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文人情思的山水美学
中国人眼中的山水,是展现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思考,是体悟与哲思。
论山水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开始成熟独立。
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 故宫博物院藏
将山水画绘制于陶瓷之上,也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考融于日常生活中。
而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虽有不同界定,但在元代发展成熟,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现有的资料来看,元代青花瓷上没有直接绘制的山水纹,它仅在少数人物故事题材的青花瓷中零星体现,充其量只能算是背景。
到明代初年的宣德时期,青花瓷上的山水纹开始结合亭台楼阁、石栏水榭出现。从笔法上来看,仍是图案式的勾画、填充,尚未形成山水画的笔墨与意境,将其归为青花山水还是很勉强。
宣德时期青花瓷上的山水纹并没有顺势发展下去,直到明代晚期的天启年间,它才又重新出现,这一时期的山水纹不论精粗,都表现出了独特的文人气质。
明崇祯 青花壩桥行旅图筒瓶 上海博物馆藏
那么青花和山水何以在明末冲破这层桎梏,并在清康熙时期走上巅峰呢?
因为文化一旦与时代合拍,就会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明末清初,在青花瓷上大兴山水之风其实并非偶然,随着朝代更迭,文人士大夫感到大势已去,唯有逃避到山水世界中,方能暂时得到心灵的安宁。
在康熙朝达到了巅峰,不仅胎、釉、彩、纹饰有机地融为一体,每一件瓷器如果将纹饰展开,都是一副文人气息浓郁的山水画。
清康熙 青花山水图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康熙时期,为稳定社会,笼络文人,青花山水更加受到皇帝的重视和推崇。
清代的《陶雅》中曾记载:
“不但官窑器皿仿佛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人化,波澜老成”。
清康熙 青花山水长方花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色彩方面,“分水”技艺的大飞跃,使康熙青花的色阶层次远胜于前朝。“分水”,系绘画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即根据画面需要调配料水,在坯胎作画时显示出浓淡不同的色阶。
明万历时期青花分水可以表现出三个色阶。而在康熙时期,则吸纳借鉴了中国国画中“墨分五色”之法:头浓、二浓、正淡浓、正淡、影淡无色,极致时可见一器上青花色阶多达九个。
在《陶雅》中记载:
“(康熙青花)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清康熙 青花山水长方花盆局部
中国传统里奉行的“诗画同一律”几乎总是与山水画发生最为深刻的联系。
将山水画绘制于陶瓷之上,让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考融于日常生活中,以期达到观复博物馆的核心理念: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观复青花手绘系列山水盖碗」
青花山水纹,我们今天看来只是瓷器上一个小小的表现,但在文化上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不断在上面叠加、积累、凝结,值得今人细细品味。
此「观复青花手绘系列山水盖碗」技法熟练、构图精巧,寄托文人情思的青花山水。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4月6-9日,此观复青花山水盖碗限时优惠中~
「康熙青花山水系列雅器」
观复博物馆特作「康熙青花山水系列雅器」。取法康熙中期最鼎盛时的青花风格为蓝本。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跨度大,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十九年(1662~1680);中期从康熙十九年到康熙四十年(1680~1701),此后进入康熙晚期(1701~1722)。
康熙时期以中期所烧青花最为著名,其烧制的青花山水在质感、色彩、艺术方面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康熙青花的胎质格外致密,故而胎体富有坚硬度,造型挺拔俊秀。
康熙青花山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独具特征:“斧劈皴”明显——这是非常典型的南宋山水画风格,此为一种对山势“质感”的表达。宏大处以浓墨斧劈皴法“刀砍斧凿”出山峦之陡峭怪乱。
我们今天看到一件绘有山水画的青花瓷,赏心悦目之余,并不会觉得多么难得。
但青花瓷和山水画这两门精彩的艺术,能够碰撞到一起,发展成经典的纹饰,并传承有序地呈现在今天人们的眼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4月6-9日,此观复青花山水系列雅器限时优惠中~
相关推荐
「观复青花手绘系列博古盖碗」
中国博古图中,表现的大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砖汉瓦以历代的陶石器。
有时候还采用传拓的方法显示古器物上的文字及器物的造型,再在一旁配置以花卉、蔬果等、绘画、书法、金石相结合,别有一番儒雅的格调。
清 沈世儒 博古图贴落 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4月6-9日,此观复青花博古盖碗限时优惠中~
进入店铺,搜索限时5折,即可查看更多茶器美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