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分钟学会写剧本,是可能的吗?
想什么呢?
当然不可能。
伟大的戏剧由不朽的作家写就,穿越漫长的岁月来到我们面前。
而许多天才却往往写出颇为糟糕的戏来。这是为何?
因为他们往往凭借本能而非严谨的知识写作。本能可以指引一个人一次,甚至几次创造杰作,但更为经常的是,本能会引导他创造出失败之作。
权威们早已列举了支配着剧作学的法则。对戏剧影响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在两千五百年前说道:“事件的组合中最为重要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
亚里士多德否定了人物的重要性,其影响持续至今。而另一些人则宣称人物是一切体裁的写作中最重要的因素。十六世纪西班牙剧作家洛佩·德·维加(Lope de Vega)这样概括道:“在第一幕建立事实,在第二幕中运用高明的手法将事件编织在一起,乃至到第三幕中段,也令观众难以猜出结局。总是出人意料,如此便可传递出与设想中应有的理解大相径庭的东西。”
德国批评家、剧作家莱辛写道:“最严格地遵循规则也无法弥补人物上最微小的失误。”
法国剧作家高乃依写道:“鉴于戏剧是一门艺术,其中自然存在着法则,但这些法则是什么却并无定论。”
凡此种种,彼此矛盾。
有人甚至提出在戏剧中根本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是一切观点中最为奇怪的。我们知道饮食呼吸有其规则,绘画、音乐、舞蹈乃至航空和建桥亦有其规则,一切生命和自然现象更有其规则。难道唯独写作成为了例外吗?显然不是。
有些试图列举规则的作家告诉我们,一出戏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主题(theme)、线索(plot)、纠葛(complication)、冲突、必备场景(obligatory scene)、气氛(atmosphere)、对话(dialogue)和高潮(climax)。有些书也是据此向学生们分析和阐释的。
这些编剧的确认真对待了这一学科。他们研究过同行的作品,也自己写过戏并从中获得了经验。但是观众们从来都不满意,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学生依然无法理解纠葛、张力(tension)、冲突和情调(mood)之间的关系及这些剧作中的相关课题对于写作一出令人满意的好戏的作用。他虽然知道“主题”意味着什么,但是当他试图运用这一知识时却迷失了方向。
毕竟,陈廉·阿契尔说主题并非必要。而珀西瓦尔·王尔德则说主题在开场是必要的,但必须深藏到无人能够发觉的程度。哪一个是对的呢?
再来看所谓的必备场景。有些编剧说它必不可少,另一些却说没这回事。如果说必不可少,是因为什么?如果没这回事,又是因为什么?每一个编剧都在阐释他钟爱的理论,却都没有将其同整体联系,从而给予学生帮助。整合的力量缺失了。
我们相信,必备场景、张力、气氛和其余种种都是多余之物,它们不过是某些更为重要的东西的效果而已。告诉一个作家他的戏需要必备场景,抑或他的戏里缺乏张力和纠葛,都是徒劳之举,除非你能告诉他如何达到这些,因为单纯的解释并不能解决问题。
必定有什么能生成张力,也必定有什么会创造纠葛,编剧总在无意识中试图完成这些成分。必定存在某种能够整合这一切的力量,某种一切成分从中生出,犹如肢体从躯干生出一样自然的力量。我们觉得自己知道这种力量是什么:就其千变万化和辩证的矛盾性而言,人类的性格就是这种力量。
二十分钟当然不可能学会写剧本。
但我们可以帮你,在写出好剧本的道路上前进一小步。
为此,后浪电影开设了一门基础向编剧课程。
吴语尧老师将带领大家从视听语言基础出发,玩转镜头剧作方法,一起奠定提升编剧能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