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项飙×何袜皮:陌生人和亲密关系,哪一个更危险?

项飙×何袜皮:陌生人和亲密关系,哪一个更危险?

文化

来源:视觉中国


陌生的世界和亲密关系,究竟哪一个潜在的危险更大?如果从犯罪案例的数据来看,当人们熟悉的、温暖的亲密关系滑向失控,带来的危险远远大于外面的世界。


“‘摆脱’是很多发生在亲密关系里的谋杀案的关键词。”作为犯罪主题公众号「没药花园」的主理人,何袜皮一直关注都市犯罪。她注意到,在扭曲的亲密关系中,常常能看到“寄居蟹人格”——这种人格外强中干、以极端的控制展示自己内心虚弱的本质。


在“你好,陌生人”的第二期节目中,项飙与何袜皮进行了对谈。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生、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段志鹏担任了此次对谈的主持。


从备受社会关注的犯罪案例到城市小区中人们最为熟悉的保安,话题围绕城市生活中的安全感和恐惧展开。在项飙看来,亲密关系中的切割、对身边人的陌生化、以及对生活划分边界,都是人们摆脱恐惧、获得安全感的过程。


一旦一个人被恐惧完全震慑,不愿打开自己,就陷入一种“盲盒般的生活”:“过盲盒式的生活,意味着人完全放弃了对生活的主动理解,用随机的想象取代了一种理性的、基于时间感和经验的预期。”项飙觉得,走出盲盒生活,重塑生活世界,看见身边的陌生人是一个起点。



以下是对谈片段回顾——




亲密关系,最温暖也最危险


何袜皮:在「没药花园」的公众号里,我们明显能看到两类案件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一类是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安全都息息相关的。比如说随机的儿童拐卖,又比如像唐山烧烤摊的打人事件。因为这些案件的目标都是被随机选择的,大家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


另一类是大家在情感上比较容易共鸣的。谋杀案是非常极端的犯罪,很少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它的作案动机和情感内核却是具有普遍性的。在其中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嫉妒、贪念、占有欲,可能每个人都有所体会。


电影《消失的爱人》剧照


比如我之前写过一个重庆的父亲,他把两个孩子从阳台窗户上扔了下来了。后来警方发现,凶手就是那个一直在痛哭的父亲。他跟前妻离婚以后有了新的女友,为了摆脱父亲的责任,他做出了这样很残忍的事情。


“摆脱”是很多发生在亲密关系里的谋杀案的关键词。一方想要摆脱另一方,或者一方想要摆脱但另一方执意不放手,都会形成作案动机。


根据研究现实,美国90%的谋杀案都发生在熟人之间,如果受害者是女性,这个比例会更高。


有时候我们觉得外面的环境很危险,但可能亲密的环境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险。亲密关系是一种纠缠,它可以带给人很多温暖,但它也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失控,导致一种危险的结果。


电影 《看不见的客人》剧照


项飙:在重庆父亲把孩子推下去的案件里,他的解释可能是为了保证今后生活的稳定和安全,但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靠这种方式来获得安全?


按常理讲,要在一个新的亲密关系里面获得安全,最重要的是爱,是双方之间互相的信任。比如新的女友和你一同照顾两个孩子,完全接受你,包括以前的你——按常理来讲,这个是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安全的基础。但为什么会选择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历史“处理掉”,来作为今后安全的基础?


当然这个案子本身是比较极端的,但是我们知道的、身边发生不那么极端的情况也有很多。一些人选择隐瞒自己过去的一部分的历史,比如隐瞒自己健康情况的一部分,或者隐瞒家庭的某种关系,以维持某种亲密关系的稳定。


电视剧《少年法庭》剧照


为什么会这样?在这里,亲密和陌生真的绕在一起了,他要把自己的一部分陌生化,把自己切割,为了保护某种亲密关系。


他对关系的定义不是从人本身出发,而是先有亲密关系,然后把两个人摆进去。中国社会里,很多亲密关系不是人和人的关系。比如婚姻,它有一套仪式,包括婚礼的仪式,也包括买不买房。处在这样的亲密关系里,一切不利于维持这份关系的因素都会被切除,而个体的焦灼和痛苦似乎都是次要位置。


当然,切割的另外一面就是拒绝切割,也是一样的逻辑,他不是为了自己活着,他长在关系里,为这个关系而活。




亲密关系里的“寄居蟹”


何袜皮:项飙老师说到的拒绝切割,跟“寄居蟹人格”是同一个核心。这是我提出来的一种人格,主要为了提醒大家识别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受到的打压或精神虐待。


我在很多案件当中都看到,有一些人会有抑郁、躁狂等等心理疾病,严重的会自杀。大家往往都会觉得是这个人自己的问题。但是有心理咨询师发现,这些人身边往往会有一个在生活当中经常打压和贬损他们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丈夫。他们会说诸如“你离开我就什么都不是”、“我是为了你才留在这段关系当中的”这样的话。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这种言语的精神虐待下面,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精神问题。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但是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寄居蟹人格”呢?因为寄居蟹很外强中干、非常孱弱,它必须找到一个一个壳,一个“海螺”。如果这个“海螺”有空的壳,它就钻进去;如果没有,它就绞杀“海螺”里面的个人独立意志和精神。绞杀之后它就可以占有这张壳,把壳作为自己的盔甲,获得一种安全感。


所以很多时候,当两个人结合以后,虽然“寄居蟹”不是很优秀,但是他会通过各种话术、精神操控,让“海螺”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在日积月累的打压之后,“海螺”慢慢地离不开他。而后当寄居蟹找到一个更好的“海螺”要离开的时候,原来的“海螺”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已经被掏空了,个人意志没有了,可能要消亡了。往往“寄居蟹”也是需要这个壳的,所以就形成了亲密关系当中的一种共生关系。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我们费尽心力,把一群人变成了陌生人


何袜皮:我之前做研究时候群租过。群租一般是把一个两室一厅隔成七八间租给大家。然后我发现这些这么多年轻人,他们在一起共享厨房,共享卫生间、共享洗衣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认识、不交流。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比较全球性的现象,是网络带来的,并不只是在中国才会出现的。


所以说到“陌生人”,为什么我们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视而不见?但可能在网络上,我们会对一个远在天边的陌生人倾诉自己,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陌生人的性格或者人品。


电视剧《#远程恋爱~普通恋爱是邪道~》剧照


项飙: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群租的人,按道理来讲,年纪相仿,大家都比较孤独,而且有很多事务上难以避免地有来往。把关系维持在最低限度,不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里面有各种有意识、无意识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要发展出一系列的技巧,比方说在时间上错开,然后有一些东西不能问,有一些红线。还有一些仪式——这种仪式不是共同庆贺的仪式,而是一个分裂性的仪式。


所以我们说陌生人,一方面是我们还不熟悉的人,另一方面,还有一群人是我们把他们变成了陌生人。在这个群租房里,大家一天到晚见面,不可能是陌生人,要把他变成陌生人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的。而且往往情绪上、心理上会有很多斗争,比如该不该跟他打招呼?有时候是走到边界上又退回来,不断地犹疑。为了维持这种陌生要消耗很多精力、很多劳动。


电视剧《他人即地狱》剧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过程是值得研究的。我们社会学有个概念叫“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怎么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现在,“陌生化”成为了社会化的技巧之一。


有时候,对陌生人的戒备,其实不是对具体的人的戒备,而是是对整个关系的戒备。同样,对陌生的维持也是一种戒备。


这种戒备会让人“不把人当人看”——我说的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在认知方式上,不把自己、也不把他人当作具体的人来看待。对周边的人熟视无睹,对远方的事物非常投入,因为远方有一种想象的关系在其中。但是面对周边的人,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越会让人觉得不安、恐惧。这是因为长久以来的戒备形成了习惯,就是先把关系界定好。当一个大活人进来,不知道下一步关系会如何,就会感到不安。




保安群体,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


项飙:在中国大城市,总体犯罪率很低,但是保安却似乎无所不在。保安这个群体是非常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天天见面,长什么样都看得很清楚。这是一群你其实不太信任,也不太愿意去了解,也不太愿意去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你依赖一群陌生人给你提供安全,同时拒绝把这个陌生关系变为一种真正的熟悉关系。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这可能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电视剧《完美伴侣》剧照


何袜皮:在过去,大家居住的环境要不是自家住房、单位大院,要不就是村落,大家都互相熟悉。世纪之交中国商品房普及以后,整个空间就重新归类了。


在1990年代,并不是每个小区都有保安,很多只有门卫。当空间和人群都按照经济收入归类,那些贵的小区的业主就会想要保安来保护这种“同质性”。当时确实也有一些安全顾虑,比如需要确保外面的人不会进来对他们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


到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小区都有保安了,哪怕是一个很破旧的小区。而且现在业主会越来越明确地说,保安的功用,已经从防范犯罪,变成了保卫房价,包括保证不让流量汉入内,保证小区内设施不被外来者侵占,保证停车位不会被外来车辆占用……等等。


电视剧《我是保安》剧照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说,危险其实是一种污染。为什么群租是危险的?它其实是指“污染“已经越过边界了。住在同一个小区里的人,是属于一定经济收入水平阶层的人。但群租的人可能只要付1000-2000块的房租就住进来了。这是对小区同质化的“污染”。


保安是被业主邀请进来保卫这个小区的,但他并没有真的进来,他其实是站在边缘上的。道格拉斯也说,污染或者危险,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已经渗透进来了,一种是逗留在边缘上。在业主心里,他们并没有完全地信任保安。我虽然邀请你进来替我管理这个空间,但我并没有让你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保安的处境特别尴尬。他在距离上跟业主无限接近,但在经济层面上,他仍然属于他们要防范的阶层。他穿上了制服,临时接过管理者的职能,会去挡住流浪汉、拾荒的、捡垃圾的,或者是小商贩,让他们不要进入小区。但保安的内在没有转变。如果脱掉制服,他依然是业主害怕的外来阶层。这也导致,包括在我住的小区一样,每当电瓶车或者什么物品丢失,业主就经常会怀疑保安是内鬼。


电视剧《保姆与保安》剧照




谁有资格表达恐惧?当恐惧成为了一种会员制


何袜皮:我在做关于保安的研究的时候,刚开始是从访谈中产阶级业主开始的。我发现我跟他们聊恐惧这个话题可以聊很长时间。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害怕儿童拐卖,害怕入室盗窃,担心食品安全、害怕空气污染……他可以说出各种各样害怕的东西。


后来我再去问保安相同的问题。因为他们在防范犯罪的最前线,我就问他们害不害怕犯罪。没有一个人说害怕,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城市里面太安全了,一年就是偶尔出一些偷电瓶车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步一步问他们在担忧什么的话,他们可能会承认,他们很害怕失业,害怕老无所依,他们会担心自己生病以后,一家老小没有饭吃。


他们这辈子可能都没有人问过他们担忧什么。我们通常在媒体上听到的这个社会的恐惧,都是来自于中产对生活质量的恐惧。其实还有很多没有被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关于更基本的生存的。


电影《找到你》剧照


项飙:如果一般从性别关系来看的话,男性会很少说自己的恐惧和害怕。恐惧和害怕一般是由女性来承担。现在有一点倒过来,处在所谓上层的人害怕和恐惧更多,然后处在相对底层的人,不太呈现出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这个要怎么样去理解?


何袜皮:如果是聊天的话,女性会说得更多一些,但我没有很量化地去研究到底哪个性别表达的害怕更多。当然在一些文化当中,女性确实比较擅长表达自己的害怕和担忧。


为什么越上层越害怕?我想到曾经有有美国的社会学家研究了1990年代的恐怖片,发现那个年代恐怖片的主角全都是白人中产阶级。他们要么在自己家里遇到了可怕的事情,要么就是一家人去小木屋度假遇到了可怕的事情。他认为,恐惧是跟财产捆绑的,成为了一种授予,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恐惧。


电影《林中小屋》剧照


所以恐惧可能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内在真实的担忧,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表达的权力,也就是谁有资格表达恐惧。越往上层的人可能诉说恐惧的种类更多,他诉说恐惧的声音更大。


包括也有研究认为,恐惧成了一种会员制,只有当我属于某种社会阶层,我才有资格表达恐惧,然后我们互相地传递恐惧。通过不停地交流,互相加强自己这种恐惧的表达,以此实现我们的某种要求或诉求,比如中产阶级通过不断表达对犯罪的担忧来实现一些诉求,小区要封闭起来,要有一支非常强壮的保安队伍等等。




切割和边界,获得安全感的新形式


段志鹏:如果了解保安的更多信息,我们应该会对他更了解,但是现在,大家却把他抛在了边界上,不让他进来,用这样一种方式去构建自己的安全感。如果思考起来,这好像是很反直觉的事。


项飙:在过去传统的村子里,外面来一个陌生人,全村会对他开展轮番的调查。我们去做实地调查也是这样,全村的人都会来。所以在熟人社会,村民对安全的理解是基于信息、预测和互动。


而志鹏说的,现在这种靠切割、靠边界来获得安全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比较新的安全理念。


为什么要这样才会觉得安全?


第一,他首先是觉得自己很不安全,他这么做的起点就是一种自我认定的脆弱。他认定整个环境是不安全的,只有自己越封闭才能越安全。第二,他的安全是来自于划线,不让你进来,靠这个来维持安全。第三,其实跟前面两点是重叠的,他的安全是通过把直接的不可预测性降到最低来实现的。


电视剧《乡村爱情》剧照


回到小区环境也是一样。小区的起点,是一种高贵的、优越的脆弱性。我住的房子很厉害,要炫耀,而炫耀的一个内容就是脆弱——它们需要被保护,外面虎视眈眈。跟外界切割就成为一个保证安全的手段。


引申到下一点,安全和污染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如果你住在城中村,你会觉得脏乱差是一码事,治安乱是另外一码事,你是没有安全顾虑的。比如我们当时去调查浙江村,它确实是脏乱差的,案发率在一段时间内也是相当高,但大家觉得这是两码事。


但是在高档小区里面的“脏乱差”,比方说群租的群体,直接就变成了一个安全的问题。因为小区内部的安全感其实是依靠一种非常脆弱的、样式上的同质,靠内在的相似性来维持的。所以当相似性稍微被打破一点,小区里的住户就会觉得不安全。


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剧照


何袜皮:我觉得还有一点,为什么我们不去进行交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交流能力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而退化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要去获得人际满足,我们不用再拘泥于距离的远近了。因为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跟很远的人做朋友。也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某种亲密的满足。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像服务、保洁还有群租房的人,一直不停在换。因为不想与这些变化的人建立长期的关系,于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费劲去认识。




我们真的要过一种“盲盒式的生活”吗?


何袜皮:我觉得,人最害怕的可能还是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可能你只能用想象去填补。想象通常又来自于个人的经验和社会经验。但是在社会里,很多突发事件或者说案件,可能也形成了社会经验。好的坏的,都是经验的一部分。


项飙:我们的生活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象征组合起来的。在大城市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摩天大楼,视觉是被占领的,我们的视觉很忙,但看不到具体的关系,看不到生活的展开。


这样一个“看不到的生活”与恐惧感的增强和泛化肯定是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而且是互为强化的。有了恐惧、被恐惧所慑住了之后,你就不愿意打开自己,更想活在一个胶囊里面;这样一来,就更看不到周边的东西。


电视剧《伦敦生活》剧照


所以这是一种“盲盒式的生活”,意味着人完全放弃了对生活主动地理解,用一种随机的想象取代了一种比较理性的、基于时间感的、基于经验的预期。


这涉及到一个很大的理论问题,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有关。哈贝马斯认为,二战后一切的过程都是理性化、技术化的,要重塑生活世界,要保护生活世界。


而盲盒式的生活,意味着现在好像没有什么可保护的东西了,因为整个生活世界内部就是一个盲盒,是一种非理性。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保护生活世界,而是完全要重塑、重造一个生活世界,应该从哪里开始?真的是非常希望大家一起去参与,因为这里我们需要很多具体的实践,然后要交流这些经验,然后再去总结,不断地去推进。




下期对谈预告

“杀马特”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在十年前,顶着五颜六色头发的“杀马特”成为年轻工人中流行的亚文化。导演李一凡通过数年的跟访和研究,用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展示了这群“非主流”年轻人夸张外表下的真实生活,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代价。这群看似光怪陆离的陌生人,实则站在差距巨大的城市与乡村之间,体会着近乎孤立的处境。





互动话题征集

大家好,我是项飙。感谢大家对《你好,陌生人》对谈节目的关注。我们聊“陌生人话题”,不只是想说对陌生人更好一点,更想邀请大家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审视和反思。


有一些现象和问题,我特别想听到年轻朋友的反馈。比如:


“魅力”哪儿去了?30多年前,我们年轻的时候,吹牛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看谁的朋友多,朋友多意味着自己能力强、有魅力。现在年轻人的魅力该如何体现?


在宿舍里和办公室相处,却可以保持“准陌生化”状态,显然不容易。在这样的空间中,究竟是如何保持陌生化的?眼神、话题、禁忌、红线、时空的错开……哪些是刻意的努力?哪些是不易改变的习惯?


陌生的好处是什么?保持陌生,是因为害怕熟悉会带来伤害,还是说,是因为朋友意味着麻烦?难道今天我们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亲密和熟悉,而不是淡漠和疏离?


社恐究竟恐在哪里?是因为觉得彼此在无意识的评判,因而产生压力?还是因为觉得要理解别人怎么想会很累?我们今天好像每一次偶遇都会成为一个事件。但为什么父母辈、祖父母辈不社恐?相比国内,为什么欧洲的年轻人不会出现大家坐在一起却低头看手机的状况?


为什么我们对远方的陌生人会有道德激情,而对身边的陌生人视而不见?是否是因为,所有别人的事都是闲事,所有自己的事都是正事,只有远方的事才是大事?这对判断日常生活里哪些事情值得去注意,哪些事情不重要,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


能不能晒晒你的交友地图?我的印象是,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有范围很小的闺蜜或死党圈,也在全球的网络上拥有网友,但似乎没有从邻居、同学、同事、球友、乐友、妈妈同事的小孩这些关系中生长出来的一般朋友。在以前,这种“一般朋友圈”是爱情出现的基础。那么现在的爱情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在没有共同一般朋友的情况下,通过交友软件匹配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你们会聊些什么?


有什么文艺作品抓住了你们生活的现实和你们的焦虑?反过来,有没有什么焦虑大家都有,却很少有作品去表现?


除了以上问题,欢迎你们告诉我任何你想告诉我的内容,特别是我产生了误解的地方。


在听到你们的反馈之后,我将在五期对谈后录制第六期节目,回应大家的分享,解答大家的疑惑。知道了你我在哪些地方猜对了对方,在哪些地方猜错了,我们或许就彼此不陌生了。


参与方式:


1. 在本条推文评论区留言进行分享;

2. 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 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看见身边的陌生人# #项飙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各平台 @三联生活周刊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更多精彩内容

每期对谈结束后,我们会以微信文章、精彩视频节选等多种形式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全面回顾。


此外,每期对谈的完整直播内容会在微信视频号和三联中读APP进行回放,并以播客形式在三联中读APP呈现,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和苹果播客等平台可以同步收听。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节目播客专辑



联合发起人


项飙

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研究所所长




联合发起人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

对谈主持


段志鹏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生,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对谈主持


何志森

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扉美术馆馆长

出品方: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是由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项目监制:贾冬婷

项目统筹:袁潇雪

项目策划:叶嘉莉、段志鹏

内容传播:王菲宇、俞冰如

媒体合作:邵一雪、蔡华

直播统筹:宋洋、潘鸿

视频制作:王琛、周洁

播客制作:张天健、张译丹、杨茹茹 

视觉设计:王英男

特别鸣谢:Anke Meyer、何志森


微信订阅号改版

城市家的精彩内容无法被第一时间看到

打开城市家CITY+公众号主页

点击界面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不再迷路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老婆怀孕8个月,她阳了,我想分居”:这届年轻人,被假性亲密关系拖垮了!辞旧迎新的心愿亲密关系中如何正确地吵架?没有人是天生的“爱无能”丨如何拥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项飙×沈志军:在动物园看动物,其实也在看自己如何有技巧地给亲密关系打补丁购物忆如何拥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从想清楚这一点开始。项飙×贾冬婷:我们应该到哪里寻找自己的确定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亲密关系?10个关于爱的真相好公司与好价格,哪一个更重要掌握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秘密是什么?| 日签富二代金大山(下)今天,一场“卖台谈判”正在进行!一个更危险的人物正式登台项飙×刘小东:我们同时面临“意义缺失”和“意义过剩”如何提升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日签好的亲密关系,不止有性与爱全城沸腾!多伦多夜晚变身蓝色海洋:陌生人相互拥抱!挤爆街头!修补亲密关系的一些小妙招为什么肥胖对男性更危险?最新研究揭示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不会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原来是因为——项飙×刘悦来:陌生的花园,为何让人喜悦?亲密关系中,如何摆脱“错的人”?| 日签这5种「表达爱的方式」最不受人喜欢。哪些做法能真正加强亲密关系?项飙:发现陌生人,最终是为了发现我们自己亲密关系恐惧症:爱会毁了一个人吗?猫就是你亲密关系的镜子他们危险的亲密关系我在一地鸡毛里,摸索到的亲密关系中的一点白月光52岁中年女人的高级性爱观:亲密关系里,有爱无性到底错在哪里?爱会让你更好吗,还是更糟|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实现自我成长?宾州詹金斯植物园(Jenkins Arboretum),春天记忆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中,最关键的是什么?2022的十二月琐碎:时间去了哪儿感觉关系“不对劲”?如何识别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