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治沙的是与非:“自然生长什么植物就种什么”
▲ 2022年7月,家长和学生在沙坡头景区体验扎草方格。沙坡头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暑期组织治沙研学活动。(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 图)
因为抗旱性差,难以成活,乔木如今已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首选的治沙植物。多位治沙专家认为,乔木更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域。
“我们说防沙治沙,还有用沙护沙,不是说仅仅一刀切消灭沙漠,这是不现实的。”
在林业学者看来,植树治沙的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区域,而树种的选择更需要因地制宜。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全林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高大的乔木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难以成林。但在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或围绕绿洲搭建大型林带时,需要乔木发挥降低风速的特定功能。
旱地治沙,中国早年也走过弯路。有研究显示,大面积栽种速生杨,虽然短时间提升了绿化覆盖率,但在部分区域留下了地表植被退化、土壤水分减少等后果。而今,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中国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全球的荒漠化防治贡献了经验。
2021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2023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黄河保护法也提到,在黄河流域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胡焕庸线”以东更适合种树
根据灵武官方通报和已有报道,孙国友种植过的植物类型包括沙柳、丝棉木、国槐、速生杨、柠条等。其中,丝棉木、速生杨与国槐都属于乔木。
乔木指的是树身高大的树木,与灌木对应,接近于通俗理解中的“树”。
民政部2019年发布的《政区大典》中提到,马家滩镇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5.2毫米。这一降水量对应的是半干旱地区——我国半干旱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为200-400毫米;干旱地区为200毫米以下。
因为抗旱性差,难以成活,乔木如今已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首选的治沙植物。多位治沙专家认为,乔木更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域,也就是“胡焕庸线”以东。
在中国,从东北到西南有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沿黑河、大兴安岭经张家口、兰州、拉萨,止于云南腾冲,因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2023年4月3日,中国气象报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称:宁夏位于“胡焕庸线”以西,由于东亚夏季风难以深入,以及地形、地势等原因,这条线以西的大部分区域日照强、降水少,农林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灵武市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92.9毫米,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这种气候是当地存在戈壁、沙地的客观原因。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当地小气候,积极开展生态治理,是值得提倡的。但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如何植树、治沙是科学的?
除了少数特例如胡杨、沙枣能够在干旱地区成活外,大多数乔木需通过降雨来补给水分。如果降雨不足,就要靠人工灌溉。以丝棉木为例,银川市园林系统的工作人员柳茜就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阔叶的丝棉木需水量较大,“一旦失水,叶子就会明显发蔫,耷拉下来”。这种城市绿化的非本土树种并不适合。
2022年6月,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这里曾经风沙危害严重。通过多年探索,当地构建了治沙发展模式。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 图)
在探索治沙方式的道路上,治沙人也曾走过弯路。马全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些年,从国家主导的三北防护林项目,到以亿利集团为代表的民营治沙企业,都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速生杨,后来也吸取了教训。“以前的考虑就是地上能尽快绿起来,快速提高植被覆盖率。选择树种比较单一,造林密度也比较大,后来杨树林的退化非常严重。”
不过,马全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干旱地区,农田边缘和农田内部会沿田埂营造主干林带,以降低风速,拦截风沙流和干热风,起到调节温度、降低风沙的作用。“前年敦煌的毁林案中,被砍伐的就是林场的杨树防护林”。
乔木比作“抽水机”,视个案而定
树木生长需要水分,可从根部吸取地下水。不少沙地的地下水位很浅,刨个几米就出水,容易让人作出判断:这里可以种树。但这又引发了另一种担忧:乔木是不是“抽水机”?
将乔木比作“抽水机”的说法,多位受访者表示不应武断,要视具体个案而定。
一位上海园林集团的技术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单纯对比沙地和树荫,裸露的沙地暴露在阳光下也会蒸腾水分,存水能力有限。而树荫能遮挡阳光,土壤中的根系能够储水,“不能单独看它吸了多少水,也要看到它减少了蒸腾量”。
柳茜建议区别对待不同的植物。花棒、杨柴这样的荒漠自然植被,根系深,叶子小,叶面蒸发量小。而丝棉木这样的阔叶乔木,“树叶子那么大,蒸腾得多,不就相当于底下使劲往上吸,上面使劲往外蒸?”
乔木是否会加剧土壤水分流失也取决于种植密度,高大乔木密度低的地区,有没有“还不好说”,丁鹏表示。他是中科院系统内一位专精于水资源系统的研究人员。
草方格+灌木的治沙经验
干旱半干旱区并非人们想象的荒芜一片,不同的地势、水分条件,也给养着不同的植被类型。宁夏北部银川、吴忠等一带得益于黄河的灌溉,被称为“塞上江南”,卫星地图呈现出绿油油的一片。
综合遥感信息和媒体报道,丁鹏指出,距离黄河60公里的马家滩镇,当地的水体系统是一个封闭流域,地表水流会汇聚至低洼处,而这里同时也是煤矿排出净化后废水的地方,形成了一片广袤的湖面。“自然状态下,这片平坦的水面会蒸发水分。与其蒸发掉,用这水来浇灌植物,产生一定经济价值,是件好事。”
但如果以治沙为目的,“有的树种不算是好的选择”。丁鹏表达了因地制宜选植物的想法,“当地自然生长什么植物就种什么,并且不能只种单一树种。”
同一片沙地,不同的降水条件也决定了治沙策略的差异。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横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东北部。毛乌素沙地东部的榆林市较湿润,降水量高,能栽种灌木铺地柏、乔木樟子松等。据《人民日报》2020年报道,鄂尔多斯市的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七成,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
而在宁夏灵武市临近的毛乌素沙地西部,马全林举例,沙地植被优势种为油蒿等灌木植物,“一般我们会先种一些沙生灌木,后期油蒿就自然演替进来了。油蒿的适应性特别强,自然更新能力特别好,可以把沙子完全固定住,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对于沙化更加严重的纯流动沙丘,马全林表示,需要先采取工程措施,即使用草方格来固沙。后续再优先选择当地的沙生植物,基本以灌木为主。“新疆、甘肃、内蒙古基本上现在以梭梭为主,当然还有柠条、花棒、沙拐枣。再往东到宁夏这块,可能沙柳、柠条用得多一些,梭梭就不适合了。”
2022年6月,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邓马营湖治沙区域铺设的草方格沙障。 (新华社记者 陈斌 / 图)
南方周末曾报道多地的成功治沙经验。例如,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区1950年代率先使用草方格固沙,甘肃民勤地区又在草方格上种植沙生植物,使固沙作用更牢。
从草方格固定流动沙丘,到栽种灌木治沙,再到沙地表层慢慢出现结皮,吸引昆虫蚂蚁“入驻”,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这条路已被证明行得通。但沙漠真正回归良田的前提是土壤的孔隙度、有机质、磷钾含量等指标逐一恢复正常,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数百年之久。
并非所有的沙漠都需要干预
如今,马全林的一大工作方向是根据土壤水分承载力科学量化种植密度,“一亩地该栽多少乡土树种?完全雨养的话是多少?有地下水支撑的话又是多少?”他也提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有很多私人、集体或企业在承包地块治沙,有时这些志愿力量的理念跟不上,马全林所在的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也会提供技术支持。
据新华社报道,在甘肃省武威,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发的手扶式沙障机,可代替人工开沟和埋草,每台机器日均可铺设草方格沙障50亩左右,效率是人工的4至6倍。
2022年6月,正在作业的手扶式沙障机。 (新华社记者 陈斌 / 图)
不过,并非所有的沙漠都需要干预,对一些不是人类活动造成、天然形成的沙漠就可采取“保护沙漠,防止沙害”的做法。
“例如西部贺兰山以西的这些沙漠,是自然地质历史时期就形成的。它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我们只能在绿洲边缘、重点厂矿、文化景点周边局部治理,其他区域提倡自然保护。”马全林表示,“我们既要防沙治沙,还要用沙护沙,不是说仅仅一刀切消灭沙漠,这是不现实的。”
有时人类的暂时离场就是最好的治理方法。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世雄的一项研究曾发现,封山禁牧、自然修复的做法对我国及各地区植被恢复的贡献率是最高的,占比27.3%。他在2017年的一篇博客中写道,“想知道荒漠化地区应不应该植树造林,首先要知道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丁鹏、柳茜为化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