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项飙:发现陌生人,最终是为了发现我们自己

项飙:发现陌生人,最终是为了发现我们自己

社会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陌生人?


在“你好,陌生人”系列节目的第六期节目中,人类学家项飙开场提到了这个问题。项飙说,关注陌生人,与原先他提出的“附近的消失”话题直接相关。当我们忽略了附近的生活和陌生人,会感到生活失去了控制,容易被一些事件、看法和纷争引发情绪的波动。


三联人文城市与项飙共同发起“你好,陌生人”系列节目,邀请他与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谈,即是尝试探讨围绕“陌生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观察、注意陌生人?陌生人在什么意义上能成为我们和更大世界的桥梁?在媒体和社交高度数字化的今天,“陌生”的意义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


与节目播出同时,我们在各个平台上开启了#看见身边的陌生人 征集活动,邀请各位读者和听众分享自己与陌生人的故事,向项飙提出自己内心的疑问。在第六期节目中,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分享了在各个平台征集到的内容与问题,与项飙共同进行了分析、回应和讨论。


项飙说,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人类学领域,我们永远会遇到很多问题。人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在世界上生存着?有些问题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但是所有提出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回应。



以下是节目片段回顾——




一份小礼物,连接陌生人和世界


贾冬婷:传递陌生人的善意是建立社会信任的第一步。在我们的征集和分享中,有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故事,这里的“陌生人”是最普遍意义的陌生人。


例如小红书网友“鬼鬼祟祟的树”与保安的交流,从陌生人到朋友见证了她的成长;还有“不被定义的风筝”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接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和善意;“晚风匿于心野”收到来自滴滴司机的关心等。


另外小红书网友“石页小姐”分享了送给陌生人小礼物的一个举动。她出门旅行,身上会带点小礼物或者小糖果递给陌生人,对方也会很惊喜,这个分享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和回应。


小红书投稿:@ 鬼鬼祟祟的树


项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送礼”是一个高度程序化的行为,我送给谁礼物?作为什么角色送和收?礼物应该是什么样的?无论是礼物的“给”和“还”都是在一个高度确定的程序下进行的。


但是我们送给陌生人小礼物,和传统的“送礼”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当你送陌生人小礼物的时候,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将东西送给某个特定的人。感受到陌生人的微笑,意味着将礼物送给了当地的社会整体,会觉得和当地社会建立了一种关系。陌生人是你和世界之间很重要的桥梁,通过你和具体陌生人的互动,使得你和大的世界、社会发生了关系。


小红书投稿:@ 石页小姐




与陌生人交往,交往的是具体场景,调动的是原有的生命经历


项飙: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以比较被动的方式发生的,在我们像流水一样的日常生活里,有的时候会有小水花突然出来,关键是你看不看得见。所以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


十年前,经常会有碰瓷的现象。所以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警惕;十年后,我们讲形成信任,对陌生人取消芥蒂,取消负面性的边界。


现在恶意的碰瓷现象少了,大家对陌生人的警惕弱化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间隙没有缩小,似乎变得更加无感了。既没有什么威胁,也没有很多温暖,大家是面无表情的共同存在。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如何通过对陌生人的欣赏,让自己内心更加稳定。如何消解内心的恐惧,这对自我稳定和确认非常重要。


邮箱来信:@ Xiangyi Jing


贾冬婷:这里分享网友Xiangyi Jing的邮箱来信,他发明了一个“模拟写信”App,通过IP地址显示的远近,调节服务信件到达的时间。如果近在咫尺,半小时能收到回信,如果远在海外,需要经历1-2天。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在两年内认识了大约几十位陌生人,这个过程让他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项飙:社交媒体有种高度的抽象性,它把时间和空间统统抽干了。但是在模拟写信这个案例中,等待和期待的时间,让人对整个时间和空间有直觉意义上的感知。


我很好奇,这种感知会不会使他的交流变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思考。因为我们即刻的微信沟通中,喘息和反思的过程已经被简化了。


和陌生人对话,是一种场景阅读。你根据你以前的生活经历,对他有某种猜想,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历程与眼前的人进行了对接。所谓猜想就是以己度人,形成投入的理解。主动跟陌生人交往,交往的是什么?交往的是你对自己原来生命经历的调动,是对更具体场景有更加深入的阅读。


小红书投稿:@ 晚风匿于心野





放弃短期的有效性,感知持续的变化


贾冬婷:还有一个来自小红书的分享。温州社团“慢来生活”连续七年,每周五晚上请6个陌生人一起吃饭,举办了178次,这个社群现在已经有1000多人了。您觉得这种有效的把手和联结,是不是也有一些共性?


项飙:我们每天都有不少令人心动的事情,但有多少事情可以坚持7年?


在今天,那么多事情都追求短期的有效性。办一件事情之前,要把意义说得非常清楚。请陌生人一起吃饭这件事看似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它对每个人都有波动、有感触、有共振,我觉得至少是让人感觉到生活当中的希望。


小红书投稿:@ 慢来生活


我现在人在柏林,柏林在19世纪末出现很多小型沙龙,由新型的工业阶层组成,和我研究过的温州“浙江村”和老乡会很类似。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也进行过对咖啡馆和沙龙的研究,从发生在家庭里的、私密的沙龙聊天扩散到公共性空间里的辩论、谈话。一些政治哲学家认为这种聊天是当时资产阶级普世主义出现的具体方式。通过聊天,可以达成共情,用很具体的经验形成比较抽象、普世的理解。


通过长时间聊你希望去分析、反思、理解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实践、交流,我们对自己、别人、社会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它不会是革命性、短期的变化,它会持续地变化,慢慢地,大家会有新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新发现身边的点头之交,去陌生化是否可行?


贾冬婷:我们跟陌生人的交流是从浅到深,从远到近,从真正的陌生人到周围的社区、亲密关系,交流越来越深入,似乎也越来越困难。很多人发现,周围的同事、同学、朋友有种被陌生化的过程。


我们邮箱收到一位名叫Aurbrey的网友的分享,他说同事的身份关系无法“去陌生化”,同事之间往往是点头之交,离职了之后才会打招呼。


我们提到陌生化的问题,似乎去陌生化是对已经规划好的生活的一种破坏,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生活越来越功利主义了?


 邮箱来信:@ Aurbrey


项飙: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第一是陌生化的缘起是什么?为什么会变得陌生?第二是去陌生化的意义和可行性在哪里?


功利化是陌生化的一个缘起。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观众来信,他提到在交流过程中追求即刻的丝滑,不留下任何把柄,过去就完了。这就是陌生化,保持这种距离,这种距离之下是安全的。不接触就没有摩擦,但是丝滑也没有方向了,没有摩擦力是不能真正有效的前进,都在飘来飘去地打转。


功利化不意味有什么利益或者竞争关系,更主要是对人性的假设。这背后有各种计算和分析,把自己活生生地僵化成一个功利主义者。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情感上的、非功利的、生活里重要的东西,所以在自我屏蔽、简化、僵化后,世界看上去会变得简单、可控制。我觉得这是陌生化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功利化不仅在追逐功利,更是社会关系的一种驱动。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设计和安排都是鼓励大家去进行陌生化。现在各摄像头和大数据管理的普及,提升了社会安全感,也让陌生人更泛化,所有人都可以变成一个无害无益、无知无感、无所不在的陌生人。


陌生化是复杂的现象。我很希望大家都去思考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去陌生化是不是可行?边界打破了会不会变得不安全?我觉得要对伤害、边界到底从哪里来要有个清晰的认识。




重拾自我意识,具体地帮助他人


贾冬婷:重新建立与陌生人的,也是建立对独立自我的重新认知,让自己抽取既往的捆绑关系。


我们邮箱里收到一份长达38页的日记型投稿,这名叫小芮的网友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包括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地震期间,她通过联合国难民署寄出了救灾物资,与邻居通过便利贴来互相留言赠送水果等事。她还讲述了去年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一段特殊经历。在患病期间,通过和病友、朋友、家人,还有心理医生的相处,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觉得这段住院的经历好像让她有时间去真正回到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寻找这种机会和空间,进行这样的停留和思考?


邮箱来信:@ 小芮


项飙:我非常感谢小芮的来信,我很感动。她的来信写的很长,让我们知道了她的这种感触不是一个突然的情绪爆发,而是由从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被比较、被排名的压力的累积。


在医院里,她反而放松了,有了自我意识。在公司工作的时候,你被制度和规则界定,你和你同事的关系是评估和被评估。对于你自己而也,你成了陌生人,因为你要表演、要不断去要证明自己,要满足外在的评价。在医院,有了时间和空隙,这空隙意味着她自己的认知和生命的身体感应重新走到一起。


她也提到,在有一次看到城市中的标语的时候,感到了有一些不适。她一方面作为志愿者去帮助别人,但是与此同时又会对口号式的标语很敏感。这是因为作为志愿者去援助别人时,她并不是说在实现某种抽象、崇高的事情。我觉得对她自己来讲,因为她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病痛,所以希望非常具体地帮助别人。她需要这种非常具体的、身体性的关心和帮助,这是最有力量和可持续的。


邮箱来信:@ 小芮


那我们怎么理解陌生人?与他们建立联系?这个不是刻意去做的,而是与自我感知有关。我们一开始会害怕被判断、被拒绝,它可能是一种恐惧,也可能是一种依赖,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关注。当关爱来的时候,恐惧会失去,所以我们不敢让关爱走。但把关爱放在手里的时候,关爱每一刻都会长出刺。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压力非常大,也不可能打开和陌生人交流。




创作的作品不是目的,而是把手


贾冬婷:刚才我们说到了看见了陌生人的几个不同层次,我们提到了要把陌生人交流再深一层。再深一层怎么做?我觉得“看见最初500米”mapping工作坊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看见最初500米”mapping工作坊是由项飙与何志森共同发起的。


工作坊里,设计师张默在附近捡拾废弃的椅子,再重新修复它,变成一个可被认领、被再利用的椅子。杨春旭在广州城中村大塘制衣工坊的再发现,描摹出一条制衣生态链。王丽思专门搜集中老年舞厅的汗水。这种深度认知形成的作品,对于看见陌生人是不是也很重要?


王丽思专门搜集中老年舞厅的汗水

来源:“看见最初500米”mapping工作坊


项飙:青年朋友创作的作品不是目的,而是把手。


我们普通人会碰到很多需要回应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亲密关系?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这些话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是它会追着你去回应。


尽管没有答案,但是你需要一些方式和把手去应对这些问题。理论是个把手,但你光拿在手里是没有用的,你得将把手拿在手里,转动它。把手一定要成为撬动器,只有撬动以后,门才打开。


当你开始撬动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之后,光去思考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把自己抛入到某种场景里、某种行动、经验过程中。在过程里,你一边体会、观察,同时一边思考。把手不是理论性的,而是操作性的。


设计师张默捡拾改造的1号藤椅子被领养了

来源:“看见最初500米”mapping工作坊


设计师木匠张默捡到废弃的椅子之后,他再创造性地修复,不仅对以前破损的生命保持敬意,也给予新的生命。修好之后,他会问大家谁想领养,领养的人也需要表达为什么想领养这个椅子,还会有一张小的“领养证明”。


这些小的把手会让你感受到生命过程中的意义,让你感到温暖、高兴,感到有希望又有动力。工作坊最后在呈现了36件作品,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出,放在一个粉色的快递柜里。这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柜门后的东西没有被定义,它不是结论,它将用过的把手放在那里,邀请你去打开。




沉默的父母与玻璃心的年轻人


贾冬婷:工作坊中,参与者林立风试图录制散步途中与母亲吵架的声音,去重新理解他与母亲的关系。另一位成员用热敏打印机把他和妈妈的聊天记录都打印了出来,让他重新感受了和母亲的联结。亲密关系,特别是跟父母之间陌生化的关系,是不是更难去破壁?


项飙:林立风和他母亲关系不太好,经常吵架。他觉得这很很痛苦,他想把和妈妈的沟通录下来。录制完后,在编辑过程中,他好像成为第三者重新看待双方的对话,听到很多他原来没有听到的。他会想,妈妈为什么会是这样?妈妈的生命历程是什么样的?


中国父母很少有自我叙述的欲望和语言。父母经常会说的是,我们过去很苦,要孩子珍惜现在,不要吃我们的苦。但是他们很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场景化叙述,下一代很难切身了解父母年轻时的想法和变化。


对年轻人来讲,我觉得首先要学会避免丧失自我叙述。自我叙述能力很重要,要培养起来,否则我们的下一代也要承担这种沉默的、但又有无限爱的父母的负担。


当然我们当下父母的不叙述也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翻相片,听他的叙述,给他们一些把手,激发他们思考、说话、交流。你去想象他们到底怎样去理解自己、理解生活、理解社会,找出他思考里的缝隙,撬动他们来变化。


林立风开始走出房间,尝试和母亲互动

来源:“看见最初500米”mapping工作坊


贾冬婷:何志森老师提到,深双展览中快递柜周边有保安看管展品,他注意到,这些保安往往是大家拍照的时候会有意规避掉的群体。他就想怎么让这些保安被人看到?于是所以他就设计了一个与保安共同完成的作品。


项飙:在空间上,保安跟快递柜作品是分不开的,变成了一个整体。但是参展者就很少会注意保安。因为中国各地保安无处不在,他也看不到作品和保安之间的联系。何老师说保安究竟怎么想、怎么感知?怎么看我们的作品?怎么看参观者的行为?他要把保安带进这个工作坊。


与陌生人交往,仅仅带着正确的意向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我觉得是场景的猜想和阅读能力。当我们将保安邀请到这个作品里来时,这种邀请对他究竟是意味着什么?保安是不是愿意被看见,以什么样的方式被看见?是必须要通过互动、交流,才能够把预设知道清楚。


平常需要不断地去观察,但当交流的时候,反而越直接、越自然越好。对人的观察和阅读,不太能够刻意去做。过程当中出现出现谈不下去的情况,也没有关系,这也是学习的过程。只要你基本的意向是好的,先去做是最重要的。


深双展览中的快递柜作品

来源:“看见最初500米”mapping工作坊


贾冬婷:我也看到在线上交流的时候,为了方便,就称呼他们“张保安”、“王保安”——这是非常标签化的称呼,结果参与工作坊的同学都非常愤怒,退出了工作坊。


所以与陌生人交流也带来冲突,怎么去应对这样的冲突?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


项飙:我觉得所谓“玻璃心”,并不是一件坏事。“玻璃心”对应的是“钢铁心”,我们知道钢铁心是怎么炼成的——钢铁心的炼成代价实在太高,它的代价高不仅是对自己,更可能是跨代际的。


新一代呈现的玻璃心,证明至少他感知到了。他可能不能很好地去分析和排遣。有的时候一些感知会被过度放大,但是年轻人不愿意一股脑地把它打压下去,又重新把自己炼成一个钢铁。人感受到不高兴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需要去直面这种情绪,分析这种情绪,它是能非常直接促进我们反思的动力和材料。




更多精彩内容

“你好,陌生人”全部6期对谈现已结束,可在三联生活周刊、城市家City+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小红书平台查看回顾文章和精彩视频节选。同时,节目将以播客专辑形式在三联中读APP上进行独家完整呈现。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节目播客专辑




联合发起人


项飙

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研究所所长




联合发起人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

对谈主持


段志鹏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生,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对谈主持


何志森

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扉美术馆馆长

出品方: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是由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项目监制:贾冬婷

项目统筹:袁潇雪

项目策划:叶嘉莉、段志鹏

内容传播:王菲宇、俞冰如

媒体合作:邵一雪、蔡华

直播统筹:宋洋、潘鸿

视频制作:王琛、周洁、吴佩珊

播客制作:张天健、张译丹、杨茹茹 

视觉设计:王英男

特别鸣谢:Anke Meyer、何志森



微信订阅号改版

城市家的精彩内容无法被第一时间看到

打开城市家CITY+公众号主页

点击界面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不再迷路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天女散花加拿大女子被陌生人提醒检查轮胎,回家后发现自己被骗$35000!银行却拒绝追回崔哥天天侃 | 人民币崛起欧美没想到,我们自己也被惊着了纽约男子喝醉酒,当街扯掉陌生女子假发,最终丢了工作...GPT-4老板:AI可能会杀死人类,已经出现我们无法解释的推理能力上周回家,发现我爸竟然在捡垃圾……王室登基大合影出现陌生脸?她曾被赞“王室无名英雄”,还和菲利普传过绯闻?看了乙学,发现我早就乙里乙气了项飙×沈志军:在动物园看动物,其实也在看自己上大学不是为了发财,送外卖也是很好的工作?59岁男子为追求自我,梳双马尾扮6岁女童,还找陌生人做自己父母…宾州蒸汽火车博物馆,熟悉的情景如果「爱自己」有回音|开启一场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国的氢能即将迎来爆发点,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小日子”,从来都是我们自己。大刘和他的漂亮太太项飙×刘小东:我们同时面临“意义缺失”和“意义过剩”好吓人!家里出现陌生拖鞋?!墨尔本女要搬家才惊觉车库数月住着陌生人!敢让小人物当主角,这国产良心我们自己撑国家医保局公布多项重要数据!张文宏:支持社区医院,就是支持我们自己的明天「对我们最狠的人常常是我们自己」:自我虐待的6种表现离家876天,和陌生人过年,苏敏在路上找到自己的生活除了发生关系, “关上房门”和你多做这件事的男人,早已爱你入骨杨幂疯狂吸金!新内衣代言大秀沙漏身材超性感,却不如周冬雨高级汪正贵 | 墙上的高考荣誉榜,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陆九渊:读书是为了发明本心加州的车险又要涨价了? 今年涨幅4.5%-20%,“大冤种”竟是我们自己~不是三亚!无数人只想私藏的小城,没有新发现我绝不轻易安利看了《狂飙》大结局后,才发现我们对广东一无所知...项飙×何袜皮:陌生人和亲密关系,哪一个更危险?“对我们最狠的人常常是我们自己”:自我虐待的6种表现浴火重生浅草寺广西发现我国岩溶地区最高树;北京口岸首次截获四星角雏兜丨科技早新闻五次考公失败致精神分裂|项飙:为什么年轻人想一步迈到宇宙尽头?中国留学生回了趟国,结果自己国外的家被陌生人偷偷给卖了?!项飙×刘悦来:陌生的花园,为何让人喜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