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ECHO”,是回应,是交流,是声音共振,是建立共鸣。在这个版块,我们将收集每场放映观众的问题,专访每位参展的导演、主创及嘉宾,回响每一部作品,回响每一场放映。我们希望通过每一次交流,能更深地走进每一位创作者,更近地走近每一位观众。
本期专访嘉宾——叶云导演,她7岁时沉迷去裁缝店捡破布给娃娃缝制高订服装,9岁时由于成绩不好,娃娃和小衣服都被大人扔了,10岁时开始和画家老师学素描,由于没有考上油画系于是画画至今,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曾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公共艺术设计与规划工作,设计作品《云椅》永久放置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她曾放着颇有前景的城市设计工作不做,偏要闯入纪录片的黑洞,妄想如人类最古老的岩壁画师般记录生命鲜活的遗迹。叶云导演在WE展映映后
故事梗概:影片描述生活在湘西深山的父与子,及一个在北京国际学校上学的女孩与母亲的情感故事。导演用镜头亲密地纪录了两个孩子在不同世界的成长经历,聚焦于家庭成员之间尝试情感交流而最终失败的困惑,引出了他们那些没能互相诉说的内心独白。首映讯息:世界首映:釜山国际电影节 2015;欧洲首映: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2015获奖信息:第二十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第十四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亚洲新浪潮单元,第二十八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新人竞赛单元,第八届(布鲁塞尔)千年纪录片影展,第六届(泰国)Salaya国际电影节,加拿大Hot Docs纪录片国际电影节内容简介:影片源自一个公共艺术影像装置的一部分,用直接影像的方式客观呈现了一群2000年出生的同龄孩子,他们日常一天中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这种表层的观察实验却也透露出这个时代人性的复杂,无论贫与富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里。参展经历: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竞赛单元,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Q:在拍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感动、难忘的时刻?有没有特别遗憾的地方?特别感动的部分更多的是在拍摄背后。比如说我当时住在村子里,但没有住在林生家,拍摄到饭点的时候他经常邀请我留下来吃饭,我总是不好意思。有一次他又邀请我,我就留下来了,他对此感到很兴奋,脸上笑开了花。我当时有一个感受:这件事在我看来是给他家添麻烦,但在他看来,我留下做客,是把他们当自己人,是跟他的情感在加深。于是我再去村里的时候,就带了一个摩托造型的乐高玩具给他,他很喜欢摩托车的。又留我吃饭,我就提出我给他们做饭,但我也不太会烧柴火,就只炒了一个蛋炒饭。我做饭这个时间,林生已经把摩托车拼好了,速度之快让我震惊,要知道他连乐高玩具都没见过,我也一句没跟他解释,他就自己照着说明书一点不差的拼好了,我俩都特别开心,饭也吃得特别香。所以我觉得我很感动的往往是在拍摄之外和他们在生活上的接触,我们互相建立感情、信赖的过程。欣媛也非常照顾我,她们小学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在她们寝室每天都会拍到很晚,第二天她们还没起我就已经到了。只有她会问我住在哪里,不如就干脆住在她们寝室,她还帮我整理出来一个空的床位,让我留下来住。我当时也很不好意思,如果我要留下住,实际上是需要跟她们学校去申请,不一定能获准,但她就像大姐大一样罩着我,跟我说不要跑来跑去了,这里床都是现成的。她非常懂得照顾别人,很细腻地观察别人有什么需求,也因此她的同学都跟她很要好。至于遗憾的地方,对于拍摄纪录片来说,在当下那一刻,你肯定会有很多东西拍不到,但是事情过去之后,也不会说没有拍到某个关键时刻,就完成不了这部影片,成片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对素材的解读和运用。但在拍摄纪录片中,保持一个时刻警觉、紧张、甚至患得患失的状态是一件好事,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帮助你把关键的东西拿到,但即便有一个最关键的部分没有拿到,如果你对影片有明确而独到的认知,这些遗憾也可能成为一个契机。Q:《对看》长片历经了七年的拍摄周期,是什么支撑成您完成了这样一部纪录片?我希望他们的经历能被人看见,引起一些关注,不是热点型的关注,而是人们共同去深思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个人都会有童年、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个体经历也会跟时代有呼应。我希望观众能通过他者的故事,去深思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做出一些改变,从内心生发出新的愿景;在价值观上能有更多纬度的思考,而不止是单一的价值评判体系。Q:现在您也做了很多的放映,收到了很多的反馈,您觉得您当时的期许有没有实现,有没有哪些印象很深刻的反馈?放映并不是很多,这部影片已经5年没有公开放映过了。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反馈是来自,我朋友获得我的授权,做了一个家庭放映,找来了她的同事和好朋友一同观影。放映结束后他们都很受触动和震撼,影片像一个法门,他们开始分享自己原生家庭和童年的故事,去讨论为什么当年父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换一个视角去理解父母的选择,也开始正视这些选择对自己的影响。即便是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却从来没有聊这么深过,反而是通过映后谈话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纪录片成为一个对话的契机,他们互相说出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互相疗愈了对方,换一种视角来看待当时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一位观众她母亲也是湘西人,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后来她也去城里上了私立学校,所以她觉得她的童年和这两个孩子都有重合的部分,但在看这个影片之前,她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但这个影片让她有一种难得的生命被看见的感觉,同时也让她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感受自己的成长经历。这非常打动我,人们通过这部影片打开心扉,疗愈自己,去深度地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这就是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像一个法门,让大家可以开启深思的旅程。NO.2:乡村和城市,个人与家庭
Q:影片中不仅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叙事,也有林生的爸爸,和小女孩在西班牙工作的妈妈,从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叙事,是如何处理的?如何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一部影片是一个整体的东西,不太像是写论文,先有一个框架,再去填充几个点。我只是在娓娓道来故事的起承转合,在孩子的故事溯源中,让父母讲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动荡变化。之所以留下上一代人的自述,是因为他们的来源和起点相似,都来自于乡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代变迁中,有很多的机遇,顺应时代发展会抓住这些机遇,通过努力地打拼,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家庭的和孩子的命运。但也有很多人适应不了这种极速的发展,而被时代抛弃、淘汰。就像林生父亲,他眷恋乡土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想固守在乡村其乐融融,悠然自得的生活里,没有去跟随城市经济发展迅猛的节奏,一股脑地扎紧打工潮。他还眷恋土地和人,就跟不上大浪潮,就被浪潮淘汰。不断得被卷进时代的大浪里,我觉得这是人们能在现代社会活下去的一种别无选择,是非常哀愁的一件事情。我看到《对看》豆瓣评论里面有一条短评写得非常好,“我一直以为人是可以兼顾爱与生活的,不存在为爱放弃生活,或者为生活放弃爱。并一直信奉为人生信条。但后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想要两者兼顾的利己主义者,爱得不如林生爸爸彻底,活得不如欣媛妈妈用力。对看,看的可能是人得两种极端选择:为爱献祭还是为现实生活拼杀。”所以我想要留下他们两人的自述,是因为这两个家庭真实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拉开了更大的距离,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逼迫人们不断地加快步伐,情感与心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Q:您选取的这两个人物的经历都十分具有戏剧性,您是怎么在拍摄初期的时候就看到了人物身上的这种特质的?我认为每个人的故事性都很强,关键是拍摄者愿意花多长时间有多大的耐心,以及怎么跟拍摄对象相处获得信任,让人物愿意把生命的一部分分享给你。另外拍摄者愿不愿意完全地打开自己去看见、理解真实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去讲述故事。Q:您有没有一些经验或者建议分享给那些有纪录片创作冲动的创作者们的?真地想做的话就去做吧,但纪录片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功利心太强,太想要很快的有一个结果,或者目标性太强,这样通常很难做出一部扎实而贴近真实的影片,但没有坚持和强大的决心,纪录片也很难完成。 影片《 对看 Look love》剧照
编审/温暖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