绝马格被世俗生活“玷污”。
在马原看来,马格善良懂事,生活在田园风光中十分快乐。但是在美好的表象背后,是马格长时间没有自由,时刻被父亲约束。
有网友认为:对于教育儿子,马原不是以父亲的身份培养一个具有能懂意识的个体,是用小说家的意识在书写一个被动承受的理想角色。于是马格成为他的审美客体,马格的人生也成为他杜撰、料想好的完美故事。
因为长期的独断与傲慢,马原也并没有太把儿子的病当回事。甚至在儿子离世后,马原依然偏执地认为“马格没有出意外,没去医院,没有伤痛,他就突然走了。为什么一定要归结是心脏病?”
马原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马格所患的心脏病并非无法治愈或无法改善的疾病。有医生表示,通过微创手术就能解决,很多患者都可以过上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但马格的悲剧却似乎早已注定。这其中,马原自己“抗癌成功”的经验故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当年,马原肺部肿块疑似癌症,他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从上海移居海南,又从海南举家搬到云南,他坚信自己就是得了癌症,是由于换“水”而被治好,所谓换水,也就是换个环境生活。
在放弃治疗后,马原还能一直活着,这使他坚信自己放弃西医的手术化疗是正确的,也为其子的“弃疗”有了“实践依据”。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体验过了“神迹”,才会让马原对待儿子心脏问题时抗拒现代医学的介入:“治不好的病,你治它干什么?”但有知情人称,马原肺部的肿瘤,第一次穿刺的结果“未见癌细胞”。从头到尾,马原的康复过程中,他的身份始终都只是“疑似癌症患者”。
后来,马原这样和友人说起自己对马格身体异状的态度:“我觉得我们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和‘自欺欺人’来面对疾病。”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自幼身患心脏病的马格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疗,常年的锻炼、离群索居久处高原以及治疗延误,这些都加速了马格的离世。
而马原作为家庭的主导人,无法脱离干系。
电影《星际穿越》里曾经反复引用过迪兰·托马斯的那首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告诉人们不要听从命运摆布,不要放弃活的希望。
可是,命运没有假设,因为孩子已经离去。
最新话题:马斯克等呼吁暂停AI训练
欢迎关注“首席商业评论”视频号留言讨论!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