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攻势
近期,有关乌克兰战场的话题再次升高热度。
3月下旬,乌陆军司令西尔斯基上将宣布:
“目前正计划很快发起一场期待已久的反攻,就像过去在基辅、哈尔科夫、巴拉克利亚和库皮扬斯克所做的那样。”
57岁的西尔斯基青年时代曾在苏联陆军中服役,1991年后回到乌克兰军中任职,2019年起担任乌陆军司令;按照之前发表过的观点来看,西尔斯基的表态相对谨慎。
另一方面,根据媒体披露,美军参谋部门会在共享情报的基础上帮助乌克兰制定各种反攻计划,并进行详细兵棋推演;即乌军决定开打很可能率先得到了美国方面的首肯,多多少少是有一定的把握。
再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去分析,俄乌战场一旦长期维持阵地交火的状态(不发生大规模运动战),有关“现状停火”的声音就会逐渐增大——这是基辅和华盛顿都不希望看到的。
正因如此,外界判断乌克兰汇聚一定数量的北约军援之后肯定会尽力打一仗。
俄方也对上述信息高度重视,据说已经在交界线附近准备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严阵以待。
西尔斯基与泽连斯基
在积极策划/应对反攻大战的同时,俄乌两军也继续鏖战顿巴斯小城巴赫穆特。
4月3日,瓦格纳老板宣布在巴赫穆特市中心行政大楼升起了俄罗斯国旗和瓦格纳集团旗帜。
乌方则否认城市陷落,称“乌军勇敢地控制了这座城市”。
客观的说,自2023年1月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被任命为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以来,俄军开展的这波攻势收到了部分效果,改变了哈尔科夫(2022年9月)、红利曼(10月)和赫尔松(11月)撤军的颓势,但可能仍没有达到普京总统的预期。
毕竟巴赫穆特原本只是乌东战役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莫斯科早先的计划是要拿下整个顿涅茨克州。
不过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巴赫穆特得失改为“春季攻势”的效果。
俄乌两军交界线自去年11月赫尔松撤军以来,只发生了微不足道的小变更。
格拉西莫夫官方肖像。格拉西莫夫曾于2013年提出结合军事、技术、信息、外交、经济、文化和其他战术以实现战略目标的“总体战”理念,今天看来倒是颇具预见性。
战场上的事情暂且告一段落,下面将重点转移到主要大国的政策动向。
先谈美国。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拜登政府的对乌军事援助数额基本保持在500亿美元/年的水平,其他非军事类援助则尽可能采用IMF贷款等手段予以实施。
500亿美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放到世界各国军费排名中已经可以挤进前十。
由于目前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前景极不明朗,共和党方面开始把对乌军援问题作为一个议题摆上桌面讨论,尤其是用来批判拜登政府。
其中,2024潜在候选人、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明确表示美国应当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遭到包括共和党内同僚在内的很多人批评。
特朗普虽没有明说停止援助,但却认同了乌克兰并非美国重大国家利益的观点,主张让欧洲盟国提供更多援助。
我们不难想象,假如现在不是拜登而是特朗普执掌白宫大权,他一定会在援乌问题上跟欧洲盟友们闹得热火朝天——拜托兄弟,这是你们欧洲在打仗,你们应该出大头。
德桑蒂斯和特朗普都是极其精明的政客,他们的表态背后是有广泛民意支持的,尤其是共和党选民。
比如之前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就做过民调,数据显示近半数美国人(47%)希望华盛顿能敦促基辅去与俄罗斯协商和平协议。
特朗普有着浓厚的商人思维,或许他是把美国总统当成CEO来做的,天天盘算着为股东们省多少钱、赚多少钱。
读者朋友们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民意没有影响到拜登政府的对乌政策呢?
按道理讲,即使这47%支持和谈的选民不是民主党基本盘,拜登出于拉拢目的也会尽可能予以安抚的,不会摆出一副绝不妥协的架势。
因为此民调非彼民调。
在美国政治中,有关国际事务的民调往往意义不大,很少能够转化成真实选票。
普通美国民众的国际政治知识与世界地理知识均十分薄弱,能从地图上指出乌克兰在哪的比例可能也就百分之十。
再加上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有零零星星的海外战争,渐渐地大家也就麻木了,平日里基本只关注内政事项,不太操心外交政策。
这使得外交事务的处理权高度集中在行政部门(白宫)手中。
虽然共和党取得了国会众议院的控制权,但却很难将美国民意与拜登政府的乌克兰战争政策给挂钩起来。
假如美国国内迎来一轮通胀或银行倒闭浪潮,共和党发现有50%左右的民众反对拜登政府经济政策,那么麦卡锡等人可以迅速凝聚起强大民意对白宫发难,且拜登将不得不做出政策调整(因为这种反对很可能直接映射到选票上)。
但乌克兰只要别闹成阿富汗那样子,共和党就很难吸引太多美国人关注,最多只能是一个口水战的分战场。
因为背后的民意力道有限,所以这类国际事务的民调拜登和布林肯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参考。
实际上,俄罗斯与美国民主党的关系尤其糟糕,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2022年乌克兰战争,均发生在民主党任内。
另外,部分民主党人坚持认为2016年特朗普之所以能够击败希拉里是俄罗斯帮了忙(“通俄门”事件),至今愤愤不平。
普京赴马里乌波尔视察,3月18日
下面谈欧盟的倾向性。
2022年9~11月乌军反攻取得进展时,欧洲领导人曾密集访美,感觉是想让美国帮忙加把火一举击败俄罗斯,以优势地位结束掉战争。
最近几个月俄乌战场陷入僵局,欧洲领导人又陆续来华访问,希望中国施加影响力劝和促谈。
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他访华时竟然还主动带上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很明显就是要谈乌克兰问题的。
因为如果仅聊中法双边合作,马克龙自己就能够做主了;只有当他觉得自己谈乌克兰问题分量还不太够时,才会考虑再拉一个咖。
冯德莱恩的角色大致相当于欧盟总理(《欧盟的大人物》),可以在中国-欧盟整体合作层面发挥很大作用。
熟悉欧盟规则的朋友想必都清楚,欧盟采取了“共同贸易政策”,单一国家不允许对外签自贸协定(加入欧盟时让渡了部分主权),必须由欧盟委员会来统一负责对外谈判。
换言之,如果马克龙想代表欧盟对华做一些经贸领域的承诺或交易,与欧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出面是十分恰当的选择。
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战争打了一年多,其实大家已经认识到:解决乌克兰危机将是一个漫长困难的过程,只能一步一步来,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中国的方案是完全基于现实/可操作出发的——呼吁各方首先停火,其他复杂议题再慢慢谈。
只不过欧洲国家受了美国意识形态因素干扰,坚持先撤军再停火,于是局面僵持至今。
现在乌克兰马上要发起“期待已久的反攻”,欧盟国家肯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不难猜测,如果战场形势出现明显的一边倒,欧洲大概率还会再力挺乌克兰一段时间;而如果没有打破僵局,至少部分欧洲国家的耐心很可能会被消耗殆尽,渐渐倾向于“现状停火”。
回顾历史,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总是要在妥协中曲折前进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